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对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水平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4年于荆门市康复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62例和40例健康人,进行实验室和肝脏活组织检查。分析并评价相关指标对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乙肝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LT=0.023,PAST=0.042,PACE=0.004)。乙肝患者纤维化早期(S1~2期)患者ALT、AST和血小板与中、晚期(S3~4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和ACE水平均低于纤维化中、晚期(S3~4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E水平与APRI呈正相关(r=0.48,P0.05)。ACE对肝纤维化患者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801(95%CI:0.706~0.896,P0.05),高于APRI对肝纤维化(AUC:0.676,95%CI:0.563~0.789,P0.05)。当ACE为48U/L时,诊断灵敏度为68%,特异性为71%。结论血清ACE升高能够反映乙肝患者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乙肝肝纤维化血清学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体外循环(CPB)前后桡动脉压与股动脉压力的变化规律。方法监测50例心脏手术患者切皮前、CPB停机5 min、1 h、2 h、4 h和8 h等不同时点的桡动脉和股动脉平均压以及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中心静脉压(CVP)。结果在CPB前所有患者桡动脉与股动脉平均压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在CPB停机早期有7例患者桡动脉平均压小于股动脉平均压且超过10 mm Hg,个别患者超过20 mm Hg。结论心脏手术CPB后早期,在有些患者桡动脉压力低估了中心动脉的压力,而股动脉压力更能反映中心动脉的压力。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阿米替林对大鼠静脉局部麻醉效应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 健康雄性大鼠90只,体重190~240 g,随机分为3组(n=30):阿米替林组、布比卡因组和利多卡因组.将大鼠鼠尾均分成上段(近心端)、中段、末段(远心端)三部分并做标记.尾静脉穿刺置入套管针并接肝素帽,用驱血带从尾尖驱血至鼠尾上段和中段交界处,于驱血带上缘处固定止血带,随后各组于10 s内分别注入规定浓度的阿米替林、布比卡因和利多卡因各0.5 ml,均以0.9%生理盐水稀释,10 min后松开止血带.采用序贯法进行实验,阿米替林组第1只大鼠尾静脉注射0.05%阿米替林,相邻浓度比值为1.414;布比卡因组第1只大鼠注射0.03%布比卡因,相邻浓度比值为1.667;利多卡因组第1只大鼠注射0.08%利多卡因,相邻浓度比值为1.250.计算各组的EC50和95%可信区间.于给药前1 h(基础状态)、给药后3 min和2 d时测定甩尾反应时间(TFL).观察大鼠是否出现局麻药神经毒性反应(烦躁不安、惊厥、死亡等)和鼠尾局部组织损伤.结果 阿米替林组、布比卡因组及利多卡因组的EC50分别为0.111%(95%可信区间0.092%~0.133%)、0.058%(95%可信区间0.048%~0.078%)及0.129%(95%可信区间0.103%~0.160%);与阿米替林组比较,布比卡因组EC50降低(P<0.01),利多卡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布比卡因组比较,利多卡因组EC50升高(P<0.01).与基础值比较,各组给药后各时点鼠尾上段T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 min时鼠尾中段TFL升高(P<0.01),给药后2 d时T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均未见神经毒性反应和鼠尾局部组织损伤.结论 阿米替林产生的静脉局部麻醉效力低于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相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心血管手术麻醉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麻醉效果。结果术毕患者清醒时间舒芬太尼组为(49.3±13.4)min,瑞芬太尼组为(31.6±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P〈0.01)。气管拔管时间舒芬太尼组为(236.2±36.2)min,瑞芬太尼组为(172.5±3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P〈0.01)。舒芬太尼组与瑞芬太尼组手术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不仅镇痛强度更大,而且作用持续时间也更长;舒芬太尼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微创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专家团队,结合国内、外指南共识、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本部《胸腔镜下微创二尖瓣手术技术规范(2022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采用超声评价微创横向主动脉缩窄(MITAC)小鼠模型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探讨该模型模拟心力衰竭病理生理过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MITAC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的胸骨上入路技术暴露主动脉弓,假手术组不钳夹主动脉,MITAC组以钛夹缩窄主动脉。使用小动物超声系统检查,术后1周测量主动弓血流速度,1、4、8周测量左心室收缩末、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后壁舒张末厚度,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对两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小鼠手术过程顺利,假手术组术后无死亡,MITAC组术后死亡1只(83%)。MITAC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1周主动弓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01),术后4周室壁厚度增加(P<0.01),术后8周左心室显著增大、收缩功能明显减低(P<0.001)。结论 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动态评估以及证实MITAC技术能够稳定、有效地建立小鼠心力衰竭模型。  相似文献   
27.
目的:总结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患者术中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的麻醉管理经验。方法:收集本院61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的主动脉全弓置换术的临床麻醉资料,统计术中血小板分离采集的结果及采集过程中患者的心率、血压、血管活性药应用、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回顾分析术中血小板分离采集技术对麻醉管理的影响。结果:61例患者除1例在血小板分离采集过程中发生室颤抢救而中止采集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全部采集过程,平均处理全血(2 265±386)m L,采集血小板(230±52)m L,分离血浆(926±152)m L、红细胞悬液(592±124)m L。分离采集过程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为明显,主要包括低血压(65.6%)、心动过速(23%)、心动过缓(9.8%)等,除1例因严重低血压诱发室颤(抢救成功)外,其余均为短暂性出现或处理后迅速好转,血管活性药总使用率43.5%。术后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术中自体血小板分离技术对循环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心率改变,麻醉管理需密切监测和综合调控血流动力学状态,以维持循环稳定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七氟醚和异丙酚全麻诱导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病人70例,ASAⅠ级至Ⅲ级,年龄22~69岁,行全身麻醉。随机分为七氟醚组和异丙酚组,每组35例,其中七氟醚组(S组)吸入6%七氟醚麻醉诱导;异丙酚组(P组)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入10μg/kg芬太尼。病人入室后记录血压(BP)、心率(HR)作为基础值。记录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2、3min的BP和HR以及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插管前即刻两组BP均下降,S组HR减慢(P0.01);插管后1minP组BP下降(P0.01);插管后3min,P组HR较S组快(P0.05)。结论七氟醚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评估术中快速心室起搏(rapid ventricle pacing, RVP)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VP在快速起搏后1 min以上未恢复到起搏前水平或者>12 mmHg以下的患者定义为CVP延迟恢复,主要观察指标为心血管不良事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CVP延迟恢复是否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CVP延迟恢复的比例为47.2%,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7%,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得到CVP延迟恢复(OR=3.62)可能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快速心室起搏后CVP延迟恢复可能是TAVR术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