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双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报道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和分析作者在1999~2001年期间,采用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5例患者。随访40.6个月(26~5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和X线片及CT或MRI改变。结果: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优28.6%(10例),良37.1%(13例),一般22.9%(8例),差11.4%(4例)。JOA评分为(12.6±3.5)分(9~17分),与术前JOA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8.6%,优良率为65.7%。X线片及CT或MRI显示:术后椎管矢状径和椎管面积增加,两者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双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通过扩大颈椎管,使脊髓后移而获得减压;只要操作得当,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密盖息治疗骨质疏松骨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密盖息对骨质疏松骨痛的疗效与耐受性,应用密画息治疗15例骨质疏松骨痛患者(密盖息,第一周50IU/次、每日一次、第二周50IU/、隔日一次,肌肉注射)。用药前后分别进行何处痛和活动痛评分。结果如下:何处痛记分治疗前为2.13&#177;0.91,治疗后为0.86&#177;0.63;活动痛记分、治疗前为2.40&#177;0.63,治疗后为1.00&#177;0.65,。经密盖息治疗后疼痛显著减轻,何处痛和活动痛的改善率均为00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效果经常不满意,手术方式仍有争议。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4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短节段内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5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值之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全损害的4例患者获得完全恢复。患者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7.4°±8.0°恢复到术后2.1°±5.7°(P=0.000);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52.7%±13.2%恢复到术后91.2%±9.4%(P=0.000);伤椎后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92.6%±8.3%恢复到术后98.5%±2.9%(P=0.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目的评估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时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改善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价值.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协和医院骨科.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1-01/10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4例,后路单开门手术3例,双开门手术7例.根据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12例,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22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3,6个月进行评分.每例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体感诱发电位脊髓监护,并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变化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以上或潜伏期减少10%以上),减弱(波幅降低50%以上或潜伏期延长10%以上)和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1,2周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较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明显提高[(14.08±1.44)分,(14.17±1.11)分,(12.73±1.42)分,(12.86±1.28)分,P<0.05],术后4周及3个月和6个月随访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与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基本相似[(14.00±1.04)分,(13.58±1.08)分,(13.68±1.61)分,(13.82±1.01)分,(13.41±1.22)分,(13.41±1.47)分,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术中SEP监护信号的改善可以预示术后早期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诞生于1899年3月6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被誉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广泛应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等疾病的治疗中。由于其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目前已成为基础的内科用药。但是由于其独特的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始终存在争议,现就其这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术前肺功能检查并被认为是评估脊柱侧凸患者手术风险的必要检查。术前动脉血气分析也被用于术前评估侧凸患者的肺功能。然而,目前关于动脉血气分析在脊柱侧凸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非常少。 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伴有中重度肺功能损害(FVC%<60%)的脊柱侧凸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所有入选病例的人口学资料、医学记录、影像学资料均被收集。所有患者在术前均接受动脉血气分析检查(arterial blood gas tests,ABGs)及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PFTs)。动脉血气分析中包含5个参数:动脉血氧分压(PaO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O2 (A-a),PH值和标准剩余碱(SBE)。肺功能检查包含3个参数:第一秒用力呼气量比值(FEV1%),用力肺活量比值(FVC %),最大呼气流量比值(PEF %)。将纳入病例分为术后肺部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术前动脉血气分析中的5项参数在两组间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同样,术前肺功能检查中的3项参数也分别在两组间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总共73例(男性23例,女性50例)伴有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的脊柱侧凸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患者平均年龄16.53岁(10-44岁),术前Cobb角平均97.42°(50-180°)。共有15例(20.5%)患者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33.3%)、术后需要呼吸支持(26.7%)、肺炎(13.3%)、肺膨胀不全 (13.3%),气胸(6.7%)以及胸腔积液 (6.7%)。在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中,两组在人口学特征、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气分析中的5项参数在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随着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增高。 