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徐雍剑  蒋伟宇 《中医正骨》2012,24(12):66-67,70
目的:观察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24 ~ 65岁,中位数35岁.术前均摄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并行三维CT及MRI检查.合并伤:寰椎前脱位15例.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及颈椎活动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中位数20个月.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中位数4个月.均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颈椎活动均正常,无咽部不适及异物感.结论: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2.
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并发症及预防方法。方法: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86例,男21例,女65例;年龄8~22岁,平均17.8岁。侧凸按Lenke分型,1型33例,2型10例,3型18例,4型5例,5型10例,6型10例。Risser征0~Ⅰ度5例,Ⅱ~Ⅲ度20例,Ⅳ~Ⅴ度61例。术前患者冠状位主侧凸Cobb角45°~85°,平均Cobb角60.35°,采用TSRH等钉棒系统进行全脊柱椎弓根螺钉三维矫形、融合固定技术。对手术后矫形情况及手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h,平均出血1000ml(800~2400ml),共置椎弓根螺钉924枚,术后平均Cobb角18.46°。全部患者均获随访,时间5~40个月,平均20.5个月。86例患者中,1例脊髓损伤;25枚螺钉偏位;2例神经根损伤;1例胸膜损伤;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3例手术切口感染;2例躯体失平衡;1例交界性后凸;3例内固定松动;2例假关节形成;1例曲轴现象;2例平腰畸形。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有很多种并发症,正确的诊治方案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3.
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下颈椎不稳患者28例,均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运用Klekamp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其中经关节螺钉作为锚钉结合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使用21例,单独应用经关节螺钉固定7例,其中联合前路手术13例,均行植骨融合术.结果共置人86枚经关节螺钉,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等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3年,平均17个月.1例患者的1枚螺钉术后1个月出现松动,经加强外同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固定可靠及经济等优点,值得更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4.
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L3-L5)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2月手术治疗的17例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L3骨折10例,L4骨折5例,L5骨折2例。10例伴有不全瘫。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前路经腹膜外途径椎体减压钛网或髂骨植骨融合术。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钛网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58个月,平均13个月。10例不全瘫患者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1例B级恢复至C级;3例C级中2例完全恢复,1例恢复至D级;6例D级均完全恢复。术前腰椎前凸角为31.3°±5.2°,术后即刻为38.5°±9.7°(P<0.05)。随访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CT显示椎管内骨块占椎管容积51%~100%,术后为20%以下。伤椎前、后缘高度压缩百分率由术前41%(21%-76%)和67%(34%-81%)恢复到术后的96%(92.3%-99.5%)和97.1%(94%-99.2%)(P<0.05),随访6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无明显改变。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严重下腰椎爆裂骨折,可有效恢复椎节高度、腰椎前凸及椎管容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5.
目的测试并评价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新鲜成人枕颈标本(C0-4)8例,分成4组:完整状态组、寰枢椎不稳状态组、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状态组和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状态组。通过加载1.50 N·m的力矩,对4组标本C1/C2、C2/C3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等6种运动方式下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vement,ROM)及稳定性指数(stability index,SI)进行测试。结果采用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后,C1/C2、C2/C3节段的ROM与正常完整标本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动态固定法相比,C1/C2、C2/C3节段的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采用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固定与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C1/C2SI均上升,与完整状态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01)。C2/C3测试结果显示,采用动态固定时SI分别上升为109%、107%和112%;而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运动范围SI反而分别下降为77%、71%和87%,比动态固定SI分别低29%、34%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新型寰枢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既可维持寰枢椎的部分旋转功能,又可达到坚固固定的稳定性,同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6.
