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CD146在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69例,按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无微血管病变组(NDC组,29例)、合并视网膜病变组(DR组,19例)、合并肾病组(DN组,21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检测4组外周血CD146(ELISA法)、糖化血红蛋白(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尿微量白蛋白(U-MAlb,散射比浊法)的水平。结果 DR组和DN组患者CD146、U-MAl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DC组(P<0.01),线性相关性分析DN组CD146与U-MAlb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外周血CD146水平明显升高,可用于了解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围术期电针刺激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49例,年龄20~60岁,BMI 18~32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针刺激组(EA组,n=25)和假电针刺激组(C组,n=24)。入室后EA组电针针刺中脘穴(CV12)、双侧内关穴(PC6)和合谷穴(LI4);C组电针针刺相应穴位旁2 cm处。电针预刺激2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手术野消毒前撤去两组CV12穴位电针,保留双侧PC6、LI4穴位电针持续电刺激至麻醉苏醒。记录术前1 d、术后1 d的40项恢复质量评分(QoR-40)、空腹血糖(FBG)、胰岛素(INS)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I),记录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高分、术后恶心呕吐(PONV)评分、补救镇痛和止吐治疗例数。
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 d C组QoR-40量表中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自理能力、疼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FBG、INS和HOMA2-IRI均明显升高,术后1 d EA组QoR-40量表中身体舒适度、自理能力、疼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术后1 d EA组QoR-40量表中情绪状态、身体舒适度、自理能力、疼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升高,FBG、VAS疼痛评分最高分和严重PONV发生率、术后补救镇痛和止吐治疗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围术期电针刺激CV12、双侧PC6和LI4能够改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在预防术后高血糖、减轻术后疼痛和预防术后恶心呕吐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e pseudomon asaeruginosa,IMPRPa)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将分离所得的18株全部耐亚胺培南的PA菌株进行产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在检测,并对部分耐药基因进行了DNA测序。结果10(55.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纸片协同法检测阳性,IMP、VIM、DHA、GES、CARB、TEM阳性率分别为22.2%(4/18)、33.3%(6/18)、11.1%(2/18)、33.3%(6/18)、16.7%(3/18)、22.2%(4/18),oprD2缺失率77.8%(14/1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可存携带2种以上β内酰胺酶基因,能在同种和不同种细菌间横向传播,并产生多重耐药,严重影响临床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现代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恶性肿瘤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主要因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有直接的影响。抗肿瘤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起中心调控作用。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肿瘤的主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Carba NP试验对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参照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2,UADAS-2)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统计和数据分析,绘制森林图分析结果,用漏斗图和Deek检验评价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情况.结果:纳入的29项研究的合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97(95%CI:0.93~0.98)和1.0(95%CI:1.0~1.0),说明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经异质性分析检验,敏感性和特异性的I2分别是96.49(95%CI:95.79~97.18)和69.88(95%CI:58.69~81.08),说明纳入数据存在异质性.结论:Carba NP试验对于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高灵敏度、宽量程的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IgG的Sm3+标记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CA抗原(心磷脂+β2糖蛋白I)和兔抗人IgM抗体分别作为固相抗原和钐标记抗体,如果样本中存在ACA抗体,则形成ACA抗原-ACA抗体-钐标记兔抗人IgM抗体复合物,加入解离增强液解离铕离子,检测荧光强度,样本中ACA-IgM抗体含量与荧光强度成正比;对建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法检测ACA抗体的线性范围、精密度、检测范围进行分析;对25例ACA-IgM抗体阳性血清标本分别利用TRFIA及ELISA法检测ACA-IgM抗体,分析其相关性;收集50例健康献血者,利用TRFIA检测其血清中的ACA-Ig抗体,计算临床特异度。结果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TRFIA法检测高、中、低3种浓度混合血清的批内(n=20)精密度分别为2.39%、3.26%和3.94%,批间(n=8)精密度分别为2.92%、3.73%和4.35%;方法的灵敏度为0.1 MPL U/ml;TRFIA法检测健康献血者,临床特异度为98%;TRFIA与ELISA 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检验采用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56;将1份ACA-IgM抗体强阳性的血清标本从2483 MPL U/L倍比稀释至0.151 MPL U/L,ELISA方法较好的线性范围在4.85-310.4MPL U/L,而TRFIA方法在0.151-2483MPL U/L都有较好的线性。结论首次建立稳定的高灵敏度和宽检测范围的TRFIA法检测人血清中的ACA-IgM抗体,对早期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监测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该方法以其优势有望在各检验科室得以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结核分枝杆菌DNA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浆(或血清)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DNA的技术。方法 建立实时荧光定期量PCR方法测定血浆MTB DNA,分别检测临床确诊的55例结核病患者血清43份,血浆25份以及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血清18份,健康体检血清18份和健康体检者血浆11份的MTB DNA含量。结果 18例非结板肺疾病患者血清、18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以及11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TB DNA全部阴性。55例初诊结核患者中10例(18.2%)治疗前血浆(或血清)MTB DNA阳性。在痰涂片阴性的18例结核患者中,血浆(或血清)MTB DNA阳性检出率为27.8%(5/18),其特异性达100%。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结核患者血浆(或血清)循环MTB DNA的存在,其定量检测对痰涂片阴性及无痰患者的结核病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的65株大肠埃希菌耐消毒剂基因qacE-su l1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65株大肠埃希菌及1株ATCC 25922的qacE-su l1基因。结果65株大肠埃希菌的qacE-su l1基因的阳性率为58.46%。结论大肠埃希菌耐消毒剂的qacE-su l1基因携带率较高,可能是该菌引起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应引起我国医院消毒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1(macrophage scavenger receptor 1,MSR1)rs1330654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通量Taq Man-MGB探针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对377例经CT或MRI证实为IS的患者和377例经体检证实的健康者,进行MSR1 rs13306541基因多态性与IS遗传易感性的分析。结果 IS组MSR1 rs13306541基因型分布(AA型75.07%,AG型22.01%,GG型2.92%)与对照组(83.82%,15.65%,0.5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G型及GG型患IS的风险为AA型的1.88倍(OR=1.88,95%CI=1.21~2.91,P0.05);这种关联尤其在年龄67岁(校正OR=1.91,95%CI=1.11~3.30)、男性人群(校正OR=1.78,95%CI=1.07~2.97)及肥胖人群(BMI≥24,校正OR=2.01,95%CI=1.17~3.46)更为明显。结论 MSR1 rs13306541 G等位基因可能是IS发病的一个危险因子,MSR1基因多态性可能成为中国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选的标志和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