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急性肾衰竭是体外循环术(cardiopul monarybypass,CPB)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单纯药物治疗预后较差[1]。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CPB后急性肾衰竭患者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共6例(男5,女1),年龄56~74岁。风湿性心瓣膜病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原位双肺移植术1例。术前肾功能均正常。BUN<2.1mmol/L,Scr<142μmol/L,体外循环时间120~240min。全组于CVVH前均使用速尿5~10mg/kg,但每小时尿量<0.5ml/kg。术后所有患者BUN16~88mmol/L,平均30.8…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代谢性酸中毒(MA)的发生情况及其与机体营养指标的关系。方法:根据透析前血浆碳酸氢根(HCO3)浓度,将68例MHD患者分为两组:MA组(HCO3≤21mmol/L,40--例)和非MA组(HCO3>21mmol/L,28例),将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HCO3浓度与各营养指标的--关系。结果:68例MHD患者MA发生率58.8%,透析前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标准化蛋白代谢率(nPCR)MA组明显高于非MA组(P<0.05),而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透析前HCO3浓度与SCr、BUN、nPCR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其他营养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透析前轻度MA在MHD患者中是常见的,可能与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加有关,轻度MA对透析充分的患者营养指标无明显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血管通路建立的优先级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双静脉穿刺(VVP),根据通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VVP组、TCC组及AVF组,每组均28例.对3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结果 通过6个月的随访比较,发现透析0、3、6个月时3组患者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平衡后尿素清除指数(eKt/V)、尿素下降率(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VVP组患者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于TCC组和AVF组(0 vs 14.28%、21.43%,P<0.05),通路通畅性不良发生率低于TCC组(0 vs 21.43%,P<0.05);3组患者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P操作简单,并发症及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透析充分性与常规通路无明显差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作为AVF无法建立且无法或不愿置入TCC患者的血管通路替代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静脉铁与口服铁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方法:将60例规律透析3个月以上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补铁组和口服补铁组,每组30人.静脉补铁组每周静脉补充蔗糖铁1次,每次100mg;口服补铁组口服琥珀酸亚铁200mg,3/日,共8周,并同时应用rHuEPO 6000U~10000U,1次/周.治疗前、后检查每位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计算出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TSAT=SI/TIBC×100%),并记录药物的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Hb、Hct水平均明显升高,但静脉补铁组与口服补铁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静脉补铁组SF、TSAT较治疗前及口服补铁组明显升高(P<0.05),而口服补铁组治疗前、后SF、TSAT无明显变化.结论:在使用rHuEPO的同时,静脉补铁更能有效纠正血透患者的肾性贫血.  相似文献   
15.
孙淑清  余毅  陈今  黄睿  王琰 《中国现代医生》2010,(35):129-129,131
目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增加病死率。C-反应蛋白(CRP)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增高。我们对60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C-反应蛋白检测,并分析其与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贫血的关系。对象与方法1.对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男性38例,平均年龄(38.78±9.99)岁;女性22例,平均年龄(41.4±8.82)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稳定,无合并肝脏病、糖尿病及急慢性感染。透析时间为(16.45±16.33)个透析月。血液透析采用费森尤斯人工肾机,碳酸盐透…  相似文献   
18.
皮肤瘙痒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60%~9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静脉穿刺代替深静脉置管作为临时性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上臂中下1/3处扎止血带,用内瘘针直接穿刺肘正中静脉,穿刺成功后,上臂止血带换成弹力绷带,模仿献血员献血时手部握皮球或橡皮圈,不断做握球运动,作动脉端引血,静脉端选择另一侧肘正中静脉或下肢大隐静脉穿刺.分别随机选取已使用双静脉穿刺透析和深静脉置管透析2周以上的各30例患者(双静脉组、深静脉组),透析前采血测量生化指标及肾功能.结果 1282例新进入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已有成熟动静脉内瘘的患者8例,占0.6%(8/1 282),深静脉置管542例,占42.3%(542/1 282),采用双静脉穿刺732例,占57.1%(732/1 282).血流量180 ~200 ml/min,使用时间1~2个月.两组血清肌酐、尿素氮、钙、磷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患者双静脉穿刺血流量可以满足透析需要,双静脉穿刺操作简单,无通路再循环,并发症少,且可减少深静脉置管,是一个较理想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龄在不断延长,血管通路问题则成为制约血液透析患者继续透析的瓶颈之一.带cuff的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系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血液透析通路.随着导管使用时间的延长,部分管路管周纤维鞘形成,会频繁出现导管功能不良,经尿激酶溶栓等处理后,往往只能暂时满足透析血流量,许多患者需要局部调整管路或原位更换导管.大部分患者均能顺利拔出原导管,并原位更换新导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