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concerning estrogen receptor β gene, and its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the bone metabolism is still unclear now.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strogen receptor β (ER β) silencing on the expression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 (TGF-β1) and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BMP-2) in human osteoblasts METHODS: There were three groups: blank control group (hFOB 1.19 uninfected with any retrovirus); negative control group (containing invalid interference fragment ER β-shRNA-nc); optimal RNAi group (ER β-shRNA-3). ER β-shRNA retroviral vectors in the optimal RNAi group were used to transfect human osteoblasts followed by resistance screening and cell expansion. MTT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roliferative activity of ER β-silenced osteoblasts. Then under estrogen intervention, the stable inhibition rate of ER β was determined using western blot assay, and the expressions of TGF-β1 and BMP-2 in human osteoblasts after ER β silencing were detected by RT-PCR technology and western blot assa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Human osteoblasts that were stably transfected by ER β-shRNA-3 retroviral vector was selected successfully, and ER β silencing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ell proliferation (P > 0.05). Under the interference of estrogen, the silencing efficiency of ER β protein was (93.11±0.57)% (P < 0.05), and after ER β silencing, the expressions of TGF-β1 and BMP-2 were increased by (26.65±3.81)% and (16.62±1.71)% at mRNA level, and increased by (23.79±3.76)% and (18.08±3.20)% at protein level (both P < 0.05). In conclusion, ER β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one metabolism b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s of TGF-β1 and BMP-2.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已有较多关于雌激素α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而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如何参与骨代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目的:构建人雌激素β受体RNAi反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并通过病毒介导其在人成骨样MG63细胞中表达。 方法:根据GeneBank数据库提供的雌激素β受体基因核苷酸序列,选择设计3条针对人雌激素β受体干扰靶序列,并与pRNAT-H1.4/ Retro质粒定向连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RNAT-H1.4/Retro-雌激素β受体-shRNA,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DNA测序进行鉴定。将pRNAT-H1.4/Retro-雌激素β受体-shRNA经脂质体转染至293细胞包装成反转录病毒。将包装好的反转录病毒,以空白及非特异性shRNA作为对照,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 结果与结论:3个连接了雌激素β受体-shRNA的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分析证实目的序列己插入到预计位点,符合设计要求,测序鉴定表明重组质粒中含有针对雌激素β受体基因目的序列,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经脂质体转染至293细胞后成功包装成反转录病毒。反转录病毒载体能高效、稳定的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株,感染效率为70%左右。包装后的3种雌激素β受体-shRNA反转录病毒均能高效、稳定的感染人成骨样MG63细胞,并显著抑制雌激素β受体的表达。其中以雌激素β受体-shRNA3为最佳的干扰序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从2007年12月起连续收录首次入院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8例,详细记录其术前、术中、术后各观察项目,并在术后3月、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复查随访,按疗效分组,运用logistic 回顾筛选风险因子.结果 (1)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是良好疗效最强的保护因素.(2)术前JOA评分≥17分的患者术后早期可能出现疗效不良,术后3月JOA评分≥25分,术后1年JOA≥24分,提示术后早期疗效良好.结论 术前、术后JOA评分、大部分椎间盘组织摘除均为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半脊椎切除后长、短节段和前、后路固定矫形的选择,主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国内外对于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建模和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运用有限元法模拟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分析半脊椎切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矫形效果和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利用基于CT图像建立的个体化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半脊椎切除、前路或后路螺钉固定三维矫形技术,输出选择前路或后路固定矫形,以及不同节段固定的矫形结果。结果与结论:顺利完成了模拟操作,半脊椎切除后,后路固定矫形效果好于前路固定矫形,特别是对后凸角的矫正,矫正率均大于50%;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与长节段固定矫形在对脊柱侧后凸矫形效果上相差不大,差异值小于5°。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有限元模拟试验表明,在半脊椎切除后,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为较好的治疗方案,能减少固定节段,并可获得满意的矫正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9年7月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39例,其中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跳跃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共13例(男9例,女4例)。术前平均后凸角21.5;°Frankel分级为B级1例,C级4例,D级6例,E级2例。入院后经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后手术。记录术前、术后血沉、后凸角、神经功能评估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3个月,全部患者术后后凸角、神经功能改善,血沉正常。术后6~12个月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于胸腰椎跳跃型脊柱结核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的发生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4年1月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及以上随访者491例,男268例,女223例;平均年龄(32.33±9.91)岁。