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人体跖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取年龄>40岁(性别不限)、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成人尸体3具,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取出全部右足,剔除软组织。用高精慢速锯于第1~5跖骨基底、跖骨干、跖骨头3个节段,垂直于其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试样,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标本跖、背、内、外侧不同区域的硬度值,在跖骨头和跖骨基底标本测量松质骨的硬度值,在跖骨干标本测量皮质骨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选取45个骨骼区域,共制备45个骨组织试样,测量900个位点。跖骨硬度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跖骨硬度为(36.35±7.43) HV,其中第三跖骨硬度最大为(38.95±9.01)HV;跖骨干硬度高于跖骨头和跖骨基底,分别为(40.95±6.65)、(34.86±6.68)、(33.25±6.64)H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1.831, P<0.01),而跖骨跖侧、背侧、内侧、外侧的硬度分别为(36.11±7.05)、(36.32±7.49)、(36.69±7.79)、(36.28±7.42)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6, 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人体跖骨显微维氏硬度的分布特征;了解不同部位间的骨显微硬度差异,可帮助骨科医师在该部位骨折内固定手术中,正确选择钢板放置的位置,置钉的密度和方向等,从而获得更加合理的固定效果。本研究结果还可为未来设计硬度和弹性模量与人体生理特点更加接近的接骨板、螺钉、人工骨等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35所医院和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和Evans分型等数据。将东部35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结果共收集9 233例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男女比为1.04∶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71~80岁(28.71%);根据AO分型,31-A1型骨折2 464例(26.69%),31-A2型骨折5 251例(56.87%),31-A3型骨折1 518例(16.44%);根据Evans分型,稳定性骨折4 169例(45.15%),不稳定性骨折5 064例(54.85%)。A组6 856例,男女比为0.99∶1;B组2 377例,男女比为1.19∶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2,P<0.01)。A组患者中位年龄(74岁)大于B组(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55,P<0.01)。两组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71~80岁,构成比分别为29.89%和25.33%。根据AO分型,两组患者骨折高发类型均为31-A2型,构成比分别为57.28%和55.70%;根据Evans分型,均以不稳定性骨折多见。两组患者年龄段分布和骨折Evans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AO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高发年龄为71~80岁,男性多于女性,高发类型为31-A2型,多见于不稳定性骨折。东部地区女性患者比例、中位年龄和稳定性骨折构成比高于西部地区,31-A3型骨折构成比低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3.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60岁以上老年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14家医院诊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将东北地区4家医院资料定义为东北组,西北地区10家医院资料定义为西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和骨折分型等。结果共收集老年髋部骨折1 499例,其中东北组806例,西北组693例。东北组男性289例,女性517例,男女比为1∶1.79;西北组男性304例,女性389例,男女比为1∶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0.002,P<0.05)。东北组和西北组中位年龄分别为76岁和7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950,P<0.001)。东北组76~80岁构成比最高(22.70%,183/806),西北组60~65岁构成比最高(23.95%,166/693),两组60~65岁、66~70岁、81~85岁和≥86岁4个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北组31-C型骨折构成高于东北组(c2=18.353,P<0.001),31-A型和31-B型骨折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东北组31-B2型骨折最多(270例,33.5%),西北组31-A2型骨折最多(207例,29.87%),两组比较,31-B2,31-C1和31-C2型骨折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骨折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女性多于男性,与西北组比较,东北组年龄大,31-C型骨折构成比小。东北组高发骨折亚型为31-B2型,西北组为31-A2型。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手术中出血会降低视觉清晰度。氨甲环酸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在骨科手术中被广泛使用。但是有关氨甲环酸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氨甲环酸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最佳给药途径。方法 将接受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组、冲洗组和静脉+冲洗组。静脉注射组在手术前10分钟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冲洗组在肩峰下减压和肩峰成形过程中向冲洗液中加入氨甲环酸。静脉+冲洗组在手术前10分钟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同时在肩峰下减压和肩峰成形过程中向冲洗液中加入氨甲环酸。主要评价指标为视觉清晰度评分,次要评价指标为肩峰下减压和肩峰成形操作的冲洗液消耗量以及操作时间。结果 最终纳入13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33例,静脉组35例,冲洗组32例,静脉+冲洗组34例。静脉组、冲洗组和静脉+冲洗组的视觉清晰度评分分别为2.70(2.50,2.86)(Z=-3.677,P=0.001)、2.67(2.50,2.77)(Z=-3.058,P <0.001)和2.91(2.75,3.00)(Z=-6.634,P <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2.44(2.37,2.53)]。对照组消耗的冲...  相似文献   
25.
