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目前国内封固切片多采用人工封片技术,国内虽有个别单位使用了自动封片机,但是介绍大容量高效率全自动密闭式封片机的报道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32.
目的:提高移植肠组织处理的时效性和稳定性,为临床准确把握移植肠是否发生排斥反应,提供及时准确的病理依据. 方法:移植肠黏膜标本共92份.采用超声波法、微波法和常规法对移植肠黏膜进行处理,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结果:超声波法处理18例,A级4例,22.22%;微波法处理50例,A级30例,60.00%;常规法处理24例,A级13例,54.17%.相关分析表明,χ2=15.252(P<0.05). 结论:微波法处理移植肠黏膜标本效果较好,其适合于在短时间内(约3.12 h)观察移植肠有无排斥反应的组织标本处理;超声波法适用于在极短时间(约0.5 h)观察有无排斥反应的移植肠黏膜标本的处理;常规法用于对移植肠黏膜正常观察(约17.5 h)的标本处理.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胰腺癌和其它胰腺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密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经手术切除的33例胰腺癌(PC)、7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7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和3例胰腺囊腺瘤(CP)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VD),比较胰腺癌组织与其它三种胰腺肿瘤组织淋巴管密度的差异。结果:NETP的LVD显著高于PC、SPTP、CP(P〈0.05),PC的LVD显著高于SPTP、CP(P〈0.05),SPTP和CP的LVD没有差异(P〉0.05)。结论:胰腺癌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均具有较高的淋巴管密度,对于前者可能意味着为淋巴结转移作准备。  相似文献   
34.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应用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对68例PA进行观察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Ki-67和上皮细胞膜抗原(EMA).获得51例随访资料.结果 患者年龄3-66岁,平均年龄20.1岁,男35例,女33例.术前病程3 d至14年,平均371 d.影像学检查有囊性变者41例,增强后有强化者43例.发病部位以小脑最多见,为33例(48.5%).肿瘤全切除者35例,部分切除者31例,不详者2例.随访51例,其中生存44例,复发7例,死亡7例.生存者中,生存2个月至10年4个月,平均生存48.1个月.5年及10年生存率均为89%.组织学特征为:组织呈双相结构,由致密区梭形细胞伴Rosenthal纤维和疏松区多极细胞伴微囊及嗜酸性颗粒小体组成.部分病例出现细胞核异型性及偶见核分裂象,17例有肿瘤沿蛛网膜下腔侵犯.1例间变型PA.GFAP全部病例瘤细胞呈弥漫阳性表达,Ki-67除1例间变型PA为10%外,均表达较低.蛛网膜下腔侵犯处网状纤维染色多为阳性,EMA阴性.结论 PA属WHO I级星形细胞瘤,肿瘤全切除后无需放疗,一般预后良好.肿瘤沿蛛网膜下腔侵犯是PA的主要特点,加上部分病例瘤细胞核异形深染,常因此误诊为较高级别的星形细胞瘤.肿瘤部分切除者复发率较高.肿瘤位于脑干部位者及间变型PA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后亚临床型细胞性排斥反应(SCR)的临床表现、肠镜下改变和病理特点.方法 小肠移植1例,受者为女性,34岁,供者为男性.应用抗CD52单克隆抗体行诱导治疗,术后单用他克莫司(Tac)、无皮质激素的维持治疗方案.怀疑发生可疑排斥反应(IND)级至I级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行短程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排斥反应控制不佳时,则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发生中度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给予甲泼尼龙2 g,随后应用皮质激素递减方案.术后头2个月内,每周行2次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之后频次减为1次/周.结果 至随访结束患者已存活19个月(611 d),期间共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急性排斥反应6次,亚临床排斥反应3次.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时,2次肠镜下未见明显改变,1次表现为斑点状的充血、水肿,放大肠镜下绒毛数量轻度减少.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病理检查中,1次以黏膜上皮剥脱为主,隐窝上皮损伤较轻,组织学改变符合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而另2次以隐窝上皮的损伤为主,为可疑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SCR可能是临床排斥反应的早期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下改变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必须排除移植肠血管病变、肠梗阻、各类炎症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6.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食管癌周围和中心区以及正常食管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肿瘤周围区LVD明显高于中心区和正常组织(P<0.01).肿瘤周围区LVD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肿瘤中心区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食管癌主要是肿瘤周围区存在着淋巴管形成,检测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7.
