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7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84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63篇
基础医学   49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50篇
内科学   227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27篇
综合类   586篇
预防医学   144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18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6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222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201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29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51.
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体肠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菌群,而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淋巴细胞,以肠粘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本文分4部分,就肠道正常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间的关系,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2.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胰岛素免疫干预对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鼠胰岛炎、B细胞凋亡和糖尿病的影响,并探讨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60只NOD雌鼠随机分为胰岛素处理组(n=34)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对照组(n=28),分别于4周、12周、20周、28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优泌林N(Humulin N)6U(60μL)+不完全弗氏佐剂(in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IFA)60μL,对照组予PBS(60μL)+IFA(60μL)。于12周龄观察胰岛炎和胰岛B细胞凋亡;检测胰岛Fas和FasL的表达;测定血清IL-4和IFN-γ浓度,以及胰岛内I-Aβ^x7,IL-1β,IFN-γ,Fas,IL-4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NOD鼠皮下注射胰岛素加IFA组30周龄和52周龄时发病率仅为21.4%和28.6%,而皮下PBS加IFA组为71.4%和85.7%(P〈0.05)。胰岛素组胰岛炎积分比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组胰岛Fas抗原表达和B细胞凋亡率均比PBS对照组低(均P〈0.05)。胰岛素组胰岛内I-Aβ^x7,IFN-γ,IL-1β,FasmRNA表达较PBS对照组低(均P〈0.05),而IL-4mRNA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胰岛素组血清IL-4比PBS组高,IFN-γ比PBS组低(均P〈0.05)。结论:皮下注射胰岛素能诱导NOD鼠的免疫耐受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但不能阻断胰岛炎的进展。皮下注射胰岛素能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使全身和胰岛局部T细胞由,Th1向Th2转型,从而抑制Fas介导的B细胞凋亡而预防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3.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AsC)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60例健康人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HBVDNA(+)组与HBVDNA(-)组相比,CD3^+细胞数百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细胞数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CD8^+细胞数百分率明显升高(P〈0.01)。将HBVDNA(+)组按高、中、低病毒载量分组进行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CD4^+/CD8^+在数值上呈下降趋势,CD8^+呈上升趋势。结论HBV感染后可导致乙肝病毒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HBVDNA复制进一步加重紊乱。  相似文献   
154.
连续血液滤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免疫抑制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兵  张畔  曹书华 《天津医药》2006,34(12):866-868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应用CVVH治疗1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于CVVH治疗前和治疗后4、8h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Th2比值变化,同时观察生化指标、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CVVH治疗后血清BUN、Scr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P〈0.01),MAP显著上升(P〈0.01)。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显著降低护〈0.01),Th1/Th2比值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CVVH能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免疫麻痹状态。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自身抗原诱导免疫耐受防治1型糖尿病(IDDM)的方法及机制。方法将32只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皮下注射给药组和灌胃给药组,各8只。各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1,连续5 d,建立IDDM模型。皮下注射给药组于造模前1 d每只皮下注射胰岛素100μg,以后每周给药1次,连续4周。灌胃给药组于造模前1 d每只灌胃给予胰岛素150μg,以后每周给药2次,连续4周。每周测定血糖值。6周后处死小鼠,取胰腺组织HE染色观察胰岛组织变化,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另取脾细胞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技术(FACS)分析CD4+CD2+5T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皮下注射给药组血糖值明显降低(P<0.05),而灌胃给药组则差异无显著性。胰腺HE染色发现模型对照组胰腺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而皮下注射给药组胰岛基本无浸润。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皮下注射给药组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0.05)。FACS显示皮下注射给药组CD4+CD2+5T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结论皮下注射自身抗原胰岛素可以诱导免疫耐受防治糖尿病,其机制与促进体内CD4+CD2+5T细胞亚群产生相关。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观察供体脾细胞(SPC)与环磷酰胺(CP)联合预处理对大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应用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组)、CsA组、SPC CP组.CsA组心脏移植后予环孢霉素A(CsA)10 mg/kg,SPC CP组采用供体SPC和CP预处理移植受体,然后行大鼠颈部心脏移植术.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情况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对照组、CsA组、SPC CP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分别为(7.2±2.4)、(15.8±4.3)、(30.4±10.7)天;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经SPC PC预处理的移植心脏排斥反应明显减弱.结论 SPC和CP预处理可以诱导受体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期,效果优于CsA.  相似文献   
157.
诱导移植器官受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目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及其对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最终的手段。骨髓输注诱导嵌合体的形成和共刺激信号的阻断,是目前诱导免疫耐受最为看好的途径。现就骨髓输注与共刺激信号阻断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策略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8.
目的研究器官移植中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的体内分布情况,并以PCR方法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以进-步鉴定;以皮肤移植实验观察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对供者来源组织器官移植物的反应性。结果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可进入并较长期(30d)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细胞移植组小鼠脾脏中可检测到供者来源T细胞,占受者脾细胞6.68%;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移植组小鼠供者来源皮肤移植物存活〉90d,未处理组平均为10d。结论异基因脂肪源F1k1+CD31-CD34-细胞移植后可形成稳定嵌和体,并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9.
CD_4~+CD_(25)~+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涛  吴广胜 《医学综述》2008,14(19):2887-2890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这种T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失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0.
李媛  王克霞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599-1601
免疫耐受在机体肿瘤的发生、病毒感染慢性化、器官移植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治疗由此引起的疾病,只有打破这种耐受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愈.HBV感染在急性期若未能得到彻底控制将逐步转向慢性化,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削弱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免疫耐受的产生与机体及病毒均有联系,机体方面体现在胎儿的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成年后淋巴细胞的AICD, Th1/Th2失衡等;病毒本身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及病毒变异产生的免疫逃避株是免疫耐受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