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岩  刘欣欣 《中国药业》2011,20(17):33-35
目的建立测定嘎日迪五味丸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Symmetry 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氯仿-冰醋酸-三乙胺(50∶50∶2∶1∶0.6),柱温为2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质量浓度均在9.0~45.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A1=2.125×106C+1.252×104,A2=2.143×106C+1.422×104,A3=1.968×106C-2.152×104,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 6,0.999 8,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0%,99.61%,100.15%,RSD分别为0.72%,0.86%,0.89%。结论所用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嘎日迪五味丸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2.
目的考察透皮促进剂对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皮肤渗透液中次乌头碱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利用大鼠腹部皮肤和Franz垂直扩散池进行体外透皮扩散试验,比较不同浓度的氮酮和桉叶油对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透皮速率的影响。结果不加透皮促进剂的散结止痛巴布膏中次乌头碱的透皮速率为0.65mg·cm^-2·h^-1;2%氮酮与10%丙二醇组成的复合透皮促进剂使次乌头碱透皮速率增加9.87倍;2%桉叶油增加次乌头碱透皮速率12.23倍。结论散结止痛巴布膏的透皮促进剂可采用2%桉叶油或2%氮酮与10%丙二醇合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建立测定附桂骨痛胶囊中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HPLC-MS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MS,色谱柱为Polaris C18-A柱(50 mm×2.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0∶10),体积流量0.2 mL/min,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方式检测。结果 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分别在0.464~3.944 μg/mL(r=0.999 6)、81.6~816 ng/mL(r=0.999 4)、0.482~6.748 μg/mL(r=0.999 7)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RSD 3.1%)、98.1%(RSD 3.3%)、98.4%(RSD 3.3%)(n=6)。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附桂骨痛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分析佳蓉片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6种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条件:Kromasil C 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四氢呋喃(25∶15)以及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000 mL加冰醋酸0.5 mL),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5 nm。结果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分别在4.32~432.40,1.29~128.83,1.08~108.46,1.77~177.30,0.78~78.40和1.19~119.04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46%,98.26%,98.03%,98.23%,98.86%和98.70%;RSD值分别为1.50%,1.20%,1.27%,1.06%,1.50%和1.19%;10批制剂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00.32~119.18,9.35~16.02,7.99~10.87,1.54~1.85,0.87~0.99和2.21~3.27μg·g^-1。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可作为佳蓉片中乌头类生物碱成分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35.
刘吉成  周嵩煜 《中成药》2012,34(9):1716-172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正骨水(九龙川、木香、海风藤、草乌等)中3种乌头类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样品经浓缩,乙醚提取,再经1%甲酸萃取,正己烷净化,用XTerraMSC18,5μm,2.1 mm×150 mm柱子分离,以乙腈-10 mmol/L醋酸胺(含0.1%甲酸)(35∶65)作为流动相,柱温35℃,体积流量0.25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方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分别为:Y=47.374 2X-0.136 0(1.14~57.0 ng/mL,r=0.999 97);Y=78.384 6X-23.14(1.328~66.40 ng/mL,r=0.999 93);Y=66.887 4X-16.69(0.995~49.75 ng/mL,r=0.999 70);加样回收率均在80%~110%之间,回收及重复性的RSD均少于5%;最低检出质量浓度均为0.01 ng/mL。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方法精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结果满意,可作为正骨水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6.
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附子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生物碱经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以附子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UV,HPLC,TLC分别对富集前后附子提取物中的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及其成分鉴别.结果:采用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附子生物碱,总生物碱转移率83.70%,纯度67.34%;乌头碱转移率77.78%,次乌头碱转移率94.12%,新乌头碱转移率52.63%;TLC比较发现显示6个相似的生物斑点,说明富集前后生物碱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结论:D101型大孔树脂能有效提高附子中总生物碱的纯度,且各生物碱转移率较高,可用于大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38.
硫酸阿托品拮抗次乌头碱毒性的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次乌头碱(H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非共价结合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硫酸阿托品(AT)对HA与BSA结合的影响。方法模拟人体生理pH条件,应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技术,确定HA与BSA作用方式、作用力类型及AT对它们结合的影响。结果 HA通过动态猝灭机制导致BSA荧光猝灭。HA与BSA表观结合常数K2b98K=1.10×102、K3b10K=3.18×105L.mol-1,结合位点数n298K=0.59、n310K=1.24;结合距离4.64 nm;主要作用力为疏水力;HA与BSA的结合反应是一个高温自发过程;HA与BSA结合后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疏水性增强。AT使HA与BSA的Kb和n均减小。结论 HA与BSA作用形成一种超分子。AT能降低二者的结合程度,通过减少HA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加快代谢,发挥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建立RP-HPLC同时测定四逆汤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3种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ThermoHypersil BDS(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2%三乙胺水溶液(冰乙酸调pH 5.2)(46∶54),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柱温25℃。结果:在35 min内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分别达到良好分离;依次在0.875~28 mg·L-1(r=0.999 8),1.125~36 mg·L-1(r=0.999 9)和0.812~26 mg·L-1(r=0.999 8)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种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4.9%,100.2%,99.9%。结论:方法简单可行,适用于四逆汤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3种双酯型乌头碱成分的同时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0.
浸泡程度对川乌炮制品传统质量及生物碱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考察川乌2010年版《中国药典》炮制法中"浸泡至内无干心"的科学性。方法:制备浸泡不及、适中和太过的川乌浸泡品及其蒸制品,观察性状,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各样品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结果:浸泡适中炮制品易于切制,饮片片型平坦,不易破碎。浸泡使生物碱类成分含量降低,随浸泡程度加深,双酯型生物碱总量的降低率分别为28.7%,36.8%,44.9%,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的降低率分别为21.8%,25.5%,40%。蒸制使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降低,较生品均降低>98%;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约为生品2倍。结论:川乌浸泡至"内无干心"蒸制品中生物碱类成分变化适中,饮片质量较佳,川乌浸泡至"内无干心"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