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6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0篇
综合类   223篇
预防医学   107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9篇
  1篇
中国医学   83篇
肿瘤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1.
目的:研究FXR激动剂GW4064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因子TNF-α、MCP-1和NO的分泌及IL-1β、TNF-α的表达,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流式高通量多因子检测技术和Griess法检测炎症因子TNF-α、MCP-1和NO分泌的影响;采用qPCR技术检测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NOS的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iNOS及NF-κB蛋白的表达的水平。结果:GW4064能抑制LPS诱导的细胞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iNOS的mRNA的表达(P0.05),同时能不同程度的抑制细胞上清中TNF-α,MCP-1中的分泌量(P0.05);并且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NO的释放(P0.05);除此之外,GW4064(10、20μmol/L)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iNOS蛋白的产生(P0.01),经过GW4064处理后,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F-κB的活性也显著下调(P0.01)。结论:FXR激动剂GW4064在巨噬细胞中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抑制iNOS的表达及下调NF-κB的活性是其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紫外光辐照接枝的方法,通过本体聚合,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至聚乙烯(PE)隔膜表面,以改善其对电解液的润湿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紫外光辐照可实现有效的表面接枝,当引发剂质量浓度为0.10 g/mL,光照时间为150 s时,表面接枝率达到49.15%,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对膜表面形貌变化进行了观察,静态接触角测试表明,接枝改性后膜对电解液的接触角从47.8°~48.1°降至18.1°~20.4°,润湿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13.
卒中的遗传学和炎性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美国,卒中仍然是第三大常见死亡原因。估计每53s就有1个美国人发生卒中,其中20%~25%的患者在发病后1年内死亡。而且,卒中也是长期致残的主要原因。针对纠正传统卒中危险因素所作的努力并未能有效降低美国的卒中发病率。在经过了几十年的降低之后,卒中发病率重新有所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表征金属β-内酰胺酶(MBL)L1的结构和动力学特性,以其发展MBL的通用型抑制剂.方法 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并纯化野生型L1(Wild type L1,WT-L1),以SDS-PAGE电泳确认;用EDTA除去WT-L1中的Zn(Ⅱ)离子得Apo-L1,再用Co(Ⅱ)滴定制得Co(Ⅱ)-L1;通过UV-vis,CD及荧光光谱表征WT-L1及Co(Ⅱ)-L1活性中心的结构;采用稳态动力学方法测定WT-L1及Co(Ⅱ)-L1催化3类9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反应的酶动力学参数,确定抗生素对L1的稳定性.结果 获得纯化的WT-L1和重组的Co(Ⅱ)-L1;光谱表征表明L1具有两个金属活性中心,Co(Ⅱ)-L1的二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WT-L1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酶促活性最强,青霉素类次之,头孢类抗生素较弱,Co(Ⅱ)-L1比WT-L1的酶催活性弱.结论 Co(Ⅱ)-L1的重组实现了对MBL-L1的结构表征,L1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呈现强的催化活性,对头孢类抗生素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74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分为MS组(40例)及非MS组(34例).借助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比较两组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结果 MS组血管狭窄发生率为85.0%,明显高于非MS组的64.7%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MS与动脉粥样硬化无独立相关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OR=0.071).结论 MS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但其危险性依赖于MS组中的低HDL-C血症.  相似文献   
16.
17.
18.
高精度快速成型模型的制作精度及其体外细胞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快速成型技术在手术模拟与组织工程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现场手术模拟和术前指导对模型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且在术中使用模型应要求其对人体无毒性。 目的:评估不同后处理方法快速成型模型的成型精度及其细胞毒性。 方法: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标准圆柱体样品模型,并经浸蜡或树脂处理后,测量模型的高度和底面直径,评估其成型精度。然后采用噻唑蓝法研究不同后处理的模型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毒性作用。实验分为石蜡处理组、树脂处理组、阴性对照组(未处理模型)、空白对照组(新鲜培养基)及阳性对照组(体积分数5%的DMSO),培养2 d后,490 nm处测量吸光度,并计算其相对增殖率和评价细胞毒性等级。 结果与结论:浸蜡、树脂处理后的模型以及模型原件的精度为95%~97%,误差为0.5~1 mm。模型浸提液培养L929和MC3T3-E1细胞2 d后,各实验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石蜡处理后的快速成型模型对L929和MC3T3-E1有较低的毒性作用,而树脂处理和未处理的模型对这两种细胞均无毒性作用,细胞毒性均为0~1级。  相似文献   
19.
张矿  折成洲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8):1014-101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7例(42足)关节内跟骨骨折行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必要时行植骨术(30足)。结果:平均随访10.5个月,参照Mary land food score评分,对患足是否疼痛、步态、距下关节及踝关节活动度、是否支架辅助、术后X线摄片等加以评估,24足疗效为优,16足为良,2足为可。手术切口渗液,延迟愈合3例,换药后自愈。切口皮肤坏死,内固定外露1例,经皮瓣转移术治愈。结论:跟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快速成型技术在手术模拟与组织工程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现场手术模拟和术前指导对模型的精度要求非常高,且在术中使用模型应要求其对人体无毒性。目的:评估不同后处理方法快速成型模型的成型精度及其细胞毒性。方法: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制作标准圆柱体样品模型,并经浸蜡或树脂处理后,测量模型的高度和底面直径,评估其成型精度。然后采用噻唑蓝法研究不同后处理的模型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和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毒性作用。实验分为石蜡处理组、树脂处理组、阴性对照组(未处理模型)、空白对照组(新鲜培养基)及阳性对照组(体积分数5%的DMSO),培养2d后,490nm处测量吸光度,并计算其相对增殖率和评价细胞毒性等级。结果与结论:浸蜡、树脂处理后的模型以及模型原件的精度为95%~97%,误差为0.5~1mm。模型浸提液培养L929和MC3T3-E1细胞2d后,各实验组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石蜡处理后的快速成型模型对L929和MC3T3-E1有较低的毒性作用,而树脂处理和未处理的模型对这两种细胞均无毒性作用,细胞毒性均为0~1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