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1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101.
近端胃动力指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近端胃动力指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发生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2例FD患者及 8例健康志愿者 ,分别检测近端胃的初始容积和压力、最大耐受容积和压力等近端胃动力指标。结果 FD组及对照组的顺应性分别为 4 9 9± 1 3 8、6 6 7± 7 7,两组间的最大耐受容积分别是 (6 4 6 6 0± 1 4 5 1 0 )ml、(76 8 75± 4 7 0 4 )ml,FD组的顺应性及最大耐受容积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按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分成轻、中、重度 3组 ,3组间的顺应性分别为 5 0 4± 2 5 4、4 0 8± 1 7 6及 34 9± 1 2 4 ,中、重度组的顺应性和最大耐受容积均低于轻度组 (P <0 0 5 )。按腹胀症状积分分为轻、中、重度 3组 ,初始容积在 3组间分别是 (4 6 3 5± 1 5 0 9)ml、(343 3± 1 0 8 4 )ml和(32 6 1± 1 1 4 )ml,后两者明显低于前者 (P <0 0 5 )。腹胀积分与初始容积 (r =0 4 1 92 2 ,P =0 0 2 1 1 )及消化不良症状积分与顺应性 (r =0 35 6 1 1 ,P =0 0 33)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FD患者近端胃的顺应性明显下降 ,FD患者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的程度与近端胃的感觉阈值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61例初诊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新辅助治疗后行超声内镜分期,并与手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放化疗后EUS对直肠癌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59.0%(36/61),36.1%(22/61)的病例分期过高,4.9%(3/61)的病例分期过低.EUS对直肠癌N分期准确率为68.9%(42/61),14.7%(9/61)的病例分期过高,16.4%(10/61)的病例分期过低.结论 EUS对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进行再分期的准确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3.
胃食管反流病酸碱度24小时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树坤  殷飞 《临床荟萃》2003,18(20):1161-1162
196 9年Spencer首先应用 pH电极进行食管pH值动态监测 ,Johnson和DeMeester分别对正常人和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做 2 4小时 pH动态监测 ,定量分析食管酸暴露程度的临床意义。目前 ,食管的 2 4小时 pH动态监测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并成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诊断的“金标准”。 2 4小时pH动态监测的可重复性 (84 %~ 93% )、敏感性和特异性(96 % )均好。 2 4小时 pH动态监测可用来评价症状与 (酸 )反流的相关性 ,对于判断内镜检查无食管炎 ,但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者 (NERD)及可疑症状 (如非心源性胸痛、慢性声嘶等 )是否由反流引起…  相似文献   
104.
殷飞  姚树坤  吴新满  史花存 《临床荟萃》2004,19(23):1357-135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共同病理过程,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阻断其发展。本研究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用自研中成药清肝化瘀方药(下称清肝液)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了治疗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5.
孟乔  谭畅  姚树坤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3):4276-4280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较多,但许多原因可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近年来,小肠电刺激(IES)作为一种新兴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IES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研究,发现IES可以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证明IES能有效治疗T2DM。同时对IES控制血糖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IES可以延缓胃排空、加速肠道转运、影响调节血糖的胃肠激素水平、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建立清肝化瘀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黄芩、苦参、半枝莲、莪术等组成药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中君药黄芩、苦参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及苦参碱的含量。结果:确立了颗粒中黄芩、苦参、莪术、半枝莲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在选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下,建立了本颗粒中黄芩苷、苦参碱的测定方法,其方法学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本实验建立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本颗粒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清肝化瘀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肝癌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可能作用机制,并为其对NAFLD和肝癌"异病同治"的合理性阐释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个中药与疾病数据库,运用网络药理学筛选清肝化瘀颗粒治疗NAFLD和肝癌的主要有效成分与作用靶点。通过STRING 11.0分析作用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cytoHubba插件从作用靶点中筛选出核心作用靶点。使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同时,利用体外试验验证清肝化瘀颗粒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山柰酚对肝癌细胞模型与NAFLD细胞模型的作用。结果:共筛选出清肝化瘀颗粒治疗NAFLD及肝癌的作用靶点43个,对应8味中药中的136种有效成分。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作用靶点共涉及20种生物过程,13种分子功能,9种细胞组分及15条信号通路。利用构建的"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发现清肝化瘀颗粒主要通过以山柰酚、槲皮素及木犀草素为代表的主要有效成分对胱天蛋白酶-3(CASP3),肿瘤蛋白p53(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枢纽基因参与细胞凋亡抑制等与肝癌有关的肿瘤生物学行为进行调节,同时对氧化应激等与NAFLD相关的生物学行为进行调节。体外试验发现山柰酚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对NAFLD细胞模型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浓度进行调节;同时,山柰酚还可对肝癌与NAFLD细胞模型中枢纽基因CASP3蛋白水平的表达量进行调节。结论:清肝化瘀颗粒对NAFLD与肝癌"异病同治"的主要机制涉及以槲皮素、木犀草素及山柰酚为代表的多成分,以VEGFA,TP53及CASP3为代表的多靶点,以及以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为代表的多通路。  相似文献   
108.
门静脉血栓 (portalveinthrombosis,PVT)形成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PVT多形成于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脾静脉 ,少数也可发生在肠系膜静脉 ,易引起肝外门静脉高压[1] ,预后较差。近年来 ,我们收治 5例 ,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 3例 ,女 2例 ;年龄分别为 19、2 1、2 5、4 3及 6 8岁。均因腹胀、少尿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症状而住院。查体均有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其中 2例合并右侧胸腔积液 ;经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发现门静脉主干内有血栓形成 ,且除外恶性肿瘤。经对症治疗后 ,仅 2例患者病情缓…  相似文献   
109.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监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进行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检测,结果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CD3^-、CD4^-细胞、NK细胞活性和CD4^-/CD8^-细胞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8^-和细胞高于对照组。化疗后各检测指标有升有降,其中多数患者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CD3^-、CD4^-细胞同步减少者较负步增多者有较高的感染率。流式细胞术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具有快速,灵敏  相似文献   
110.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与健康人群外周血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变化进行对比观察,以探讨HC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