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2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2年1月某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7例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7例(100%),咳嗽12例(70.6%),贫血13例(76.5%),消瘦11例(64.7%),皮疹10例(58.8%);16例(94.1%)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所有病例血液中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在沙保罗琼脂培养基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37℃)或菌丝相(25℃);使用氟康唑、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治疗,8例治愈,2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两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当HIV阳性患者出现发热、咳嗽、贫血、消瘦、皮疹,CD4+T淋巴细胞﹤50cells/μl,应高度怀疑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依赖病原学检查;治疗上建议首选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22.
魏国  蒲育  温贤敏  何敏  蔡林  蔡海东  何盛华  李文新 《海南医学》2013,24(22):3359-3360
目的 评价HIV/AIDS合并四肢骨折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21例HIV/AIDS合并四肢闭合性骨折的患者(观察组)及32例anti-HIV阴性的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对照组)应用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对骨折愈合情况、骨科并发症、HIV/AIDS并发症、HIV/AIDS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21例HIV/AIDS合并四肢闭合性骨折均愈合,手术后切口感染3例、机会感染1例、骨感染1例,无术后死亡、致命性HIV/AIDS相关并发症及严重骨科并发症(如骨不愈合、慢性骨髓炎等).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骨感染1例,无术后死亡及严重骨科并发症.结论 通过合理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抗病毒治疗、术后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HIV/AIDS合并四肢骨折的患者施行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3.
谭清  夏仁兴  白一春  杨发成  邓霁红  何盛华   《四川医学》2022,43(12):1169-1173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含替诺福韦酯(TDF)的初始抗病毒治疗(ART)方案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尿β2微球蛋白(β2-MG)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连续ART方案24个月及以上的HIV/AIDS患者10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和数据,进行为期12个月的前瞻性观察研究。结果 10.00%(10/100)患者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各随访点,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数值(IQR)波动在115.88(110.04,122.43)~119.13(111.84,123.14)ml/(min·1.73m~2),较基线(ART前)eGFR下降[125.23(117.01,131.27)ml/(min·1.73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MG(>0.3 mg/L)、尿微量白蛋白(>30 mg/L)、尿蛋白异常的发生率分别波动在39.18%~60.20%、9.00%~13.27%、1.00%~4.08%。尿β2-MG持续异常(持续异常组)发生率为25.00%,eGFR[110.97(105.75,116.59)~116.28(109.74,120.12)ml/(min·1.73m~2)]较非持续异常组[117.18(104.22,113.05)~120.05(114.53,124.22)ml/(min·1.73m~2)]低,两组在随访第6、9、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0.022、0.002)。结论 长期接受含TDF的ART方案的HIV/AIDS患者,部分患者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尿β2-MG异常率高。尿β2-MG是检测和监测TDF相关肾小管毒性的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4.
赵勇  魏国  何永  华欣  蔡琳  何盛华 《西部医学》2018,30(1):59-63
【摘要】 目的 观察普外手术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不同免疫缺陷程度患者术后感染情况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HIV统计阳性(HIV+组)500例与同期HIV阴性(HIV-组)350例行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85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新发机会性感染等指标。并检测其术前1天(D0)、术后1周(D7)、术后1月(D30)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计数;各自计算D7、D30两次CD4计数相对于D0百分比D7/D0(%)、D30/D0(%). 并根据D0的CD4计数分层(组), Ⅰ≥500>Ⅱ≥200>Ⅲ≥0. 采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各组之间及每组内前后差异。结果 HIV+与HIV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V+与HIV 两组患者在一、二级手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三、四级手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患者中CD4>200与CD4<200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部三次检测CD4计数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和组别两个因素之间有交互效应(P<005)。结论 HIV+组较HIV-组患者术后更易出现感染,且HIV+组患者中手术创伤越大,术后感染并发症越高。因此,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的手术适应症,术前可先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治疗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TB/HIV双重感染者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本院收治的361例TB/HIV双重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住院艾滋病患者中TB/HIV双重感染流行率为21.32%(361/1693),病死率为10.53%(38/361);其中78.67%(284/361)患者为肺结核,73.96%(267/361)患者为肺外结核,52.63%(190/361)患者为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同时存在。临床类型以肺外结核为主(73.96%,267/361),继发性肺结核次之(47.37%,171/361),再次为结核性胸膜炎(23.55%,85/361),血型播散型肺结核亦不少见,原发性肺结核少见;最常见的肺外结核为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其次是结核性腹膜炎、心包结核,尚存在骨结核、肠结核及盆腔结核;两个部位同时感染最常见(75.35%,272/361);其次是单一部位感染(58.73%,212/361),3个及以上部位感染亦较多见(16.90%,61/361);3个及以上部位感染者病死率最高(18.03%,11/61),几乎是单一部位及两个部位感染病死率的两倍。结论四川地区住院艾滋病患者中TB/HIV双重感染常见,结核多部位感染、肺外结核、肺结核与肺外结核同时存在常见。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鼻中隔穿孔的原因、部位和大小。方法收集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四方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的交界线将鼻中隔分为前部和后部。根据穿孔大小将鼻中隔穿孔分为大(〉2cm)、中(1~2cm)、小穿孔(〈1cm)。结果57例鼻中隔穿孔患者中,因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引起33例,其中前部穿孔30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8例,中等穿孔15例,大穿孔10例。原发性因素(未知因素)引起7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4例,大穿孔2例。创伤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3例,后部穿孔2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2例。化疗引起5例,其中前部穿孔2例,后部穿孔3例;小穿孔1例,中等穿孔3例,大穿孔1例。感染引起5例,均为前部穿孔;其中小穿孔2例,中等穿孔2例,大穿孔1例。肿瘤侵犯引起2例,均为后部穿孔及中等穿孔。结论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鼻中隔穿孔的主要原因,其部位以前部多见,大多为中等穿孔。  相似文献   
27.