血管生成在恶性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肿瘤内新生的血管通过向肿瘤供应营养和氧气、带走代谢产物和释放一些促肿瘤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等而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移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改变规律,以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5例小肠移植受者术后324个肠黏膜活检样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 5例移植后的肠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一致,均先后经历再灌注损伤、淋巴回流恢复、AR、肠功能改变等过程.术后0~3个月间3例发生移植肠黏膜活检病理学诊断为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AR4次,术后3~6个月2例发生IND级至1级AR3次,术后7~12个月2例发生中度(2级)AR 4次,重度(3级)AR 2次.AR的一般形态学改变包括移植肠黏膜结构改变、隐窝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结论 小肠移植后肠黏膜活检是监测AR比较可靠的手段,连续动态地观察可以有效地监测术后AR的发生、发展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对于AR须进行综合性诊断,单一形态学改变不具备特异性.移植肠超微结构改变对判断黏膜屏障功能及确定病原微生物有帮助.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后亚临床型细胞性排斥反应(SCR)的临床表现、肠镜下改变和病理特点.方法 小肠移植1例,受者为女性,34岁,供者为男性.应用抗CD52单克隆抗体行诱导治疗,术后单用他克莫司(Tac)、无皮质激素的维持治疗方案.怀疑发生可疑排斥反应(IND)级至I级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行短程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排斥反应控制不佳时,则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发生中度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给予甲泼尼龙2 g,随后应用皮质激素递减方案.术后头2个月内,每周行2次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之后频次减为1次/周.结果 至随访结束患者已存活19个月(611 d),期间共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急性排斥反应6次,亚临床排斥反应3次.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时,2次肠镜下未见明显改变,1次表现为斑点状的充血、水肿,放大肠镜下绒毛数量轻度减少.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病理检查中,1次以黏膜上皮剥脱为主,隐窝上皮损伤较轻,组织学改变符合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而另2次以隐窝上皮的损伤为主,为可疑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SCR可能是临床排斥反应的早期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下改变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必须排除移植肠血管病变、肠梗阻、各类炎症等术后并发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endoscopy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subclinical cellular rejection (SCR) of small bowel allotransplantation. Methods Three times of SCR in a patient after isolated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were studied by endoscopy and microscopy, and the clinical data and literature were reviewed. Results SCR was an unusual type of acute rejection after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 SCR showed low-grad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acute rejection, and may be relived after low-dose steroid or bolus steroid was given.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SCR are not clear now. SCR may be the early stage of clinical acute rejections, and may be correlated with unexpected high grade acute rejection, and chronic loss function of graft. The biopsy through ileoscopy is a "golden standard" of diagnosis of SCR in small bowel transplantation.However, the vessel lesions of graft, ileus, and inflammation should be excluded before diagnosis.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肺腺癌组织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及两者与EGFR第19、21号外显子突变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153例手术及穿刺活检肺腺癌标本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TF-1和EGFR蛋白表达;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法检测EGFR基因第19和21号外显子突变,并分析TTF-1、EGFR表达和EGFR突变三者间的关系。 结果 153例肺腺癌组织中,EGFR突变68例,其中32例为第19号外显子,36例为21号外显子;TTF-1表达(0~+)、(++)、(+++)分别为48例、40例、65例,其对应标本的EGFR(+++)表达率依次为50.0%(24/48)、62.5%(25/40)和83.1(54/65),EGFR突变率依次为25.0%(12/48)、37.5%(15/40)和63.1%(41/65);EGFR表达(0~+)、(++)、(+++)分别为18、32、103例,其对应标本的EGFR突变率分别为16.7%(3/18)、34.4%(11/32)和52.4%(54/103)。随TTF-1表达增强,EGFR表达和EGFR突变率亦相应增加,呈正相关(r=0.940, 0.916;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EGFR表达增加,EGFR突变率亦相应增加,呈相关性(r=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腺癌中TTF-1、EGFR表达与EGFR第19 和21号外显子突变三者间存在相关性,检测TTF-1表达可以用于肺腺癌靶向治疗的预筛,在急需要化疗/靶向治疗而EGFR突变检测难以实施的地区,可通过联合检测TTF-1、EGFR蛋白来预测EGFR基因突变情况,以指导及时有效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