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5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评价消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组,消黄方组38例,熊去氧胆酸(UDCA)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拉米夫定100 mg,每天1次,口服(或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口服);复方甘草酸苷60 ml,每天1次,静滴;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每天1次,静滴。UDCA组加UDCA 250 mg,每天3次,口服;消黄方组加消黄方100 ml,每天2次,口服。疗程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APRI指数变化。结果 (1)与UDCA组相比,消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的有效率略高(89.5%vs7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消黄方在改善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ALT、AST、GGT、LDH、TBil、DBil、pre-A、TBA、TC、apo-A、HDL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UDCA组相比,消黄方可有效降低TBil、DBil、TBA、TC水平,提高apo-A含量(P<0.05)。(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透明质酸(HA)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黄方对C-IV也显示出较好的改善作用(P<0.05)。(4)与治疗前相比,消黄方组可显著降低患者APRI指数(P<0.01),且与UDC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黄方可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对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黄方对急、慢性肝损伤所致黄疸的治疗作用。方法:以消黄方为研究对象,运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急性黄疸和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硬化诱导慢性黄疸模型,观测消黄方的疗效。(1)急性黄疸: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ANIT处理组(30只)。ANIT按照2mL/kg一次性经口灌胃,48h后ANIT处理组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消黄方组及UDCA组(各10只),各组每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消黄方、UDCA治疗1周,实验结束处死全部大鼠。(2)慢性黄疸:Wistar雄性大鼠27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DMN模型组(17只)。DMN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DMN(10mg.kg-1)共4周制备肝硬化伴随黄疸模型。造模2周末取正常和模型大鼠各3只作为药前观察,其余模型大鼠(14只)随机分为消黄方组和模型对照组(各7只);实验第4周末处死全部大鼠,获取样本,观察大鼠的死亡率及肝功能情况。结果(:1)急性黄疸模型结果发现,与正常组相比:ANIT模型组大鼠肝功能显著异常,ALT、AST、ALP、TBIL显著升高(P〈0.05或P〈0.01)。UDCA和消黄方显著降低血清TBIL含量(P〈0.01),消黄方显著降低ALT、AST活性(P〈0.05或P〈0.01),UDCA改善不明显(P〉0.05)。(2)血清TBIL含量及ALT、AST活性随DMN造模时间呈梯形增加(与正常大鼠比较,P〈0.05或P〈0.01);与4周模型对照组相比,消黄方显著降低血清TBIL含量及ALT、AST活性(P〈0.05或P〈0.01)。结论: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法的消黄方具有保肝降酶退黄作用,对急慢性肝损伤(黄疸)均有显著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充分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分期慢性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住院生存时间,通过Logistic回归与Cox回归分析不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Kaplan-Meier显示不同分期ACLF患者累积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早期、中期、晚期ACLF患者住院期间生存期逐渐缩短(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和/或肝肾综合征、PTA、TBil及Alb水平是影响ACLF患者生存与否的独立因素(P〈0.05或P〈0.01);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有无结肠灌肠、是否并发肝性脑病、疾病分期、WBC及CHE水平为ACLF住院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P〈0.01)。结论早期ACLF患者较中晚期ACLF患者预后好,基线WBC、TBil、CHE及Alb水平为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肠灌肠可能对提高生存率延长生存期有积极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黄方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大鼠黄疸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抗氧化应激效应。方法: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ANIT处理组(30只)。ANIT按照2mL/kg一次性经口灌胃,48h后,ANIT处理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消黄方组及熊去氧胆酸(UDCA)组(各10只),各组每天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消黄方、UDCA治疗1周,实验结束处死全部大鼠。观测大鼠死亡率、检测肝功能及肝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肝功能结果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ALT、AST、ALP、TBIL、DBIL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UDCA和消黄方显著降低血清TBIL和DBIL含量(P0.01),消黄方显著降低ALT、AST及ALP活性(P0.05,P0.01)。肝组织氧化应激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GST活性及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T-SOD活性显著下降(P0.01),而消黄方显著降低GST活性及MDA含量(P0.01),升高肝组织SOD活性(P0.01)。结论:消黄方具有保肝退黄作用;氧化应激是ANIT大鼠黄疸模型的重要病理环节,抗氧化应激效应是消黄方退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初治与再治患者的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慢性丙型肝炎病例67例,以是否为初治将患者分为初治组与再治组,初治组35例,再治组32例,分析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之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初治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比率明显高于再治组[60%(21例)比28%(9例),77%(27例)比53%(17例);均P〈0.05],但两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0例)比72%(23例),77%(27例)比56%(18例);均P〉0.05];②再治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率高于初治组[22%(5例)比10%(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既往有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史的患者再次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RVR、EVR、ETR、SV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再治者SVR低于初治者[56%(18例)比77%(27例)],基因1型SVR低于非l型[54%(13例)比74%(32例)],经多因素分析,OR值分别为0.29,0.26(均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较再治患者获得较高病毒学应答率,复发率较低;既往治疗方案采用普通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对再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无影响;再治与基因1型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SV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9例HBV-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7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利湿解毒方口服、通腑逐瘀方灌肠。