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49篇
  免费   2259篇
  国内免费   1228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34篇
基础医学   1119篇
口腔科学   65篇
临床医学   9929篇
内科学   11796篇
皮肤病学   122篇
神经病学   252篇
特种医学   12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809篇
综合类   19204篇
预防医学   3860篇
眼科学   91篇
药学   9530篇
  131篇
中国医学   3585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784篇
  2022年   950篇
  2021年   1289篇
  2020年   1577篇
  2019年   1732篇
  2018年   714篇
  2017年   1483篇
  2016年   1544篇
  2015年   1924篇
  2014年   3276篇
  2013年   3332篇
  2012年   4011篇
  2011年   4555篇
  2010年   4083篇
  2009年   3946篇
  2008年   4268篇
  2007年   3746篇
  2006年   3457篇
  2005年   3450篇
  2004年   2826篇
  2003年   2523篇
  2002年   2032篇
  2001年   1697篇
  2000年   953篇
  1999年   587篇
  1998年   292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01.
目的观察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前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方法采取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式,以我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正式认证时间为划分时间点,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前组(206例),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为胸痛中心认证后组(284例)。比较胸痛中心认证前后STEMI患者院前救治、院内救治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住院期间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胸痛中心认证后组心电图(ECG)远程传输比例[122(43.0%)比62(30.1%),P=0.008]和绕行急诊科或CCU比例[117(41.2%)比64(31.1%),P=0.022]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增加,首次医疗接触至完成首份ECG(FMC-to-ECG)[3(2,5)min比5(2,7)min,P<0.001]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to-FMC)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胸痛中心认证后组ECG至确诊时间[(76.3±57.9)min比(92.0±65.8)min,P=0.040]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胸痛中心认证后组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76.0(60.0,88.0)min比94.0(78.0,195.0)min,P<0.001]和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时间[(96.1±67.3)min比(112.4±84.0)min,P=0.02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D-to-B时间<90 min达标率[201(70.8%)比119(57.8%),P=0.003]和FMC-to-B<120 min达标率[180(63.4%)比101(49.0%),P=0.002]均较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后组院内死亡率与胸痛中心认证前组比较,有下降趋势[11(3.9%)比10(4.9%),P=0.6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认证前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我院胸痛中心认证后较认证前显著缩短了STEMI救治时间,尤其是D-to-B时间,有助于提高胸痛中心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肌红蛋白(MYO)、总唾液酸(TSA)、脂联素(APN)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45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接受体检的145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MYO、TSA、APN水平,对比观察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分组患者及不同预后分组患者血清MYO、TSA、APN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以上血清学指标对老年AMI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平均动脉压、吸烟史、体重指数(BMI)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MYO、TSA显著高于对照组,APN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血清MYO、TSA、APN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血清MYO、TSA显著高于存活组,APN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血清MYO、TSA水平与AMI病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呈正相关,血清APN与AMI病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呈负相关(P<0.05);血清MYO、TSA是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清APN则是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血清MYO、TSA、APN水平与老年AM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相关性,其检测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对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借鉴。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学结局研究简短量表-8、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郑州市3所医院326例已重返工作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生活质量总分为(28.03±2.55),在社会功能(2.48±1.09)、情感角色(2.22±0.87)和精神健康(2.38±0.88)方面得分较低,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为面对应对维度得分、屈服应对维度得分、年龄、重返工作时间、支架植入个数、家庭月收入、合并症、是否参与及完成心脏康复等(P<0.05)。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的生活质量水平有待提高,应根据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重返工作后的生活质量,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4.
105.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主要指临床上得不到患者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包括胸痛、胸闷等,而经相关器械数据可得出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左室功能、心电活动等异常的心肌缺血证据[1,2]。SMI是冠心病常见症状,随着病情不断加剧,可能引发可逆性或永久性心肌损伤,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  相似文献   
106.
107.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将内科8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2017年1月到2019年5月间)根据实际护理方案分为:常规组(n=40,常规护理)、优质组(n=40,优质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优质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低,优质组护理1周后心输出量、左室射血分数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更高(P<0.05)。优质组死亡率与常规组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优质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辅酶Q_(10)静脉滴注辅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静脉溶栓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80例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和联合组,各40例。溶栓组接受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静脉溶栓治疗,联合组接受辅酶Q_(10)静滴辅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后0.5、1、2 h冠脉再通率,采用彩超测量左心室功能指标[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E/A)、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联合组溶栓后0.5、1、2 h冠脉再通率(37.50%、72.50%、87.50%)与溶栓组(32.50%、65.00%、82.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LVEF、E/A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溶栓组(均P<0.05)。结论辅酶Q_(10)静滴辅助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静脉溶栓治疗STEMI,可保护心肌细胞,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梗塞前心绞痛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首次发作患者223名,根据是否发生梗塞前心绞痛分入PIA组和非PIA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急性期住院时和一个月后随访时接受和未接受二磷酸腺苷活化的血小板活性进行评估,测定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以及血小板门内糖蛋白IIb/IIIa(CD41)和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的表达率。结果:在急性期,PIA组患者未接受和接受二磷酸腺苷活化的样本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2.01%±1.6%和28.51±2.83)以及CD41(分别为158.20±25.5和197.62±34.2)和PAC-1(分别为6.93±2.29和10.38±2.48)平均荧光密度显著低于非PIA组(单核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6.22±4.20和32.63±4.50,CD41分别为175.42±20.21和240.34±70.70,PAC-1分别为9.74±3.10和15.24±3.73),所有P值均小于0.05。一个月后随访期上述变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首次STEMI发作前出现PIA的患者血小板活性低于未出现PIA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STI)测量心肌梗死兔心室短轴切面各室壁节段的应变参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20只,开胸并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断血流以构建动物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0min、6h、1周各时段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实验兔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应用QLAB软件测量实验兔左室圆周应变(CS)及径向应变(RS),观察超声心动图诊断指标变化,取出心脏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结果:心梗兔左室短轴乳头肌水平病理组织学检查共发现梗死节段63个,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共发现异常节段53个,符合率为84.1%(53/63);建模后6h室间隔运动幅度、EF、FS开始减低,且随时间的延长测值逐渐下降;建模后30min心梗兔左室前壁、前间隔径向应变值减低;建模后6h前壁、前间隔圆周应变值减低,与径向应变相比,其测值变化晚于径向应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定量评价心脏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消除传统超声心动图仅能评价心脏整体室壁运动及心功能变化的缺点,二者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心肌梗死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