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5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103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42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283篇
口腔科学   142篇
临床医学   740篇
内科学   350篇
皮肤病学   454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158篇
外科学   194篇
综合类   1571篇
预防医学   2680篇
眼科学   99篇
药学   665篇
  2篇
中国医学   287篇
肿瘤学   5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723篇
  2007年   624篇
  2006年   581篇
  2005年   537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51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文章从服务剧场理论出发,探讨护理服务接触的管理,提出完善服务环境与设施管理、重视护士的情感性劳动、引导和管理患者群态和加强护理服务中的沟通和移情四项管理策略来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电针从心脾论治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瘙痒和皮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对Th1/Th2平衡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空白组、ACD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均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动物模型,共刺激10次。电针组在造模第8天同时给予电针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小鼠搔抓次数、腹部皮损变化,采用HE染色检测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免疫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显著升高,腹部皮肤产生湿疹样皮炎;血清IL-4、IFN-γ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的搔抓次数明显减少,腹部皮损炎症和镜下表皮增厚明显减轻,血清中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从心脾论治能减轻ACD模型小鼠的皮肤瘙痒,改善皮肤炎症症状;电针可能是通过促进IFN-γ分泌,从而调节Th1/Th2失衡,发挥对ACD小鼠模型的止痒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价多极接触标测在指导三维电解剖引导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消融的疗效。方法选择32例RVOT室早患者,据术中室早发作的频度分为两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多极导管高密度标测(多极组);室早≥1次/分者采用单导管逐点标测(单极组);确定激动起源靶点后再进行起搏标测证实并实施消融治疗。比较两组的标测时间、消融次数及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成功率。结果 29例患者完成电生理标测及消融,单极组16例,多极组13例。多极组平均采集有效标测点明显多于单极组;激动顺序标测耗时两组未见差异。多极组总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极组,但是在平均消融次数、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等指标比较,多极组却显著少于单极组,所有患者均达到即刻消融终点。随访(6.9±3.2)个月,单极组1例复发。结论采用多极标测导管对RVOT局部进行高密度电解剖标测快捷、精确,提高消融成功率,尤其是对术中室早发作较少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53-157
目的分析232例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资料。方法应用标准化妆品斑贴试剂盒检测2018年1月~2020年3月我科232例诊断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过敏原,分析致敏原及不同致敏部位临床表现之间关联。结果斑贴试验结果显示183例呈现阳性反应,阳性率为78.88%,面部过敏及一般护肤类化妆品引起的过敏最为多见。居前8位的致敏原依次为:甲基异噻唑啉酮、CL+Me-异噻唑、山梨糖醇酐倍半油酸酯、虫胶、硫柳汞、叔丁基氢醌、山梨坦油酸酯和没食子酸辛酯,强阳性反应例数居前两位的是甲基异噻唑啉酮和CL+Me-异噻唑。结论化妆品中防腐剂、乳化剂、抗氧化剂、抗菌剂、香料类等是主要的变应原,斑贴试验可以给过敏人群提供购买化妆品的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105.
患者男,10岁,因身材矮小来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垂体磁共振成像、肝胆肾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心脏彩超示三尖瓣轻度反流,生长激素水平及其他检查未见异常。3年前曾做腹股沟疝气手术。患者有一姐,14岁,体健。父母表型均正常,系非近亲结婚,母亲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毒物和放射线接触史,无不良孕产史。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对带有涂层修饰的柔性神经电极进行力学综合性能的评估,为电极及涂层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接触、植入以及微动阶段建立简化力学模型,以聚酰亚胺为电极材料,PEG为涂层材料,PDMS模具注塑法为涂层涂覆方法,设置40、80、120、160、200μm涂层厚度梯度,对3个因素(临界载荷、最大形变、脑组织最大应变)进行综合对比评估。结果厚度增加会引起临界载荷增大、最大形变减小以及脑组织最大应变减小,同时也会导致脑组织应变区域增大。均衡3个因素考虑,选择200μm作为涂层最佳厚度,在该厚度下,临界载荷为17.9 m N,最大形变为10.1μm,脑组织最大应变为0.011 4。结论涂层厚度对神经电极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在具体情况下可通过设置多个力学性能因素的影响因子选择最优参数。涂层的最优参数选择可提高电极的性能,对神经电极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接骨板内固定疗法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探讨接骨板与骨面不同间隙对髋臼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基于真实人体髋关节CT扫描数据,设计出适用于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的个性化接骨板,利用Mimics、Geomagic、Abaqus等软件构建接骨板内固定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选择成人缓慢行走时单脚承重的受力状态对模型加载,分析接骨板与骨面不同间隙(0 mm、0.25 mm、0.5 mm、0.75 mm)对髋臼生物力学的影响。结果 随着接骨板与骨界面间隙的增大,接骨板与髋臼后壁碎片上所受最大应力随着间隙的增大而略微减小,但应力分布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结论 将本文有限元仿真结果结合临床骨治疗生物固定理念,可以发现个性化接骨板与骨界面间隙并不是越小越好,在允许范围内,应将接骨板与骨界面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相似文献   
108.
锌硒宝辅治习惯性流产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学斌  饶淑芳 《山东医药》2007,47(34):41-41
2006年5月~2007年7月,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锌硒宝片防治习惯性流产,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文80例习惯性流产孕妇,年龄22~28岁。孕妇营养及健康状况中等,无不良嗜好及毒物接触史,排除胚胎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生殖器异常者。将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9.
孕妇26岁,停经37周,既往体健,否认孕早期有放射线接触,服药史及家族遗传肿瘤病史。超声显示胎儿颅骨光环完整,双顶径9.2cm,股骨长7.2cm,脊柱排列规则,心脏四腔未见异常,胎心率150次min,肝肾未见异常,胃,肠管,膀胱显示良好、膀胱下后方盐腔内见-3.2cm *2.9cm囊实性包块,边缘尚清晰,内回声以实性为主,并见不规则液性暗区及粗大光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掌握云南高原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接触水体和参加劳动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高原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西甸和磨光2个行政村作为调查试区,对6~65岁居民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居民是否接触水体、接触水体原因、参加劳动情况。问卷后,对调查对象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检查,了解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接触过水体和没有接触过水体的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88.35%和11.65%,灌溉和游泳玩耍是居民接触水体的主要原因。因游泳玩耍、洗澡、灌溉、洗手和其他原因接触水体的居民中有血吸虫病病史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16%、0、30.8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6,P0.01);因上述原因接触水体的居民中本次IHA阳性的居民比例分别为18.60%、0、37.60%、23.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P0.05)。居民中没有参加劳动、每周劳动5次、每周劳动≥5次、没有回答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9.81%、16.50%、43.20%、0.49%,有血吸虫病病史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3.41%、19.12%、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1);IHA阳性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9.51%、38.24%、35.96%、5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P0.01)。结论生产性劳动是血吸虫感染的主要途径,改变人们的接触水体行为和劳动方式对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