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2周、4周、8周及疗程结束12周,观察生存率,比较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肝病毒定量(HBV-DN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总生存率及治疗2周、4周的生存率分别为65.3%、86.1%、95.2%,对照组分别为43.3%、67.2%、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血清ALT、TBil、CHE、PTA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与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疗程结束12周组内比较,两组HBV-DNA水平降低(P0.05);治疗8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湿解毒方内服、通腑逐瘀方灌肠联合常规疗法治疗HBV-ACLF疗效满意,较常规疗法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HBV-DNA水平,提高HBV-ACLF患者的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杨宗国  黄丽萍 《大家健康》2013,(13):119-1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48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综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动脉气体分压、心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67%,P0.05。且实验组的心功能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重症肺心病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外泌体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谱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18年收治的3例肝癌患者和3例健康志愿者血清样本,利用总外泌体分离试剂盒分离血清中的外泌体,利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利用高通量芯片技术检测circRNA表达谱差异。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62例肝癌患者血清circRNA分子的表达情况。分析表达异常的hsa_circ_0002018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分离得到的外泌体为圆形、双层膜囊状的颗粒,粒径约100 nm,标志蛋白CD9/CD63表达显著。肝癌患者血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的样本间差异表达的circ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倍数>2且P<0.05)共2 094个,其中表达上调1 168个,表达下调的926个;验证结果显示 hsa_circ_0002018(circNFIC)在肝癌患者血清的表达显著增加(P<0.001)。circNFIC的异常高表达与肝癌患者发生肝外转移(P=0.003)、肝内转移(P=0.034)和肿瘤增大(P=0.019)显著相关,而与年龄、性别、AFP水平、肝硬化、BCLC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显著关联性(P>0.05)。circNFIC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24.35±3.09)个月 vs (31.49±2.95)个月,P<0.05]。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circRNA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其中circNFIC水平升高与肝癌进展和生存密切相关,通过测定血清外泌体内circNFIC的水平有助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解毒逐瘀方灌肠治疗HBV相关慢性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236例HBV-ACLF患者,根据入组时是否采用解毒逐瘀方灌肠分为灌肠组55例和对照组18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灌肠治疗短期疗效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灌肠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3),灌肠治疗可显著改善早期HBV-ACLF患者总生存期(P=0.021),但对中晚期HBV-ACLF患者总生存期影响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肝性脑病、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及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HBV-ACLF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1);肝肾综合征、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为早期HBV-ACLF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解毒逐瘀方灌肠可有效改善早期HBV-ACLF患者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西医疗法对比。方法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67例新冠肺炎患者,按照接受疗法的不同分为西医组(18例)和中西医结合组(49例)。西医组予氧疗、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重症患者给予抗炎、调节免疫及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加予中成药或汤药口服治疗。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表现、症状信息、中医证候(包括舌象、脉象)信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包括退热时间、临床症状积分、CT改善率、危重型转化率、住院时间、总病程。结果①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一般情况、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影像学表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全部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西医组27.78%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中西医结合组34.69%的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③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71.64%)、咳嗽/干咳(52.24%)、乏力(47.76%)、纳差(35.82%)、咽痛/痒(31.34%)、咳白痰/黄痰(26.87%)、出汗(25.37%)、腹泻(22.39%)、鼻塞(13.43%)、头痛/晕(13.43%);两组间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西医结合组中湿毒郁肺证32例,占65.31%;热毒闭肺证17例,占34.69%;患者以舌色红或淡红、舌苔白腻为多见,滑脉多见。⑤与西医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住院天数更短、入院第6天临床症状积分更低(P0.05);而两组患者的总病程、退热时间、入院第6天CT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观察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向危重型转化的病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