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57篇
  免费   3571篇
  国内免费   2607篇
耳鼻咽喉   626篇
儿科学   419篇
妇产科学   960篇
基础医学   3929篇
口腔科学   410篇
临床医学   12523篇
内科学   5573篇
皮肤病学   387篇
神经病学   3020篇
特种医学   16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7篇
外科学   4617篇
综合类   20424篇
预防医学   5001篇
眼科学   601篇
药学   8612篇
  100篇
中国医学   4968篇
肿瘤学   876篇
  2024年   347篇
  2023年   1349篇
  2022年   1396篇
  2021年   1835篇
  2020年   1959篇
  2019年   2095篇
  2018年   903篇
  2017年   1755篇
  2016年   1732篇
  2015年   2053篇
  2014年   3471篇
  2013年   3272篇
  2012年   4116篇
  2011年   4781篇
  2010年   4221篇
  2009年   3971篇
  2008年   4586篇
  2007年   4154篇
  2006年   3667篇
  2005年   3700篇
  2004年   3229篇
  2003年   2886篇
  2002年   2227篇
  2001年   1844篇
  2000年   1451篇
  1999年   1162篇
  1998年   981篇
  1997年   957篇
  1996年   873篇
  1995年   776篇
  1994年   678篇
  1993年   452篇
  1992年   436篇
  1991年   411篇
  1990年   355篇
  1989年   378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帕金森病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8例帕金森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快速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ERAS理念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基于ERAS理念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2.
郭学锋 《新中医》2020,52(23):98-101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结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体温变化、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MMSE) 评分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接受骨科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 64 例随机分为 2 组,对照组 32 例予以腰硬联合麻醉,研究组32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穴位电刺激。监测 2 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2 组 MMSE 评分以及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 2 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 组切皮后 30 min 体温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2 组切皮后 90 min 体温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切皮后 30 min(P<0.05);研究组切皮后 30 min、90 min 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 MMSE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与同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 MMSE 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苏醒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除血浆黏度之外,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研究组上述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穴位电刺激结合腰硬联合麻醉,可有效控制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体温下降速度,减少患者苏醒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33.
目的盆底功能障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主要由盆底组织损伤导致。本研究观察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对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性激素水平影响。方法将2018-01-03-2019-01-08河南圣德医院收治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剖宫产初产妇作为对照组,4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初产妇产前和产后6周的盆底功能恢复情况、性激素水平、子宫脱垂率及阴道脱垂率。结果观察组盆底肌力损伤率为5.00%,对照组盆底肌力损伤率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644。观察组和对照组卵泡生成激素(follicular hormone,FSH)水平分别为(3.85±0.75)和(3.48±0.48)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8,P=0.010;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分别为(2 150.75±30.87)和(2 148.57±30.58)p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7,P=0.752;孕酮水平为(29.46±3.75)和(29.47±3.87)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2,P=0.991;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分别为(5.47±1.48)和(5.48±1.75)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8,P=0.978;神经肽Y(neuropeptideY,NPY)水平为(63.78±5.69)和(63.54±5.75)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8,P=0.852。观察组子宫脱垂及阴道脱垂率为25.00%,对照组为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23。结论剖宫产分娩与阴道分娩对初产妇盆底肌力损伤与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基本相同,但剖宫产分娩能有效降低产后子宫脱垂率及阴道脱垂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临床上对于轻中度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且临床效果理想。本研究探讨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01-01—2018-03-31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经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产次、治疗前盆底Ⅰ和Ⅱ类肌肌张力及合并临床症状等因素组间均衡的原则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联合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盆底肌电压及肌力、简易女性性功能及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盆底肌电压为(14.1±1.3)μV,大于对照组的(6.1±0.4)μV,t=37.199,P0.001;Ⅰ和Ⅱ类纤维盆底肌力分别为(4.2±0.3)和(4.2±0.5)级,均高于对照组的(1.4±0.1)和(1.0±0.2)级,t值分别为56.000和37.582,均P0.001。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性欲望(t=31.136,P0.001)、性兴奋(t=26.830,P0.001)、性高潮(t=79.171,P0.001)、阴道润滑(t=76.012,P0.001)和性交疼痛(t=30.589,P0.001)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生活满意度为(4.3±0.3)分,高于对照组的(1.7±0.2)分,t=46.034,P0.001。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最大尿流量为(11.2±1.0)mL/s,高于对照组的(9.0±0.6)mL/s,t=11.931,P0.001;膀胱顺应性为(36.2±2.1)cm H_2O,大于对照组的(24.1±1.8)cm H_2O,t=27.668,P0.001;最大逼尿肌压力为(17.0±2.0)cm H_2O,大于对照组的(12.0±0.6)cm H_2O,t=287.747,P0.001。结论针对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者实施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及膀胱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阴道分娩且产后6周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盆底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功能评分、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尿失禁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评分(10.28±2.94)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12.35±2.28)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7.23±1.04)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26±2.06)、(16.18±2.37)、(11.35±1.42)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85.13±4.04)分高于对照组的(80.22±3.9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尿失禁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具较大的促进作用,能改善产妇的失眠和尿失禁等症状。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研讨宫腔镜下宫颈锥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从广州珠江医院和乐昌市中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CIN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用随机数字法分组,其中40例接受冷刀宫颈锥形切除术(CKC)治疗(对照组),另40例接受宫腔镜下宫颈锥形电切术(TCRC)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病灶残留率为7.50%,低于对照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率87.50%,高于对照组52.50%,持续存在率5.00%、复发率0.00%,低于对照组25.00%、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RC治疗CIN,低并发症和低复发率,出血量少,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37.
目的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对自然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自然分娩且产后发生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盆底肌肉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改善情况、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评分和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7,PFIQ-7)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持续收缩压、FSFI评分和PFIQ-7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持续收缩压、FSFI评分和PFIQ-7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收缩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可改善自然分娩且产后发生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初产妇的盆底肌力和盆底功能,提高其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8.
目的为探究前列腺增生电切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降低临床手术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前列腺增生电切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经前列腺增生电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共22例,泌尿系统感染18例,占81.82%;共培养病原菌46株,革兰阴性菌38株,占82.61%。患者年龄>65岁、术前行导尿术、手术时间>1.5h、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d、合并糖尿病均是导致经前列腺增生电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导致前列腺增生电切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与患者年龄、术前行导尿术、合并症等密切相关,临床需及时对患者评估,了解常见病原菌特点,给予对应性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通督调神法”针刺加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频率1 Hz、运动阈值90%的rTMS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rTMS治疗基础上加“通督调神法”针刺治疗。穴位取百会、神庭、印堂、风府、四神聪、神门、三阴交、申脉和照海。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d后休息2d,共治疗4周。现察两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测量表(SAS)和抑部自测量表(SDS)评分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PSQK SAS及SDS评分均降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治疗后三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01),现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调神法”针刺加rTMS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优于单独rTMS治疗,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焦虑、抑耶情绪。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癌症治疗受到广泛关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肿瘤诊疗领域展现巨大潜力。基于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药物输送系统可被动或主动靶向肿瘤组织,并通过刺激响应的方式实现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可控释放,有效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浓度,提高治疗效率。同时,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负载造影剂可实现生物成像功能,用于肿瘤组织定位及药物追踪,实现更高效的抗肿瘤治疗。本文介绍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方式,并对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及生物成像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