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8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314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7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25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6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 On May 12, 2008, a severe earthquake hit Sichuan province in China. A post‐earthquak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arthquake’s effect on blood donor behaviour and stress at three blood centres at varying distances from the epicentre.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to assess don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 and attitudes toward giving blood. Responses were compared by centre and donor characteristics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techniques. Results Of all 17 456 donor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PTSD was 13·2%. Donors who knew someone killed or injured by the earthquake were 2·1 times more likely to have PTSD than others (95% CI: 1·8–2·4). 85·2% of donors cited the earthquake as their reason for donating. 16·1% of donors felt it acceptable to be less honest about one’s health history in an emergency. After adjusting for PTSD, geograph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donors knowing someone killed or injured by the earthquake were 1·4 times (95% CI: 1·2–1·7) more likely to cite the earthquake as reason for donating, and 1·8 times (95% CI: 1·5–2·1) more likely to accept being less honest about one’s health history in case of national emergency. Conclusions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impacts of the earthquake on blood donors extended far from the epicentre. After a disaster,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donors must be truthful on the donor questionnaire as some donors appear willing to be less than honest when they perceive an increased need for blood products.  相似文献   
22.
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系统在“5.12”抗震救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以总部抽组方舱野战医院参加四川抗震救灾卫勤支援保障任务为背景,详细介绍了战役卫勤支援保障系统野战医疗方舱在抗震救灾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为各级卫勤机关以后执行抗震救灾任务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周欢  刘巧兰  杨洋  吴芳  邱培媛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14-4416
[目的]评估在不同安置模式的灾区所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方法]运用结构式问卷,在两个不同安置模式的灾区现场对成年居民进行相关调查。[结果]在集中安置点,有95.8%的对象接受了灾后卫生防病方面的健康教育,且有54.9%的对象改善了卫生行为;在散在安置地区,有86.1%的对象人群接受了健康教育,其中38.7%的对象改善了卫生行为。不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的对象人群,喜欢入户面对面宣传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健康教育活动的人数比例(P﹤0.05)。[结论]灾后散在安置地区居民的健康教育策略尚需进一步改善,入户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应在灾区持续推广。  相似文献   
24.
基于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军队医院应急准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汶川地区“5·12”特大地震救援实践为引导,探讨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应急准备的特点和规律,指出有哥对性的做好应急准备是出色完成抗震救灾医疗救援任务的前提,应以提高救援效能为目标,以坚持统筹兼顾为原则,扎实推进抗震救灾医疗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随时处于优良的应急准备状态,做到一声令下,迅即行动,准确施救、高效保障。  相似文献   
25.
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在平时全面训练、立足自我保障的基础上,规范医疗管理、把握救治原则、加强环境治理,在40多天的救灾工作中取得了五个“零”(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零差错、零减员)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26.
针对“5·12”抗震救灾野战医疗队时间紧迫、伤情复杂、条件艰苦等工作实际情况,医疗队采取依托当地医院联合救治、完善管理体系、协调统配资源、整合专业优势、发挥团队力量等方法,确保了医疗队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对顺利完成救治任务、维护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抗震救灾应急分队护理人员的组织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应急分队护理人员的组织体系,确立了科学的训练模式和内容,并加强了平常的训练工作,以确保在未来战场上及灾难性突发事件中能迅速的、有效地展开救护,在今年赴川抗震救灾中,充分体现了应急分队救护工作的有效性,医疗队救护工作达到了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截肢,无一例感染。  相似文献   
28.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距离震中最近的、惟一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国家级部属医院的骨干支撑和引领作用。本文从党的组织领导作用、坚强后盾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几个方面着手,突出大地震中无坚不摧的战斗堡垒作用。  相似文献   
29.
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不幸,然而灾难却感召出了人类巨大的道德力量。爱是道德力量的源泉,利他是道德力量的基点,善举是道德力量的体现。从爱的伟大奉献、利他的忘我牺牲,不分地域不分国界的种种善举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力量在这场生死救援中的巨大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0.
地震灾后短期疾病谱的变迁及医疗预防应对措施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地震灾后医疗救治、应急、预防水平及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四川省青川县人民医院地震后2周收治的门诊患者的疾病种类的构成变化情况、以及当时医院与医务人员的状况及灾后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 在地震后的第1周以外科就诊病人占绝大多数,均为地震所致外伤,1周后外科患者明显减少,而内科、儿科就诊患者逐渐增多,皮肤病及心理障碍患者较多见;地震后医院处于极端情况,缺乏基本的救治条件,难以做到无菌操作以至开放性伤口感染率极高;震后环境卫生差,具备传染病流行的条件。【结论】 地震灾后短期内来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疾病种类存在明显变化规律,就医环境也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震后医疗资源也应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应对灾后突发性医疗事件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