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秦正良  石静萍 《临床荟萃》2003,18(7):400-401
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脑动脉炎是钩体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后发症 ,在钩体病流行区 (如长江中下游地区 )是儿童、青壮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 ,其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酷似脑梗死。1992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们共收治 5 3例钩体脑动脉炎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 3例中男 39例 ,女 14例 ,年龄 2~ 5 0岁 ,平均年龄 (19.7± 12 .6 )岁。其中 2~ 10岁 12例 ,11~ 2 0岁 17例 ,2 1~ 30岁 14例 ,31~ 4 0岁 8例 ,4 1~ 5 0岁 2例。所有患者均有疫水接触史 ,5 1例来自农村 ,2例来自城市 ,6~ 11月份发病 4 1例 (77.36 % )。1.2…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脑动脉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3例来自钩体病疫源地并经血清凝溶试验证实的钩体脑动脉炎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结果: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绝大多数由波摩那型和黄疸出血型感染引起,临床表现类似缺血性脑血管病,96.2%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内梗死灶。采用青霉素、甲硝唑、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对来自钩体疫源地的儿童和青壮年患者,临床表现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特点,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早作血清凝溶试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3.
晚发型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15例晚发型多发性硬化(MS),首次发病年龄50-60岁,占同期住院MS患者的6.4%。通过对其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和预后等与同期成人MS对照分析,表现晚发型MS慢性起病多见,临床表现和受累部位与成人MS相似,但脊髓受累较成人MS更为常见,晚发型MS大多病情进展快,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病情多不能彻底缓解,预后差。  相似文献   
34.
对多数脑梗塞 MRI 比 CT 扫描更敏感,然而MRI 仍有假阴性结果,作者报道7例。患者中,男3女4,年龄49~77岁。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卒中症状和体征: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各种颅神经损害,躯干和肢体共济失调。脑梗塞均由神经病学专家确诊,并除外了发作后偏瘫、脱髓鞘病变、CNS 感染、TIA、脑病、明显代谢障碍和癔病。卒中临床上定位于皮层3例,脑干3例,皮层下1例。4例为 MCA/BA或其大分支的血管病变,2例为小血管病变,1例血  相似文献   
35.
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患(MS)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IL-6在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例MS患与12例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IND)患,用ELISA方法测定其脑脊液中IL-6水平,并测定了部分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脑脊液中IL-6水平。结果 MS患脑脊液中IL-6水平明显高于NIND患脑脊液水平,重型患水平高于轻型患水平,且IL—6水平与加强评分中度相关;经治疗后患脑脊液IL-6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IL—6可能参与MS的发病过程,并与病情相关。  相似文献   
36.
血小板糖蛋白 (GP)IIb/IIIa受体构型的改变可影响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聚合物的粘附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编码基因位于17q2 1~ 2 2区域内 ,从GPIIb 3’端到GPⅢa长为 2 60kb ,并具有多态性。研究表明 ,血小板GPⅢa的P1A位点的A2等位基因发生率增加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而HPA 3(Baka/Bakb)是GPⅡb的一种常见多态现象 ,是由GPⅡb重链第 84 3位发生由T→G的碱基替换所致 ,这种多态性具有抑制血小板与胶原纤维原的相互作用 ,临床可引起紫癜。然而 ,HPA 3多态性对急性卒中…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探讨抗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特点,为临床正确诊疗抗GAD相关脑炎提供依据。方法对作者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明确诊断的3例抗GAD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一般人口学、临床症状学、脑脊液细胞学、影像学、脑电图、治疗及预后等特征。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分别为44岁、26岁、27岁,其中2例患者以难治性癫痫状态起病,1例以头痛起病,病程中均出现一定程度意识障碍及显著认知功能下降,其中1例患者病情恢复期出现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样周围神经损害;头颅MRI均表现为双侧海马、颞叶等边缘叶系统核异常信号,且进行性加重。3例均检测到GAD65抗体,其中1例发病初期即检测到该抗体,2例患者发病初期神经元抗体检测为阴性,分别于发病43 d、79 d脑脊液检测到;3例患者发病初期脑电图表现中-重度广泛性、多灶样异常,中-高波幅3~5 Hz慢波阵发,杂有稍多量尖棘波发放。1例患者发病初期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97%),10 d后复查恢复正常,余2例患者脑脊液常规生化免疫及细胞学未见明显异常。三例患者经甲泼尼龙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认知功能较症状高峰期基本恢复,未再有癫痫发作。结论此3例抗GAD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均为女性,中青年发病,初期表现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或者耐药性癫痫,恢复期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病程中均无显著精神症状;影像学以双侧额颞叶、海马受累较为明显;病程中脑脊液抗GAD 65抗体均阳性,且脑脊液中该抗体发病初期可为阴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CIR)损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以及IgG和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厄贝沙坦灌胃预处理SD大鼠,连续21d后用改良Longa法建立CIR模型,分别于缺血90 min再灌注2 h和48 h后测定其脑组织含水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相应时间点IgG及AQP4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及CIR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中,CIR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最高,其次是厄贝沙坦低剂量组,然后是厄贝沙坦高剂量组,假手术组最低(P<0.05~0.01).再灌注2 h时,各组大鼠脑组织IgG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48 h时,CIR对照组大鼠脑组织IgG表达最高,其次是厄贝沙坦低剂量组,然后是厄贝沙坦高剂量组,假手术组最低(P<0.05~0.01).再灌注2 h时,各组中厄贝沙坦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最多,然后是厄贝沙坦低剂最组与CIR对照组,假手术组最少(均P<0.01);再灌注48 h时,各组中厄贝沙坦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大鼠脑组织AQP4表达最多,其次是CIR对照组,假手术组最少(均P<0.01).结论 厄贝沙坦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CIR大鼠脑组织AQP4的表达以减少其脑组织含水量和IgG表达,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散发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疾病早期,与帕金森氏病、进行性核上性眼肌麻痹等难以鉴别。弥散成像技术是一种发展较快、应用广泛的功能影像方法。本文基于国内外该技术的研究现状,归纳其在多系统萎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