结论:在伴有中重度肺功能损害的脊柱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中,术前动脉血气分析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然而,随着动脉血氧分压的下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对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躯干平衡等进行测量和分析.复习手术记录和病历,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0.1(9~57)岁,其中成人脊柱侧凸2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10例.平均随访9.2个月.融合固定节段平均12个节段.手术时间平均5.0 h,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 ml,回输自体血平均780 ml,异体输血平均1109 ml.手术前后主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100.9°和48.8°,平均矫正率51.8%(P=0.000).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81.7°和42.2°,平均矫正率为49.8%(P=0.000).随访时主弯冠状面Cobb角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分别为50.7°和46.0°,矫形无明显丢失(P=0.763,P=0.69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6.3、14.7和12.0mm,随访时仅1例发生冠状面躯干失平衡(22 mm).2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的下肢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获完全恢复.所有患者均无脊髓损伤.结论 后路顶点经椎弓根截骨术是矫正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方法 ,早期结果 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instrumentation to treat spinal tu-berculosis. Methods Fifty-one patients of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 treated with one-stage or two-stage de-hridement, strut autografting, and anterior o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with screw rod system, combined with one-year triple agents postoperative antituberculous chemotherapy from April 1985 to May 2005. There were 6 in cervical spine, 19 in thoracic spine, 16 in thoracolumbar spine and 10 in lumbosacral spine. The level of the lesion were 6 cases for single vertebrae, 30 for two vertebrae, 11 for three vertebrae and 4 for more than four vertebrae.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triple agents antituberculous chemotherapy at least two weeks before operation.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included cervical anterior approaches in 6 cases for debridement, fusion and plate-screw fixation, upper lateral transthoracic procedures for debridement, fusion and screw rod fixation in 11, posterior debridement, fusion and transpedicular screw system fixation in 6, two-stag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operation in 18 cases. The instrumentation included 6 Luque, 3 Z-plate, 8 TSRH, 5 Ventrofix, 4 Kenada, 5 Moss-Miami, 6 Isola, 3 CDH, 2 Caspaz, 2 C-D, 1 Zielke, 1 Dick, 1 Oriell, 1 Ozion, 1 Zephir, 1 Tenor, and 1 US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prospectively for 3.2 to 23.5 years postoperatively. The back pain was obviously relieved postoperatively.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iciency im-proved. The solid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except one patient due to tuberculosis recurrence. The major complication included one sinus formation and one case with temporary deteriorati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recovered with appropriate treatment. Average preoperative kyphosis angle was 34.17°, and that was 10.45°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There was a 3.2° loss of kyphosis correction during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Spinal tuberculosis treated with instrumentation is effective and safe.  相似文献   
19.
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并发恶性高热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高热是全麻手术中少见的并发症,死亡率极高,目前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在行脊柱侧凸矫形术中遇到一例恶性高热,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 14岁 ,发现后背畸形半年入院。 X线片示脊柱胸段右侧凸 (T6~ 11), Cobb角 60°。入院后查体 :剃刀背畸形、脊柱胸段右侧凸,毛发及色素分布未见异常,四肢感觉、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诊断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KingⅡ 型。常规化验检查 :血常规、 尿常规、 PT+ A、 ESR、 ALT、 TP、 A/G、 TBIL均正常。 ALP升高至 235 u/L(正常 27~ 107 u/…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PUMC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UMC Ⅱ型IS 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1~18岁,平均14.3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侧凸类型包括Ⅱb1型20例,ⅡC3型5例.其中前路矫形4例,后路矫形21例.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0°和14.3°,平均矫正率为70.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2°和11.9°,自动矫正率为62.9%,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全部病例随访12~58月,平均17.4个月.结论 参照PUMC分型的融合范围选择原则,采用选择性胸椎融合治PUMC Ⅱ b1型和部分PUMCⅡC3型IS,可以保留更多脊柱活动度,同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满意,无术后失代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