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114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46篇
外科学   112篇
综合类   153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6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研究双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和胸苷激酶基因HSV-tk)的应用对 SW1990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方法:脂质体法将CD和HSV-tk双自杀基因转染入PA317细胞,用其病毒上清转染胰腺癌细胞SW1990,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SW1990/CD tk,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5-Fc或/和GCV,MTT法观察其杀伤作用;将不同比例的SW1990/CD tk和SW1990细胞混合,联合应用5-Fc和GCV杀伤,观察其旁观者的效应.结果:单独应用5-Fc或GCV均能对转染阳性的胰腺癌细胞产生明显的杀伤效应,联合应用可以在较小的剂量下产生更大的杀伤作用;当阳性细胞比例达到20%时即可对半数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结论:双自杀基因的应用对胰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旁观者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3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3岁.主诉右上腹部胀痛30天,皮肤、巩膜黄染15天入院,平素体健,入院后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  相似文献   
33.
<正> 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是腹腔镜手术中难度较大的手术,国内外报道甚少。我们收治1例肝脏肿瘤患者,经腹腔镜手术切除成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简介 患者女,65岁。以右上腹发作性疼痛1月余于1995年1月15日收住院。既往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10余年,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及消瘦,无黄疸及上消化道出血病史。B超示肝  相似文献   
34.
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肱骨干骨不连临床上多见,传统的方法是钢板内固定并植骨术。但由于组织创伤大,且术后多需石膏外固定,常遗留肩肘关节功能障碍,更有部分病例骨折仍不愈合,而需再次手术。我们自2000年4月-2004年5月,采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不连18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切除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 ,以及巨脾组织免疫活性细胞的数量变化。探讨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脾脏切除术合理性的免疫学基础。方法 对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患者 ,术前检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 (CD3 、CD4 、CD8 、CD2 0 )及NK细胞 ;白介素 2(IL 2 )和白介素 10 (IL 10 ) ;γ干扰素 (IFN γ) ;免疫球蛋白 (IgG、IgM、IgA)及补体C3、C4。脾切除术后 1周、1月再次检测上述指标。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 ,检测CD3 、CD8 、CD2 0 、CD6 8 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 ,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 ①脾切除术后 1月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C4均升高 (P <0 .0 5 ) ,IgM、IgA呈增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②脾切除术后 1月IL 2、IFN γ明显升高 ,但仍低于正常人 ;IL 10明显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人。③脾切除手术前后外周血CD4 、CD8 、CD4 /CD8 、CD2 0 细胞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仅CD3 、NK细胞术后 1月明显升高 (P <0 .0 1)。④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 ,CD3 、CD8 、CD2 0 、CD6 8 细胞数均减少。结论 经部分免疫学指标检测 ,门脉高压症脾亢患者免疫功能降低 ,脾切除术能使门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36.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门静脉高压症(PHT)脾功能亢进患者巨脾组织CD细胞的变化,探讨PHT患者的免疫功能特点。方法切除的巨脾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检测CD3^+、CD8^+、CD20^+、CD68^+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与正常脾组织进行比较。结果(1)PHT巨脾与正常脾脏比较,CD3^+、CD8^+、CD20^+、CD68^+细胞数均减少。(2)正常脾脏的CD68^+(Mφ)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红髓(RP);PHT脾脏CD68^+主要分布在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PHT脾脏脾小体、红髓及边缘区(MZ)3个部位单位面积的CD68^+数量较正常减少,以脾小体和红髓明显。结论PHT患者CD细胞数量及分布均有改变,脾切除术可能使其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并能纠正血常规及肝功能的异常。本研究所检测的免疫指标并不能完全说明患者全身的免疫状态,对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免疫状态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37.
VEGF表达及MVD与肝细胞癌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与临床病理及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了 2 0例正常肝组织、2 0例肝硬化组织、5 0例HCC组织中VEGF和CD34的表达 ,以及HCC的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VEGF阳性表达为癌细胞胞浆棕黄色着色 ,CD34的染色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上 ,HCC窦样血管CD34表达为强阳性 ;除门管区小血管分支及中央静脉外 ,癌旁肝组织、肝硬化组织、正常肝组织基本不表达CD34;HCC的MVD范围 / 32~ 2 32 ) / 0 .74mm2 ,平均 (14 8.5± 5 3.2 ) / 0 .74mm2 。HCC的VEGF表达及MVD与肿瘤大小、病灶数目、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形成、包膜是否完整均有显著关系 (P <0 .0 5或 0 .0 1) ;与患者年龄、HBsAg是否阳性无关 (P >0 .0 5 ) ;与预后亦有关 ,VEGF阴性表达及少血管组 (MVD <14 8)预后显著优于VEGF阳性表达及多血管组 (MVD≥14 8) ,术后平均无瘤生存期少血管组为 4 6个月 ,多血管组为 12个月 ,(P <0 .0 1)。结论 :CD34的表达反映了HCC的新生血管化 ,VEGF和MVD可作为判断HCC侵袭、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8.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李志伟$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2160 @吴剑飞$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2160 @刘运兰$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2160脑梗死;;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AG)、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替吉奥(AS)、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GEMOX)、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GS)方案在真实世界一线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165例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四组:AG组(n=40)、AS组(n=31)、GEMOX组(n=31)、GS组(n=63),按照实体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本评估临床疗效和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版本评估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165例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10.5个月,中位PFS时间为6.0个月,AG、AS、GEMOX、...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介绍我校近年来最新研制的一种新型消毒剂。它的有效成分为二氯一碘异氰尿酸,经与美国DIACOG情报检索系统联机检索,自1965年至今,国外未曾有此化合物及作为消毒剂的报告。该消毒剂已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