目的了解狂犬病临床特点,探讨对狂犬病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病例及临床资料。结果潜伏期:头躯干部23d,上肢47d,下肢97d,四肢指趾末端181d。伤口的部位范围与潜伏期有关;潜伏期按头→躯干→上肢→下肢→四肢指趾末端的顺序逐渐增长,发病后任何药物治疗均无效,34例病例均死亡。结论狂犬病发病后目前无法治愈,但只要及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就有可能减少该病的发生,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TDF)+拉夫米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对初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代谢参数的动态影响。方法 52例初治HIV感染者,依据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细胞)计数200个/μL、200~350个/μL及350个/μL分为A(28例)、B(10例)、C(14例)三组,分析三组病人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TDF+3TC+EFV)前及治疗后4、12、24周各组代谢参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A组去脂体重(47.25kg)及尿酸(UA)(329.08umol/L)低于B组(分别为53.30kg、352.61umol/L)及C组(分别为53.54kg、398.44u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甘油三酯(TG)升高(2.3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0.99mmol/L),HAART后此改变逐渐恢复正常(24周时TG及LDL-c分别为1.61mmol/L、1.17mmol/L);HAART后4周,A、B组空腹血糖(FPG)升高(A组4周、0周FPG 5.93mmol/L vs 5.68mmol/L,B组4周、0周FPG 5.92mmol/L vs 5.58mmol/L),升高的FPG于12周恢复正常(分别为5.66mmol/L、5.57mmol/L);HAART后三组UA均降低,最低时(A组12周270.83umol/L,B组24周290.63umol/L,C组4周315.10umol/L)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的UA 24周时亦未恢复正常(三组24周UA分别为320.63umol/L、290.63umol/L、350.50umol/L)。结论低CD4细胞计数者去脂体重、UA及HDL-c降低,TG升高;HAART早期可导致糖代谢、嘌呤代谢障碍,对异常的脂代谢有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
目的比较艾滋病(AIDS)病人按标准方案和加强方案接种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 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阴性的AIDS病人89例,其中55例(A组)按标准方案分别在0、1、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20μg,34例(B组)按加强方案分别在0、1、2、6个月肌内注射重组乙肝疫苗40μg。两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及7个月时检测抗-HBs滴度,≥10mIU/mL即为阳性。结果 A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及7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分别为40.00%(22/55)、50.91%(28/55),B组分别为35.29%(12/34)、67.65%(23/34)。两组在首剂注射后1个月时及7个月时,抗-HBs阳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7、P=0.657;χ2=2.406、P=0.121)。首剂注射后7个月时,A组抗-HBs滴度的中位数为10.44mIU/mL,B组抗-HBs滴度的中位数为57.73m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44)。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抗-HBs阴性的AIDS病人,按加强方案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血清抗-HBs阳转者抗-HBs滴度高于标准方案,但抗-HBs阳转率两种方案无差异。  相似文献   
30.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探索人工肝支持系统 (ALSS)不同治疗方式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 ,并研究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使用代血浆的最佳比例。方法 对 5 8例重型肝炎患者应用ALSS治疗 ,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PTA等。比较重型肝炎应用ALSS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经ALSS治疗后 ,两组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明显改善 ,PTA明显提高 ,治疗前后指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使用代血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由 2 5 4 %降至 17 1%(P<0 0 5 )。结论 ALSS治疗重型肝炎 ,采用部分血浆置换方法疗效可靠 ,并可提高治疗安全性 ,降低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