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43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张铭承  方燕南 《新医学》2011,42(10):635-637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7岁,已婚,因四肢麻木、乏力伴消瘦1年余于2011年3月16日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患者于2010年2月开始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四肢远端麻木、乏力,先为双足底、双手麻木,逐渐加重延及双足,行走不稳,摇摆不定,行走时需拄拐杖,并有盗汗,四肢远端厥冷,手指在寒冷天气时会淤肿,在当地门诊行肌电图示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2.
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2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0例,对照组78例,再按年龄各组又分高龄组(≥65岁)和低龄组(≤64岁)。康复组加用Bobath手法按摩瘫痪肢体及被动运动手段。评估者实施盲法。结果:康复组和对照组的高、低龄组在治疗30d、半年后与治疗前相应项目评分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在治疗30d后高龄组的康复组Fugl-Meyer下肢评分(21.13&;#177;10.17)分与治疗前(15.32&;#177;8.22)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对照组则无此改变,治疗前为(14.36&;#177;9.81)分,30d后为(16.97&;#177;9.74)分(P&;gt;0.05),但半年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则与康复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是否采用康复手段可影响6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表明高龄脑卒中患者应尽早采用康复手段,对其下肢的运动功能和神经缺损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33.
高血压在局部脑梗塞及超微结构病理改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高血压对局部脑梗塞及其超微病理改变的影响,在临床脑梗塞的防治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高血压鼠与正常鼠局部脑梗死后微循环结构改变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透射电镜动态观察肾血和性高血压鼠(RHR)和正常鼠(SDR)在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2h-7d的梗死灶边缘区脑微循环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MCAO后RHR的微循环结构损害比SDR的更严重(P<0.05),说明持续性高血压在其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血管本身结构的改变是微血管狭窄的主要原因,而RHR的内皮损害和微血栓形成的特征性改变。提示临床预防高血压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5.
本文实验发现双肾双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1-7天,梗塞灶边缘区有脑微血栓形成,MCAO后3天对侧半球的相应区(镜区)有较明显的微血管变形和星形细胞足突水肿改变,说明RHR与正常的SD鼠在局灶脑梗塞后的超微结构改变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36.
大量的临床资料提示阿司匹林(ASA)的抗拴作用只限于男性,作者探讨了 ASA 对血小板行为的抑制作用有性别差异的可能原因。方法分别选择健康男性25名,女性29名,以及36例前列腺癌老年男性(其中15例行睾丸切除术,6例接受雌激素治疗)。在研究前2周均无服 ASA 或血管扩张剂,降压药和避孕药。取全血标本抗凝,加入 ASA 孵化后,将含睾丸酮的酒精溶液分别加入已行睾丸切除术的11例男病人及11名未绝经的健康妇女全血标本中。另将含雌二醇的酒精溶液分别加入11例  相似文献   
37.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及梗死区神经元恢复的相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出血性转化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后果,尤其在溶栓治疗后这种后果的发生较为严重。就近年来关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治疗策略作一综述,以期对脑梗死出血性性转化的预防和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借鉴。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8—01/2004—02期间与出血性转化有关的文章,关键词:“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isehemia,cerebral infarction,treatment,schemism”: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01/2004—02期间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关键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机制,治疗”:资料选择:纳入标准为:对实验研究文章中随机、盲法、对照等类型的论文选用。观察对比研究、经验总结,个案报告等文献不予采用:资料提炼:共收集48篇关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类文章:根据纳入标准,筛除了16篇文章,同样结论的重复性动物研究8篇,文章内容类同的综述性文章3篇,对主体无明确指导价值的一般研究5篇。资料综合:根据研究结果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包括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机制、动物模型、临床的药理和影像学研究。从研究结果看出,目前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研究应急涉及动物实验、临床影像和药理、早期预测指标等各个方面,但目前对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联合多种手段进行早期预测和个体化治疗上尚无明确结论:结论:出血性转化的发生作为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后果,其发生和血脑屏障的破坏、MMPs的失调性激活、自由基介导的再灌注损伤、炎性因子的激活、高血压、梗死的面积、持续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和溶栓药的剂量等多种因素均有关。针对出血性转化的不同机制,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和恰当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脑保护治疗与溶栓药物合用防止出血性转化的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用药把握在最佳时间窗内可能是其起效的关键:通过多种血液生化、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及影像学联合检测手段能够预测出血性转化的发生,为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8.
神经梅毒16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达良  方燕南  徐宏骏 《新医学》2005,36(2):99-101
1引言 近20年来,我国的性病出现增长的趋势,其中梅毒的增长幅度最大(62.2%)[1].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可侵入40%早期梅毒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但是否发生神经梅毒,其机制并未完全清楚[2].虽然梅毒对青霉素十分敏感,但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临床医生容易造成误诊.1998~200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曾被误诊,最后经综合分析临床资料确诊的神经梅毒16例,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现将1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9.
星形细胞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脑梗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神经营养因子与星形细胞的关系、星形细胞活性的分布与卒中后星形细胞活性及脑梗死后电刺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阐述了星形细胞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脑梗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颅内结核的临床、CT与磁共振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对颅内结核的临床表现与CT或磁共振(MR)特征作一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CT或MR的表现特征对颅内结核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作用。临床资料患者系我院1987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病例。29例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5~66岁。起病缓慢22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