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93篇
内科学   3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94篇
综合类   341篇
预防医学   104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71篇
  2篇
中国医学   8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刚  潘韫丹  郭曲练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2):1680-1681
目的介绍一种大鼠腰部鞘内置管的改进方法。方法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对照组采用枕骨大孔置管法,试验组采用改进的腰部置管法。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后,于背部L4、L5间隙做1cm纵切口,在该间隙沿L5棘突置入自制的鞘内导管,以出现硬膜刺激征为导管置入的指征。待大鼠完全苏醒活动自如后,鞘内注射2%利多卡因20μl,7~20s内出现双下肢瘫痪而30min恢复者为置管成功。第14天称体重后处死大鼠,剪开椎板,检查导管是否在大鼠蛛网膜下腔,体重变化作为术后康复指标。结果试验组大鼠均置管成功,无死亡及瘫痪;对照组死亡1例,瘫痪2例,2组大鼠导管无脱出。2组大鼠体重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方法减少了大鼠术后死亡、瘫痪等并发症;且置管材料方便易得,成功率高,可以长期保留鞘内导管以供实验之用。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 探讨兔异体脱蛋白松质骨(DPB)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 方法取9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四组,每组24只:DPB+BMP组、DPB组、BMP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用自体半腱肌腱进行膝关节ACL重建,DPB+BMP组在股骨隧道内植入DPB-BMP复合体,DPB组和BMP组分别在股骨隧道内植入DPB、BMP,空白对照组的骨隧道内不植入其他材料.于术后2、4、6、8周时分别处死各组中的6只动物,切取骨隧道内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及组织学观察分析腱-骨愈合进程. 结果术后2周时BMP+DBP组的骨隧道内新骨生成活跃,肌腱周围出现较多纤维软骨组织;4周时骨隧道内出现钙化的纤维软骨,肌腱末端与钙化软骨融合为一体,并见Sharpey's纤维形成;6周时隧道内出现了更多的钙化软骨,肌腱与骨的结合区出现潮线,具有正常ACL止点的结构特点;8周时肌腱与骨的连接更加成熟,钙化软骨增多.其他三组的腱-骨愈合过程均迟于DPB+BMP组.结论 DPB复合BMP能促进ACL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104.
我国麻醉学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拥有千古不衰且为人津津乐道的“麻沸散”传说,但总的评价,我国对世界现代麻醉学的贡献有限。虽然王源昶最早使用胸内心肺按压复苏技术,但由于没有及时报道而成为一大憾事,这一悲剧与美国成功使用乙醚麻醉的案例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针麻仪辅助定位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86例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两组均在静脉麻醉后,用利罗合剂(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8~12 ml在肌间沟处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用传统法,在摸到肌间沟且定位清楚后,进针1~1.5 cm后注入麻醉药,试验组用传统法加用针麻仪辅助定位。结果试验组成功40例(93.02%),对照组成功28例(65.11%),试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麻仪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肯定,成功率比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6.
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的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曾出现过多种固定器材,分析近年来关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献资料,了解肌腱固定方式的发展趋势。资料来源: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5-01/2006-09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固定方式的文献,检索词为“anteriorcruciate ligament,reconstruction,hamstr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另外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3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肌腱固定方式的文献,检索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腘绳肌腱”,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选取有关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纳入标准:①随机或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②观点明确。③有关于固定方式的评论。排除标准:①综述。②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0篇关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文章,选择其中符合标准的33篇进行综合分析。资料综合:固定方式经历了一个由皮质骨外固定到骨隧道内固定的演变过程,Transfix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固定方式,肌腱结嵌压固定是最新出现的一种固定方式,其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在固定位置的选择上,多数学者认为应该遵循等距重建。通过对固定方式的比较发现,隧道内固定能减轻术后骨隧道的扩大程度。结论: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固定方法越来越趋于隧道内固定,并朝着利于腱骨愈合、减轻骨隧道扩大的方向发展。在固定位置的选择上,学者们尚无统一的意见,其趋势可能是向解剖固定发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观察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5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心先安加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疗程7d,治疗前后两组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血浆Brain natriuretie peptide(BNP)水平.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同级比较,LVE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BNP均值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比较,在治疗组BNP浓度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值(137.3±1 17.6和53.7±94.9,P<0.01),在治疗组LVEF差值也同样大于对照组(4.830±4.083和4.704±5.217.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明显增高,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先安治疗可进一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建立家猪胸腰段脊髓火器贯通伤模型和改良Allen's打击伤后全瘫模型,观察伤后促凋亡基因p53基因的早期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实验室完成。取健康雄性家猪20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①火器伤组:9只,在全麻状态下制作胸腰段(L1~L2)脊髓火器伤模型,分为伤后1,3,6h3个时间处死。②打击伤组:9只,L1节段脊髓行改良Allen’s打击,致伤力为500g·cm,处死时间同前。③空白对照组:2只,只麻醉,不造模,伤后6h处死。伤后不同时间点(伤后1,3,6h)和不同节段(伤点、近伤点、中伤点及远伤点)取材,采用SP法进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用TJTY-300型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物质吸光度。结果:经补充后20只猪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后3h打击伤组伤点,火器伤组近伤段脊髓P53蛋白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01),随着时间推移,打击伤组和火器伤组P53蛋白的表达呈升高趋势(P<0.001),且火器伤组要高于打击伤组(P<0.0001)。②在脊髓损伤后6h,打击伤组仅在伤点和近伤段P53蛋白的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5.57±0.82,3.21±0.43,P<0.05),而火器伤组近伤段、中伤段及远段伤均高于空白对照组(6.46±0.66,4.27±0.39,1.16±0.17,P<0.05)。结论:①细胞凋亡基因p53在脊髓损伤中的表达有一定的时空性,在脊髓损伤后3h出现P53蛋白表达量的增加。②脊髓火器伤的波及范围较打击伤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09.
沐舒坦对吸入性肺损伤大鼠的肺保护作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评价预先使用药物沐舒坦对稀盐酸吸入性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为生理盐水吸入组;B组为稀盐酸吸入组;C组为稀盐酸吸入加沐舒坦处理组。C组预先以50mg/kg沐舒坦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3d;A、B两组则以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第3d腹腔注射沐舒坦或生理盐水30min后,A组以1.2ml/kg(pH5.3)的生理盐水经气管内注入造成非盐酸吸入肺损伤作为对照;B、C组则以1.2ml/kg(pH1.25)的盐酸加生理盐水混合液经气管内注入制备盐酸吸入性肺损伤模型。观察盐酸注入5h后大鼠动脉血气、肺湿/干重比(W/D)以及光镜下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损伤评分。结果1B、C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盐酸吸入5h时比A组明显降低,B组又低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但pH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3组W/D由低到高依次为A组、C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3光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B组肺损伤最为严重,而C组损伤比B组要轻;肺损伤程度评分A组最低,C组较B组低,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沐舒坦能减轻稀盐酸吸入所引起弥漫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