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进一步证实其多向分化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的MSCs,将第5代的MSCs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4周后,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和电镜观察.结果5-氮胞苷诱导MSCs4周,部分细胞表达肌钙蛋白T(troponin T),电镜观察到肌丝形成.结论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可转化为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22.
随着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相继开展医学留学生教育,使得这一崭新的课题蓬勃发展。针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师资选拔、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旨在探索提高医学留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23.
介绍Hybrid技术在复杂冠心病中运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进展,对其适应证、手术方法、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4.
25.
背景: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改善缺血心肌微环境、促进缺血心肌组织内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后血循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内皮祖细胞的变化。 方法: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6例,单支病变7例,双支病变8例,3支病变11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用EGM-2-MV培养基培养细胞。7 d后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计数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ELISA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震波治疗后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数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P < 0.001 )。3支病变组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数量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P < 0.001 );双支病变组与3支病变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 < 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内皮祖细胞克隆形成单位数量呈正相关(r=0.251,P < 0.01),且随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升高,集落数有增加的趋势。提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可能是导致血循环中内皮祖细胞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难治性冠心病的安全性。方法应用瑞士STORZ MEDICAL公司生产的震波治疗仪(MODULITH SLC),对3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治疗前经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LDDSE)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MPI)定位缺血节段,识别存活心肌。治疗时经机载实时超声探头锁定缺血靶心肌,联合心电监测,以"R"波触发,部分"R"波触发不良的患者使用"1"触发(每秒发放1次脉冲),每个靶区实施-1~0~+1两两组合9点治疗,每点发放200次脉冲,能量0.09mJ/mm~2。每个疗程9次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每个疗程9次治疗,每次治疗和其他次治疗期间心率、血压和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心律无改变,末见新发心律失常,无明显皮肤损伤,肝酶正常,无血栓栓塞、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对部分心电图"R"波触发不良的患者使用"1"触发,同样未发现致心律失常现象。结论体外心脏震波治疗是一项无创、安全的疗法,无致心律失常或心肌损伤作用,对心率、心律、血压、氧饱和度、心肌酶、肝酶无影响,治疗无痛苦,患者耐受性好,是治疗难治性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一项新选择。  相似文献   
2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应受体结合后,通过特定的信号传导途径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从而促进血管新生。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相应受体结合及其相关的下游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对治疗恶性肿瘤、缺血性疾病、创伤恢复等意义重大。现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背景:有关灯盏花乙素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细胞、神经元及平滑肌细胞上,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研究尚少。目的:观察灯盏花乙素预处理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蛋白激酶Cε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设立对照组,模型组和及灯盏花乙素高、中、低剂量组。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予缺氧缺糖3h/复氧糖5或24h;灯盏花乙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加1×10^-5,1×10^-6,1×10^-7mol/L灯盏花乙素孵育30min,然后予缺血再灌注处理。实验结束后取细胞裂解液用Western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激酶Cε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缺血3h再灌注5及24h,较对照组,模型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降低,细胞颗粒部分蛋白激酶Cε的表达明显增加。灯盏花乙素能促进缺血3h再灌注5h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尤其以灯盏花乙素高剂量和中剂量组明显,但对蛋白激酶Cε的表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9.
杨萍  郭涛  彭云珠  王钰  周平  蔡红雁  骆志玲  赵玲  顾云  杨洪文 《重庆医学》2011,40(29):2918-2921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冠心病(CA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连续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6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CAD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平均年龄65岁,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14例(予震波能量治疗),安慰剂对照组11例(不予震波能量治疗),3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共9次震波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18氟-脱氧葡萄糖(FDG)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显像检查、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6 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检查,临床随访不少于6个月,比较组间病死率、再住院率、震波治疗前后心肌灌注及代谢、心绞痛症状、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等的变化。结果 25例患者均依研究方案完成治疗,无心绞痛加剧、心肌损伤、出血、栓塞、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平均(8.40±1.84)个月的随访期内,试验组1例死亡,对照组无死亡(P>0.05)。7例因心绞痛频发再住院,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5例(P>0.05)。试验组震波治疗后的NYHA、CCS心绞痛分级、硝酸甘油用量较治疗前减低(P<0.05),而SAQ评分、6MWT较治疗前增高(P<0.05)。试验组震波治疗后心肌灌注、心肌代谢及LVEF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对照组震波治疗前后以上指标均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 CSWT是CAD治疗的最新选择,是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血管再生疗法,可缓解患者心绞痛、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30.
介绍心脏震波治疗技术在治疗终末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历史中运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进展,对其适应证、方法、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