干扰素治疗扁平疣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81例扁平疣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15例,女31例;年龄14~47岁,平均28.8岁。对照组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15~49岁,平均27.6岁。两组病程均为1~5年。一个月内均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干扰素(辽宁卫星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00万U肌注,隔日1次;对照组用胸腺肽注射液50mg肌注,隔日1次。两组均14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3个月判定疗效。疗效标准:痊愈为皮损全部消退,观察3个月无复发;显效为皮损消退80%以上;有效为皮损…  相似文献   
26.
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所在科室于2000年1月~2001年5月,应用氟康唑(帅克风)口服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6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调查Barton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03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诊治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Barton骨折进行回顾分析.将2003-2007年资料定为A组,2008-2012年资料定为B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段分布. 结果 共诊治Barton骨折160例,占尺桡骨远端骨折的1.392%(160/11 496),全身骨折的0.127%(160/126 479).男76例(47.5%),女84例(52.5%),51~6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21.9%,35/160).掌侧Barton骨折(58.8%,94/160)多于背侧(41.2%,66/160).A、B两组分别为67例和93例,占同期尺桡骨远端骨折的1.13%(67/5 905)和1.66%(93/5 591),全身骨折的0.103%(67/65 267)和0.152%(93/61 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男35例(52%),女32例(48%);B组男41例(44%),女52例(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掌侧Barton骨折分别为37例和57例,背侧Barton骨折为30例和3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arton骨折女性多于男性,掌侧Barton骨折多于背侧,患者性别及骨折类型分布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西北地区与东北地区14家医院诊治的成人尺、桡骨远端骨折资料。将西北地区10家医院资料定为西北组,东北地区4家医院病例资料定为东北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AO分型等。结果共收集病例5197例,其中西北组3278例,男1675例(51.1%),女1603例(48.9%);东北组1919例,男771(40.2%),女1148例(59.8%);两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945,P<0.01)。西北组和东北组患者年龄中位数分别为45.0岁(16~96岁)和55.0岁(16~9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926,P<0.01);两组均以51~60岁年龄段患者为最多,构成比分别为19.3%(632/3278)和27.4%(525/1919);西北组青壮年(16~60岁)和老年(>60岁)患者分别为2607例(79.5%)和671例(20.5%),东北组为1273例(66.3%)和646例(3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11.364,P<0.01)。两组左侧骨折均多于右侧,且高发类型均为23-A型,其中西北组A型骨折占48.0%(1574/3278),东北组为61.8%(1185/1919),两组骨折类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1.976, P<0.01)。结论西北地区成人尺、桡骨骨折中男性多于女性,东北地区是女性多于男性,两地区均以51~6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以23-A型为高发类型,且左侧均多于右侧。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应用咪唑斯汀10mg,对照组应用西替利嗪10mg,分别每日1次,连用14天,均于治疗前、开始服药后的第7天、第14天进行疗效评估.结果:7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26.67%、8.89%,14天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53.33%、26.67%,总有效率分别91.11%、75.56%,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咪唑斯汀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新型抗组胺药物.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人体距骨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自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标本库中,纳入年龄>40岁、既往身体健康、无慢性病史的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具,取其右侧距骨。以距骨颈基底部为界将距骨分为距骨头颈和距骨体两部分,并将距骨头颈部纵向平分为内、外两部分,将距骨体分别沿横向和纵向平分为前、后两部分和内、外两部分。用慢速锯沿距骨长轴进行切割,将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并用砂纸打磨。应用维氏方法测量骨切片骨皮质和骨松质不同区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标准操作方法测定,同一区域选取5个有效值,全体有效值的平均值作为该部位的硬度值。结果 本研究共制备18个骨组织切片,测量180个位点。三具标本距骨总体骨硬度为(36.70±5.77)HV。距骨头颈部硬度为(37.68±5.22) HV,距骨体硬度为(36.20±5.99)HV,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4, P>0.05);距骨头颈部内侧硬度为(38.60±5.17) HV,略高于其外侧的(36.76±5.19) HV,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6, P>0.05)。距骨体内侧硬度为(37.78±5.23) HV,高于外侧的(34.63±6.32) H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1, P<0.01);距骨体前、后两部位硬度值分别为(36.38±5.50) HV和(36.03±6.49) H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5, 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报道应用维氏硬度方法分析人体距骨维氏硬度的分布规律:距骨头颈部与体部硬度无明显差异,距骨体内侧骨硬度大于外侧,是匹配内侧的高应力的结果,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