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Frenkel法结合针对性综合康复训练对脑损伤后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损伤共济失调患者41例,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综合康复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综合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按照各自不同的共济障碍特点行针对性的共济失调综合康复训练计划,同时辅以Frenkel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20、30、90d后,采用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ICA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治疗20d后,综合康复组的ICARS和 FIM 评分分别为(46.7±12.3)分和(100.3±9.7)分,与组内训练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0d和90d后,2组患者的ICARS和FIM评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康复治疗30d和90d后的ICARS和FIM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5)。 结论Frenkel法结合针对性综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脑损伤后共济失调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针刺对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愈合速度和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方法:用冰乙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针刺+雷尼替丁组和针刺组,共5组,各组大鼠依设计进行相应处理,对各组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外观表现、黏膜损伤指数进行定量观察测定,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血清中EGF含量,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各治疗组溃疡愈合状况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与雷尼替丁组比较,针刺组的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减少(P〈0.05),EGF含量显著升高(P〈0.01),针刺+雷尼替丁组与针刺组比较黏膜损伤指数减少(P〈0.05),EGF含量升高但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可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升高血清EGF含量,这可能是促进胃溃疡愈合速度,提高血清中EGF的含量从而减少溃疡复发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3.
目的:应用实时B/M型超声观察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颏舌骨肌活动参数及舌骨活动参数,探讨其在脑卒中后咽期吞咽困难程度评估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 例为观察组,同期另选取30 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组均经吞咽造影检查(VFSS)确诊存在咽期吞咽障碍。两组受检者均由同一名超声科医师进行咽部超声检查,在所有受试者采用吞咽5 mL稀流质的情况下测量或计算舌骨至下颌骨间的最大距离、最小距离、所需时间,计算舌骨活动度、距离缩短率、颏舌骨肌活动度、活动时间、活动速度,比较两组各超声测量值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颏舌骨肌活动度及活动速度较对照组下降,活动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 <0.05);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下颌骨至舌骨活动度、活动速度及距离缩短率均较对照组下降,活动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 <0.05)。结论:B/M型超声可以对舌骨和颏舌骨肌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定量检测,有助于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困难程度进行准确分析,为临床康复评估与治疗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4.
针刺对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对乙酸诱发大鼠胃溃疡愈合质量(QOUH)的影响。方法用冰乙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针刺+雷尼替丁组和针刺组,各组大鼠依设计进行相应处理,对各组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外观表现、病理组织学进行定量观察测定,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动物血清中EGF含量。结果各治疗组溃疡愈合状况明显优于模型组;与雷尼替丁组比较,针刺组溃疡面积及炎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减少,再生黏膜厚度及EGF含量显著升高;针刺+雷尼替丁组与针刺组比较溃疡面积及炎细胞浸润数量减少,再生黏膜厚度增加,EGF含量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针刺可减少溃疡面积,增加黏膜厚度,减少固有层炎细胞浸润数量,减轻胃黏膜损伤程度,升高血清EGF含量,这可能是促进胃溃疡愈合速度、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5.
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尿流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樊留博  马利中  田瑛 《中国骨伤》2010,23(4):285-287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对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的预后估价作用。方法:12例骨盆骨折术后尿潴留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6~70岁,平均46.5岁)分别在术后1d、1、3周3个不同时间点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并与12例正常受试者进行对比。结果:12例患者逼尿肌收缩力、最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的异常与术后1d、1、3周3个不同阶段存在一定相关性,患者在术后1d、1、3周残余尿、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但最大尿流率明显下降(P0.05);在尿潴留组中,术后1周与术后1d、3周比较,膀胱容量升高(P0.05),残余尿明显升高(P0.05),最大逼尿肌收缩压、排尿压均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尿流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将尿流动力学定量的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判断骨盆骨折术后神经源性膀胱预后的准确率,并为早期客观地评价排尿困难程度提供一个量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屈伸患者膝关节时双侧大腿各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运动控制障碍的康复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 方法 使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检测正常对照组35例健康人和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35例患者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肌电信号变化,观察在膝关节屈曲和伸展状态下均方根值(RMS),协同拮抗率(CR)的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在膝关节伸展状态下时,健侧与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健侧与患侧CR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患侧的RMS值及CR均小于健侧(P<0.05)。在膝关节屈曲状态下时,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及健侧(P<0.01);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CR大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股内侧肌及股二头肌的RMS值及CR均小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表面肌电图技术可以实时定量评价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膝关节控制障碍主动肌与拮抗肌协调性,为制定康复方案及预后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7.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每日治疗时间安排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11月-2005年3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6例,均为首次发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随机分为3组,即每日治疗30min组,45min组,60min组。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进行性高血压、痴呆或精神疾病史等患者。三组患者病程为1—9d,GCS评分〉8分,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1)。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分别采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H波、M波最大波幅及H波/M波最大波幅比值的变化情况,作为判定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变化的客观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经2个疗程(28d)治疗后H/Mmax均降低,且治疗组H/Mmax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电针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后,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异常活动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疗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交互抑制的反射活动,对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产生了调整作用,使痉挛侧肌群肌紧张度下降,从而缓解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9.
脑卒中后出现痉挛性偏瘫很常见,治疗比较困难。我科于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对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其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0.
樊留博  王韵  马利中 《中国康复》2007,22(4):228-229
目的:观察择时运动对实验性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91、5和21时运动组,各10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血管不阻断血流,其它组均采用插线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R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第2天运动组各时间段对大鼠进行跑台训练,15 d后测定各组血清中NO水平和NOS活性。结果:治疗15 d后,血清NO水平和NOS活性模型组均高于其它4组(P〈0.01),各运动组与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9时、15时运动的大鼠优于21时大鼠(P〈0.05)。结论:择时康复运动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NO水平和NOS活性,减少脑细胞进一步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