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端粒酶核酶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核酶对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了人子宫颈癌细胞株HeLa 裸鼠移植瘤,将不同剂量端粒酶核酶真核表达质粒pXJ-neo-teloRZ用脂质体包裹后进行瘤体内多点注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或空质粒载体。连续注射14 天,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检测瘤组织端粒酶活性,并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端粒酶核酶使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下降,肿瘤组织凋亡增加,明显地抑制了裸鼠移植瘤生长。结论 该端粒酶核酶可望成为有效的端粒酶抑制剂,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2.
高凝状态大鼠肝脏差异表达基因反向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构建高凝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s,PTS)大鼠肝脏差异表达基因反向清减cDNA文库.方法用高淀粉饲料喂养制备大鼠PTS模型,从PTS模型大鼠和对照大鼠肝脏提取poly A^ mRNA,分别以1.5 μg poly A^ mRNA起始,依次合成单链和双链cDNA,经酶切成平均大小为400-600 bp的片段。以PTS大鼠cDNA作为Driver,对照大鼠cDNA为Tester。将Tester分为两组,分别连上不同的接头,与Driver进行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抑制性PCR。将第二次PCR产物cDNA克隆至pMD18-T载体上,然后转化细菌,转化后的细菌接种于含50 μg/ml ampicillin、IPTG、和X-gal的LB琼脂平板上,将克隆计数。结果获得的克隆78%为白色克隆,成功构建了PTS大鼠肝脏差异表达基因反向消减cDNA文库.结论以1.5 μg poly A^ mRNA起始,采用抑制性清减杂交,构建了PTS大鼠肝脏差异表达基因反向消减cDNA文库。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初步分析健康成人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血脂及主要载脂蛋白含量的相关性。方法;用比色法测定PON1活性,用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含量;用沉淀法分离高密度脂蛋白并用酶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用Friedewald公式计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用免疫单扩散法测定载脂蛋白(apo)A I、B100、CⅡ、CⅢ和E含量。结果:47例健康成人血清PON1活性与TG、TC、HDL-C及LDL-C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1、0.177、0.228及0.071(P均>0.05);与apoAI、B100、CⅡ、CⅢ及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03、-0.212、-0.065、-0.112及-0.122(P均>0.05)。结论:正常成人血清PON1活性与血脂及主要载脂蛋白含量无关联。  相似文献   
24.
我院近年采用人胎肝、脾、胸腺细胞混悬液(下称胎肝混悬液)静脉输注治疗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20例,与同期治疗的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根据1984年(南宁)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定的慢性活动性肝炎(CAH)40例(部分病人经肝组织学证实),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32.6岁。随机  相似文献   
25.
26.
自1993年3月~1996年12月,我们应用中草药制剂乙肝片,对252例高复制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临床抗病毒效应观察,结果表明,乙肝片对乙肝病毒HBV复制标志有显著的转阴作用,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治疗对象与分组:慢性HBV携带者共406例,均经HBV标志物(HBV—m)检测为HBsAg,HBeAg阳性者,部分患者抗-HBcIgm亦阳性。男260例,女146例;年龄8~49岁,平均年龄25.1岁,病程6个月~15年。随机分乙肝片治疗组252例,单用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对照组154例。两组性别、年龄、HBV携带时间分布等比较P值均>0.1,具有可比性。1…  相似文献   
27.
尿路结石是泌尿系的常见病。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益肾化石、消炎解痉治疗尿路结石114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14例,住院35例,门诊79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5岁,平均年龄35.5岁。临床诊断肾结石34例,输尿管结 合75例,膀胱结石3例,尿道结石2例。病程最短1小时,最长达16年。全部病人均经B型超声波检查或腹部平片确诊,都有腰部顿痛或肾绞痛,体格检查有肾区叩击痛,肋脊角压痛等体征,尿常规检查90%有镜下血尿。2 治疗方法 2.1 中医中药治疗 益肾化石基本方由熟地、  相似文献   
28.
伴放线放线杆菌与致龋菌生长关系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伴放线放线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4种致龋菌,即变异链球菌(S.mutan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性放线菌(A.viscosus)在体外共培养时相互间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改良琼脂扩散法和双菌种液体培养观察A.actinomycetemcomitans与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生长的相互关系;扫描电镜及菌落计数观察双菌种生物膜形态和细菌比例的差异.实验数据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琼脂扩散法抑菌实验表明,A.actinomycetemcomitans对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的生长无抑制作用,S.mutans、L.acidophilus、A.naeslundii、A.viscosus可抑制,A.actin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在双菌种液体培养中,A.actinomycetemcomitans所占比例随时间逐渐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actinomycetemcomitans培养12h后,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4h在S.mutans和L.acidophilus组中的比例下降为0.生物膜的观察表明,单菌种A.actinomycetemcomitans成块状散在黏附,无完整生物膜形成,4种致龋菌在48h均形成结构完整的生物膜,具有三维立体结构.与单菌种相比,加入A.actinomycetemcomitans后,致龋菌的生物膜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更换培养液后,A.actinomycetemcomitans在混合菌种生物膜中的比例仍随时间延长下降,72h降低到最低点,各时间点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4种致龋菌可抑制A.actirtomycetemcomitans的生长.  相似文献   
29.
口腔链球菌对伴放线嗜血菌生长影响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对伴放线嗜血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制备伴放线嗜血菌BHI琼脂板,将4种口腔链球菌菌悬液滴注于其上,兼性厌氧培养48h,观察有无抑菌现象。分别将4种口腔链球菌与伴放线嗜血菌等体积等浓度混合制成双菌种悬液在液体BHI中培养,每隔4h取浮游菌悬液梯度稀释,接种于BHI琼脂板上培养48h,计数伴放线嗜血菌占菌落总数的百分比:扫描电镜观察双菌种生物膜生长情况。结果:琼脂扩散实验显示,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周围出现抑菌圈,唾液链球菌周围未出现抑菌圈。伴放线嗜血菌所占双菌种混合细菌的比例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生物膜观察显示,单菌种伴放线嗜血菌形成生物膜的时间较口腔链球菌时间长;双菌种混合培养时伴放线嗜血菌的量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结论:4种口腔链球菌抑制伴放线嗜血菌生长。  相似文献   
30.
无症状型冠心病是无临床症状,但客观检查有心肌缺血表现的冠心病(1)(2).笔者通过对每年体检中发现静息、动态心电图或负荷试验中,发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的23例跟踪随访.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