一期病椎切除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路病变椎体部分切除、髂骨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23例胸腰椎结核。后路固定14例,前路固定9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早期无局部窦道形成。术后随访1年3个月-3年3个月,除1例术后8个月结核窦道形成行二次翻修外,余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9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16例后凸畸形术后平均矫正28.6°,随访期间丢失1°-5°。结论病变椎体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复发率低,缩短了脊柱结核的疗程,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枕骨髁螺钉的最佳置钉参数,探讨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的安全性及各置钉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枕颈部形态正常者的上颈椎螺旋CT扫描图像,男25例,女25例,年龄25~60岁(38.5±7.6岁)。排除骨折脱位、感染、肿瘤、畸形及退行性变,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枕骨及寰椎进行三维CT重建,模拟置入直径3.5mm的枕骨髁螺钉,测量枕骨髁长、宽、高、进钉点至枕骨内侧缘和颅底部的距离,并通过3-matic软件测量枕骨髁螺钉进钉长度、头倾角、内倾角及与枕骨切线间的切线角,比较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共模拟置入100枚枕骨髁螺钉,三维模型大体观察均无舌下神经管、寰枕关节面和枕骨髁内外侧壁的损伤。男、女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进钉点参数、置钉后枕骨髁螺钉置钉参数左右两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枕骨髁解剖学长、宽、高、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及距颅底垂直距离分别为22.00±1.67mm、11.27±1.21mm、10.72±1.13mm、5.37±0.10mm及2.95±0.47mm,女性分别为21.07±1.43mm、10.64±0.81mm、9.62±0.95mm、5.05±0.10mm及3.04±0.48mm,女性枕骨髁长、宽、高及进钉点距枕髁内侧缘水平距离均显著性小于男性(P0.05),进钉点距颅底垂直距离与男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置钉后男性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内倾角及进钉长度分别为3.90°±2.01°、12.45°±4.73°、28.15°±4.53°、22.47±1.48mm,女性分别4.19°±2.01°、11.25°±4.61°、30.00°±4.70°、21.59±1.62mm,女性进钉长度较男性短(P0.05),头倾角、颅底切线角及内倾角男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头倾角与切线角间存在正相关性(r=0.519,P0.05),与其余置钉参数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国人女性枕骨髁解剖学参数与男性存在差异,枕骨髁三维重建下模拟螺钉置入显示男女性枕骨髁均可安全容纳螺钉置入固定,理论上切线角可结合进钉点及内倾角指导枕骨髁螺钉的安全置入。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经椎板间完全内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和椎间盘镜辅助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在治疗特殊类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PEID组和MED组,各42例。随访1年以上,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疗效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PEID组手术时间35~80min,平均54.4±10.6min;切口长度平均7mm;术后住院时间2~5d,平均3.4±0.6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4±0.5次;MED组手术时间45~90min,平均65.4±12.4min;切口长度平均18mm;术后住院时间3~8d,平均5.4±1.2d;透视次数2~5次,平均2.3±0.6次。PEID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均比MED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次数PEID组与M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4±1.0和6.4±1.3;术后1d为1.4±1.2和1.0±0.8;术后1个月时为1.6±1.4和1.2±0.6;术后1年时为2.0±1.6和1.8±1.4;术前、术后1年时的ODI别为(58.4±18.0)%和(18.4±10.0)%。MED组腰痛、腿痛VAS术前分别为2.6±1.2和7.0±1.0;术后1d为2.2±1.0和1.8±1.6;术后1个月时为2.0±1.3和1.6±1.1;术后1年时为2.2±1.5和2.1±1.2;术前、术后1年时ODI分别为(60.2±17.2)%和(20.0±14.2)%。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d时两组间腰痛、腿痛VAS评分PEID组均低于MED组(P0.05);两组间术前、术后1年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术后1年优良率分别为90.9%和92.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ID和MED两种微创术式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均满意,PEID更具有微创优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介绍一种膝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常规关节镜检查明确关节内损伤情况.同时处理合并伤.膝后正中小切口暴露后关节囊.多股不吸收缝线网状固定骨折片。结果11例获随访.平均45个月,膝关节活动均正常,无明显松动病例。结论应用关节镜辅助下膝后有限切口不吸收线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移位骨折的方法具有实用、微创、便于掌握等优点。  相似文献   
30.
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生在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连接区域的骨折,称其Hangman骨折,骨折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对于骨折的治疗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对于Ⅱ、Ⅱa型骨折采用前路还是后路手术仍存在较大争论,本文将对其病理解剖特点、致伤机制、分型和现代外科治疗作一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