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的变化情况。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0例(干扰素组),经干扰素α1b(50μg)治疗6个月;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例(正常对照组);尸检正常肝组织10例(尸检组)。采集干扰素组和正常对照组6个月前后的抗凝外周血,收集干扰素组抗病毒前和尸检组的肝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的频率(Treg/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Foxp3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HBV DNA的相关性。结果干扰素组治疗前Treg的频率为(1.18±0.4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55±0.13)%(P<0.01),Treg的频率与ALT、AST的变化均呈正相关(r=0.69、0.72,均P<0.01),而与HBV DNA无明显的相关性(r=-0.06,P>0.05);干扰素组治疗6个月后Treg的频率为(0.74±0.19)%,明显低于治疗前。免疫组化和RT-PCR可以对该结果鉴定和印证。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Treg的频率升高,干扰素α1b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Treg的频率。  相似文献   
12.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及材料 1.1.1 WELLSCAN K3酶标仪、BHP9504化学发光仪、anthos fluido洗板机,分别是芬兰雷勃公司、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郑州安图生物工程公司产品。  相似文献   
13.
90例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基因型与拉米夫定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用 90例慢性乙肝病人 ,采用口服拉米夫定 10 0mg/d治疗 2 4个月。根据HBV前C区保守序列作为通用包被探针 ,HBV不同基因型的序列作为基因分型显色探针 ;另外拉米夫定YMDD及耐药突变的两种形式 (YIDD/YVDD)分别作为显色探针。采用PCR微板双探针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DNA定量、HBV基因分型、YMDD及突变耐药株 (YIDD/YVDD)的检测。结果 :90例乙肝病人C基因型占 4 3% ,B基因型 30 % ,D基因型 16 % ,混合基因型为 10 %。其中有 1例出现YIDD耐药株(称为先天性耐药 )。口服拉米夫定 12个月后 ,5 14 6 /90 )的病人HBVDNA转阴 (<0 .1pg/ml血清 ) ;YMDD耐药株发生率为 16 % (14 /90 ) ,其中C基因型 6例 ,D基因型 6例 ,混合基因型 2例 ,先天性耐药株对拉米夫定无反应。口服拉米夫定 2 4个月后 ,HBVDNA转阴率为 5 2 % (47/90 ) ,YMDD耐药株的发生率为 2 7% (2 4 /90 ) ,其中D基因型 10例 ,C基因型 9例 ,B基因型 1例 ,混合基因型 4例。结论 :本研究中乙肝病人HBV基因型主要为C型 ,其次为B型及D型。口服拉米夫定后大多数病人可以明显降低DNA水平 ;其YMDD突变耐药株的发生与HBV基因型有关 ,以D型及C型YMDD突变耐药株发生率较高。PCR微板双探针杂交技术不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芯片技术对南昌地区HIV-HCV合并感染者的HCV基因型分布。方法2008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南昌地区就诊的285例HIV感染患者进行HCV筛查,并对HCV阳性患者的基因型进行芯片技术检测,将其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同时对HIV-HCV合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芯片技术可检测出约900拷贝/ml的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HIV感染者中,HCV阳性比率为19.3%,HIV-HCV合并感染者的HCV基因型分布情况为1b型41例,2a型9例;3b型1例,6型1例,还有1 b+2a型3例;芯片检测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芯片技术灵敏度高,准确性好,HCV基因型分布以1b基因型为主,其次为2a型;HIV感染者的感染传播途径有了新变化,性传播感染HIV比例在增加,但性传播合并感染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5.
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等),广泛应用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1~3];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多采用放射免疫法,其标记物有放射污染且报告时间长.化学发光法,性能稳定、灵敏、操作简便、报告时间短,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对其应用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进行了方法学评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微板核酸杂交技术对江西地区HCV基因分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HCV RNA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首先将HCV RNA进行RT-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加入预先包被对HCV通用探针的徽孔板,再加入HCV各基因型显色探针,同时进行微板核酸杂交-ELISA显色,对江西地区129例临床诊断为丙肝RNA阳性患者血清中的HCVRNA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江西地区HCV基因型可分为1b、2a、2b、3a、3b、6a、la/2a、1b/2a、1b/3a、1b/6a、3a/5a、2a/3a共12种单一基因型和混合基因型,其中以1b基因型为主,占50.39%;慢性丙肝患者的基因型较为复杂,存在较高比例的混合基因型。结论 江西地区HCV感染者以1b基因型为主.PCR徽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可以准确、快速、简便进行HCV基因分型,在探讨HCV的流行病学及观察药物对各基因型的疗效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Bac-to-Bac HT杆状病毒系统在Sf9昆虫细胞中表达庚型肝炎病毒(HGV)NS3蛋白,并对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方法:将HGV NS3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转座载体pEastBsc HTa,转化DH10Bac感受态细胞,37℃振荡培养4h使发生转座,用抗生素平皿筛选重组bacmid。脂质体介导转染Sf9昆虫细胞,待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后收获细胞和培养上清液,将上清液再次感染Sf9细  相似文献   
18.
Ang-2和Tie-2在肝癌中表达及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D105标记的血管表达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肝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12例肝细胞癌标本为研究对象,60例癌旁组织、6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结果 Ang-2、Tie-2和CD105在肝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Ang-2、Tie-2和CD105在不同肿瘤直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甲胎蛋白(AFP)值及有无转移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中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ng-2和Tie-2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Ang-2和Tie-2参与CD105表达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Ang-2、Tie-2和CD105可能有助于肝癌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在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D105标记的血管表达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肝癌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12例肝细胞癌标本为研究对象,60例癌旁组织、6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结果 Ang-2、Tie-2和CD105在肝癌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Ang-2、Tie-2和CD105在不同肿瘤直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甲胎蛋白(AFP)值及有无转移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中Ang-2、Tie-2和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ng-2和Tie-2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Ang-2和Tie-2参与CD105表达的血管生成,联合检测Ang-2、Tie-2和CD105可能有助于肝癌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临床乙肝患者血清中HBV病毒的相关耐药基因突变及基因分型,评价该方法在监测HBV耐药及基因分型中的作用。方法在使用不同核苷类药物的26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采用寡核苷酸探针芯片检测其携带的HBV相关耐药基因变异情况及基因型。并随机挑取40例第2次扩增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经基因芯片检测到拉米呋啶耐药31例(19.4%),阿德福韦酯耐药6例(6%)。260例患者中C基因型180例(69.2%),B型59例(22.7%),BC混合型21例(8.1%)。结论基因芯片法可同时检测针对拉米呋啶、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呋啶的多重耐药基因位点以及基因分型,与基因测序法比较,结果完全一致,是一种可靠的检测方法,可为临床抗病毒药物的科学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