256例行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188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47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122011年1月行手术治疗且获得2年及以上随访者491例,男268例,女223例;平均年龄(32.33±9.91)岁。256例行一期或分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188例行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47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1218个月,并定期复查。所有病例按术式分组,即前后组256例、后路组188例、前路组47例,后路组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又分为两组,即恰当组176例和不当组12例。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18个月,并定期复查。所有病例按术式分组,即前后组256例、后路组188例、前路组47例,后路组根据适应证选择是否得当又分为两组,即恰当组176例和不当组12例。记录住院期间至随访结束所有病例出现并发症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结果]随访25年,平均(29.4±4.8)个月。共出现并发症55例,前后组出现33例,发生率12.9%;后路组出现17例,发生率9.0%,其中适应证得当组出现10例,发生率5.7%,适应证不当组出现7例,发生率58.3%;前路组出现5例,发生率10.6%。后路组中适应证得当组与适应证不当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37.864,P<0.05),适应证得当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适应证不当组。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可能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11个变量与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发症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是否规范化疗(OR=5.784)、是否严格制动(OR=3.026)、是否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OR=2.190)、营养状况(OR=5.493)、病灶范围广(OR=4.631)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1)化疗不规范、制动不严格、未严格把握各术式适应证及病人营养不良、病灶范围广与脊柱结核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2)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适应证掌握不当导致病灶清除不彻底,并非术式本身;(3)对于单节段胸、腰椎结核且椎旁脓肿局限者,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并发症少见,而且创伤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异形钛网椎间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33~68岁,平均42.7岁。病灶均为非跳跃型,且累及椎体数目(需行椎体病灶清除)均为单节段或双节段。胸椎13例,胸腰段(T11~L2)5例,腰椎1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有胸腰背部局部疼痛,其中12例合并病变节段局部后凸畸形,9例合并神经功能障碍(ASIA分级:C级2例、D级7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评估结核治愈及钛网融合情况。结果 2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0~210 min,平均150 min;出血量200~1200 ml,平均360 ml。术中无死亡及瘫痪加重的病例。12例术前存在后凸畸形的患者,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22.3°矫正术后平均5.4°。随访39~51个月,平均43个月。术后2周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3分改善至2.1分。术后3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术后3~9个月(平均6个月)钛网及椎板植骨获得骨性融合。9例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1级。术后并发切口浅层感染1例、脑脊液漏2例。随访期间未见结核原位复发及矫形角度丢失。结论 对于单节段或双节段受累的非跳跃型胸、腰椎结核,一期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应用异形钛网椎间植骨融合技术,可更好地重建病椎前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1年6月应用三维矫形系统治疗各型脊柱侧凸727例,其中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的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2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测量初次手术前、后,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的主弯冠状面Cobb角、柔韧性、侧凸矫正率、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躯干偏移、矢状面平衡、T1~S1高度和T1~S1生长速度。[结果]平均随访28.8(10.9~49.2)个月。初次手术前主弯冠状面Cobb角(72.8±15.7)°、柔韧性(35.34±10.71)%、胸椎后凸角(39.9±15.8)°、腰椎前凸角(46.2±13.8)°、躯干偏移(1.29±0.93)cm、矢状面平衡(1.96±1.10)cm、T1~S1高度(24.46±3.77)cm;初次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4.9±9.1)°、侧凸矫正率(52.01±7.69)%、胸椎后凸角(31.3±11.2)°、腰椎前凸角(46.1±5.9)°、躯干偏移(0.50±0.29)cm、矢状面平衡(1.32±1.19)cm、T1~S1高度(29.22±4.05)cm;末次术后随访或终末手术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30.8±12.5)°、侧凸矫正率(57.92±14.80)%、胸椎后凸角(29.5±7.4)°、腰椎前凸角(48.8±5.7)°、躯干偏移(0.39±0.24)cm、矢状面平衡(0.79±0.45)cm、T1~S1高度(31.72±4.68)cm。共撑开1~4次,平均1.9次。后续撑开期间T1~S1生长速度(1.26±0.60)cm/年。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单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可获得较满意的矫形效果和脊柱纵向生长。  相似文献   
1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由不同病因破坏了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脂肪细胞坏死的复杂病理过程。中青年患者(平均年龄38岁)发病率高,如不治疗,80%的患者将在4年内出现股骨头塌陷和骨性关节炎。目前尚无阻止ANFH进展的有效方法,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保留股骨头手术、髋关节置换等。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于半脊椎切除后长、短节段和前、后路固定矫形的选择,主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国内外对于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建模和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运用有限元法模拟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分析半脊椎切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矫形效果和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利用基于CT图像建立的个体化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半脊椎切除、前路或后路螺钉固定三维矫形技术,输出选择前路或后路固定矫形,以及不同节段固定的矫形结果。 结果与结论:顺利完成了模拟操作,半脊椎切除后,后路固定矫形效果好于前路固定矫形,特别是对后凸角的矫正,矫正率均大于50%;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与长节段固定矫形在对脊柱侧后凸矫形效果上相差不大,差异值小于5°。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有限元模拟试验表明,在半脊椎切除后,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为较好的治疗方案,能减少固定节段,并可获得满意的矫正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