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4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88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4篇
内科学   48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143篇
预防医学   505篇
眼科学   2478篇
药学   353篇
  3篇
中国医学   11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307篇
  2009年   274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21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41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华眼科杂志》2022,(7):481-486
伴随着眼精准生物测量技术以及白内障摘除手术设备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散光矫正和各类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进步,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屈光性人工晶状体自身固有的缺陷也不容小觑, 目前检查设备并不完美, 作为白内障摘除手术少见或者轻微的并发症, 如后发性白内障、干眼等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眼科医师必须正确理解和践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这条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13.
周明月  莫宝庆  晏艳 《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2):1445-1447
目的探讨影响屈光不正幼儿的生活环境因素。方法 2017年7-8月,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滁州市儿童保健机构门诊中462名1~3岁儿童(924眼)为筛查对象,采用美国伟伦Sure Sight视力筛查仪筛查屈光状态,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和比较屈光正常与屈光不正幼儿的生活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居住和睡眠环境、用眼习惯)的差异,再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本次共筛选出343名屈光正常与119名屈光不正幼儿。与屈光正常幼儿相比,屈光不正幼儿经常吃鱼、胡萝卜、绿色蔬菜、硬质食物、家庭采光比较好、每日户外活动30 min以上的比例明显较低,而从不吃油炸、被动吸烟、开灯睡觉、经常哭闹、喜欢看亮的灯、看电视时眼睛与电视不同水平的比例明显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吃绿色蔬菜(OR=0. 122)、经常吃硬质食物(OR=0. 357)是幼儿屈光不正的保护因素,看电视时眼睛与电视不在同一个水平(OR=1. 381)是屈光不正的危险因素。结论幼儿屈光不正与饮食、用眼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效果及对视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回顾性抽取2014年11月-2017年1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40例(140眼)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接受遮盖疗法治疗,依据患儿是否接受综合训练将患儿分为观察组68例(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和对照组72例(单纯遮盖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视觉敏感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变化,分析两组患儿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视力、1°和15°空间频率时P100振幅及潜伏期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在不同空间频率的视觉敏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6岁年龄段治疗有效率87.88%明显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65.71%和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对照组≤6岁年龄段有效率78.95%高于7~12岁年龄段有效率41.18%。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采用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且对于治疗年龄≤6岁患儿疗效优于7~12岁患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给予配镜和定量遮盖,为对照组,另一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后期加入视力功能训练,为观察组,每组25例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立体视与NRA。结果对照组治疗前立体视为(2013.52±1042.55)″,治疗后立体视为(945.63±1044.72)″;观察组治疗前立体视为(1978.52±1112.34)″,治疗后立体视为(69.63±25.26)″,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立体视均有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效果更为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RA为(2.28±0.32)D,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RA为(2.17±0.36)D,两组患者治疗后NRA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立体视,但两种治疗方式下对患者NRA的改善效果差异不大,总体而言,在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后期加入视功能训练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进 《黑龙江医学》2021,45(13):1396-1397
目的:探究飞秒激光屈光术治疗近视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鸡西爱尔眼科医院治疗近视眼的青年患者50例为实验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飞秒激光屈光术治疗)和对照组(25例,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结果:(1)患者的视力效果对比:经过不同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的并发症对比:经过不同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出现急性结膜炎、眩光、眼压升高的概率(4.00%)低于对照组患者(24.00%),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眼患者可以使用飞秒激光屈光术进行治疗,能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降低不良情况的发生,该治疗方式值得普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与中学生视力及屈光不良有关的生活习惯行为危险因素,为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辖区两所中学纳入调查,共调查了1 430例学生,进行视力和屈光检测及问卷调查,根据视力和电脑验光的检查结果来分析影响上海徐汇区中学生视力不良的相关危险行为。结果:上海徐汇区中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4.0%,轻度视力不良6.8%,中度视力不良22.0%,重度视力不良55.2%。屈光球镜值异常检出率82.7%,轻度近视48.0%,中重度近视34.7%。屈光柱镜值(散光)异常检出率82.2%,其中低度散光51.2%,高度散光31.0%。经过卡方检验和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视力检查结果和电脑验光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单因素分析中,教室开灯、父母近视、性别、年级、睡眠时间、1周喝含糖饮料、每天坐着的时间、因学习减少运动时间、籍贯、每天吃鸡蛋数,近距离用眼多长时间休息、近1年生病休假、在家看书用灯、课间休息场所、走路看书或者电子屏幕、阳光直射看书或者看电子屏幕是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中,性别、年级、每天吃蔬菜次数、教室灯、每周体育课、父母近视、籍贯、民族、课间休息场所是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市徐汇区中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检出率高,学生的生活习惯及某些用眼习惯可能是学生屈光不正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朱伟  赵秋良 《眼科新进展》2020,(10):972-976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联合角膜交联(corneal cross-linking,CXL)术(PTK-CXL)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联合CXL术(PTK-PRK-CXL)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患者28例(40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TK-CXL组和PTK-PRK-CXL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测量患者的视敏度、屈光度、最大角膜曲率(maximum keratometry,Kmax)、最薄点角膜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将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与术前做自身对照,并比较两组不同观察指标的变化量差异。结果 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角膜曲率和屈光度,提高患者的视敏度,对角膜内皮细胞无影响。PTK-CXL组和PTK-PRK-CXL组裸眼视力术后6个月分别为(0.59±0.35)logMAR、(0.22±0.10)logMAR;术后12个月分别为(0.56±0.32)logMAR、(0.17±0.11)logMAR。两组Kmax术前分别为(55.51±8.08)D、(52.59±6.30)D,术后6个月降低为(54.07±8.07)D、(46.55±5.04)D;术后12个月为(53.96±8.01)D、(46.12±4.94)D。除PTK-CXL组柱镜度数在术后6个月、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两组其他观察指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ECC均在术后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各观察指标相较于术前的变化量,除BCVA外,其他指标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TK-CXL和PTK-PRK-CXL均能安全有效控制角膜膨隆的进展,PTK-PRK-CXL较PTK-CXL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的降低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作为一种新型的角膜表层手术,具有切削更加准确、无负压吸引、无切口等特点,其切削模式的改变一定程度减轻了以往表层手术术后疼痛,改善了上皮愈合延迟等问题。目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术后角膜神经纤维的恢复、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及术后相关并发症仍需继续研究并完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12岁儿童屈光参数发育特点,分析其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描述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2岁儿童600例 (1 200眼),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量仪(IOL-Master)获得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并计算晶状体屈光力。按年龄分成3组,分别为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按SE分成5组,分别为远视组、正视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屈光与各屈光参数的关系。结果: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SE(F=131.5,P<0.001)及晶状体屈光力(F=276.4,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眼轴长度(F=235.02,P<0.001)、前房深度(F=228.7,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角膜曲率(F=0.01,P=0.66)变化稳定。3组SE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0、-0.85、-0.81,均P<0.001),与晶状体屈光力呈正相关(r=0.98、0.92、0.91,均P<0.001)。轻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呈正相关性(r=0.545、0.601,P<0.001);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呈正相关性(r=0.675、0.784,P<0.001[1])。矫正年龄和性别后,眼轴长度解释SE 73.6%的变异,晶状体屈光力可解释SE 86.5%的变异。结论: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屈光力是影响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