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目的利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判断不同性质与比重液体的特性。材料与方法配置盐水与血浆两组液体,每组均配置1.010、1.013、1.015、1.018及1.020 5种不同比重的液体各50 ml,采用双能量CT扫描后将图像载入工作站,运用Dual Energy Monoenergetic软件,分别测量两组不同比重液体从40~190 Kev的CT值,并绘制出不同比重液体的能谱曲线图。结果两组曲线在低能量(40~70 Kev),其CT值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高能量(80~190 Kev),其CT值呈平台期。两种不同液体呈现两种不同的曲线形态,盐水组曲线曲率较血浆组大,有着明显下降段;血浆组曲线曲率较小,下降段较盐水组平缓。不同性质的液体有不同的曲线形态,相同性质不同比重液体有着不同的曲线分布,在低能量时尤为明显。结论能谱成像对不同性质与比重液体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22.
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患者及部分健康人群的医用X线曝光量呈显著增加,有报道称在一些国家CT检查人次占所有放射检查的3%~7%,但辐射剂量却占到受检者总辐射剂量的41%以上。叮射线对人体可能存在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儿童CT扫描所引发的危害性要高于成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双源CT心肌负荷灌注检查中相关的护理因素。方法对19例临床怀疑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患者行双源CT心肌负荷灌注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检查过程中及检查后采用有效的护理流程进行严格的护理。结果 19例患者中的图像均能满足影像学评价,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严格和有效的护理流程是双源CT心肌负荷灌注检查成功和提高图像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所得图像分别进行常规cT血管造影检查及血管减影颈动脉成像;成像包括原始横断面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显示及曲面重建.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离术临床试验标准: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100%;比较常规血管造影和减影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结果:20例共40支颈动脉,常规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正常者12支,轻度狭窄5支,中度狭窄12支,重度狭窄10支,闭塞1支;减影血管造影显示正常者4支,轻度狭窄12支,中度狭窄10支,重度狭窄13支,闭塞1支.两者均能很好的显示血管腔内的粥样硬化斑块,但常规血管造影成像在正常与轻度狭窄者及斑块显示方面与血管减影成像有差异,常规CT血管造影斑块显示率为42.5%(25/40),减影血管成像显示率为90.0%(36/40).依靠CT值可区分钙化斑块、软斑块及混合斑块.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不仅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而且减影血管造影在骨性伪影干扰、斑块成像及轻度狭窄方面有一定优势,有望取代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5.
CT灌注成像可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因而受到重视.实质性脏器灌注成像的价值已被证实.肺灌注成像在肺结节、肺梗塞等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灌注扫描带来X射线辐射剂量的增加和设备负荷的加大,其应用受到限制.低剂量的扫描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若能在灌注扫描中较大幅度降低剂量,则可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实施有选择病例的灌注扫描,对疾病诊断起辅助作用.笔者尝试以猪为实验模型,通过降低管电流来降低CT剂量,初步寻求出肺部灌注扫描最低合理电流,减少被检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F)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DF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CT或/和MRI特征。结果 17例均为单发病变,其中腹壁外型10例,腹壁型5例,腹内型(肠系膜)2例,共进行了10次CT、10次MRI检查,其中3例均行CT和MRI检查。CT检查10例,9例平扫呈等密度,密度均匀,1例腹内型DF平扫局部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5例,其中4例为轻度强化,另1例腹内型DF增强呈环形明显强化;2例延迟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检查有10例,T_1WI均为等信号,9例T_2WI、SPIR序列为高信号,内部信号欠均;1例腹内型DF内部见斑片状短T2低信号,SPIR呈低信号。6例DF行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明显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点状、条索状、片状无强化区。结论 DF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更能反映病灶内组织学特点。  相似文献   
2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常规冠状动脉插管造影是作为冠脉检查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费用高,部分患者难以接受.随着CT扫描设备越来越完善,作为冠状动脉的无创检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DuaL Source(双源)CT同时使用两套X线发生装置及2个探测器,可以享受双倍的时间分辨率,双倍速度及双重动力.并可最大程度降低射线剂量,可提供最佳的成像质量,为临床提供了1个得力的研究工具.对于冠状动脉检查,它的无与伦比时间分辩率,可以在任何心率下扫描到每个心脏的搏动,并实现最低射线剂量[2].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对不同心率(律)个体左心室功能分析的准确性及应用限度。方法连续84例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的患者,依据心率(律)分为3组(A组:心率≤75次/分,31例;B组:心率>75次/分,36例;C组:心律不齐,17例)。采用第二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扫描(30%~80%R-R间期),分别用半自动Simpson法、手动矫正Simpson法和半自动3D法(以下分别简称第一、二、三种方法)测得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舒张末期容积(LVEDV)以及射血分数(LVEF),并以第二种方法结果为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3种处理方法均顺利完成,左心室功能各测量数值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第一种方法失败2例,其余34例顺利完成;第一、第二种方法测量的LVEF值及第二、第三种方法测量的LVEDV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三与第二种方法测得的LVEF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第一与第二种方法。C组:第一种方法失败8例,其中3例第一、第三种方法均失败,同时用3种方法处理成功9例,成功率52.94%(9/17)。结论DSCT半自动Simpson和半自动3D法左心室功能分析有一定的心率(律)适用范围;应依据心率(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双源Flash Spiral CT 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tep‐and‐shoot ,SAS)模式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的脑血管CTA(SAS‐CTA)扫描,采集期相:应用60% R‐R间期的ECG演示模式,对SAS‐CTA做图像后处理,分析评价图像质量评分、统计辐射剂量。结果评价SAS‐CTA ,图像质量评分为4.72±0.50,平均有效剂量为(0.216±0.01)mSv ,SAS‐CTA有效辐射剂量与双能量CTA (DE‐CTA)比较降幅达到76.31%。6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患者,SAS‐CTA检出15例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25例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8例阴性患者。结论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应用于脑血管成像,能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96例患者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CT表现,对病灶的数量、边缘、钙化、周围组织的浸润及肿大淋巴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96例患者中,甲状腺腺瘤19例,CT确诊率78.9%(15/19),14例(73.6%,14/19)病灶边缘清晰,呈低密度结节灶,3例(15.9%,3/19)边缘尚清,密度欠均,2例(10.5%,2/19)境界欠清,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结节性甲状腺肿52例,CT确诊率67.3%(35/52),42例(80.7%,42/52)为多发结节,10例(19.3%,10/52)为单发结节,48例(92.2%,48/52)病灶边缘尚清,部分密度欠均,可见囊变、坏死及钙化,4例(7.8%,4/52)病灶边缘欠清,12例(23%,12/52)病灶内见间隔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甲状腺癌25例,CT确诊率88%(22/25),病灶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欠清,密度欠均,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及明显强化,19例(76.0%,19/25)颈部可见肿大转移淋巴结。结论根据甲状腺病灶数量、边缘与钙化特征及周围组织浸润程度、是否存在肿大淋巴结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