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2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目的 了解福州市高校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为提出改进建议和推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闽江学院5所高校三、四年级学生241名进行问卷调查,对相关部门负责人9名、学生14名进行访谈.结果 235人(97.5%)认为健康与教育重要,224人(92.9%)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健康教育,218人(90.5%)认为应该在大一时开设健康教育课.5所高校均无专门负责健康教育的部门.大学生希望开展的健康教育方式信效为教育片131人(54.4%),课程124人(51.5%),专题讲座99人(41.1%)等.大学生认为学校健康教育有待加强的方面依次为心理健康170人(70.5%)、健康生活方式132人(54.8%)、性健康97人(40.2%)等.有190名(79.3%)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不满意.结论 福州市高校健康教育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从多方面推进高校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福州市在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州市在校大学生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口腔保健工作及口腔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在福州市大学城选择6所大学,对每个学校按年级分层,以班级为整体抽取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计算口腔健康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分析知晓率差异及其原因。结果福州市3150名在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为53.85%;医学类与非医学类、男与女、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大学生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不同,分别为55.45%vs 51.48%,49.44%vs 58.50%,56.55%vs52.55%,3组数据经χ^2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福州市在校大学生希望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途径从高到低依次为:学校宣传栏及宣传手册、学校开设讲座和主题班会及选修课、网络及微博消息。结论福州市在校大学生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较低,需加强高校口腔健康教育工作,拓宽大学生了解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渠道,以提高大学生口腔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福建省非吸烟非饮酒女性(NSNDF)口腔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指数(PI),为NSNDF 口腔癌患者的预后预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2018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病理确诊的657例新发NSNDF 口腔癌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膳食脂肪酸模式与口腔癌发病的关联。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1月14日至2019年3月21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确诊的225例口腔癌新发病例以及同期在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24例对照。应用主成分分析确定人群的膳食脂肪酸模式,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计算膳食脂肪酸模式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OR值及其95% CI值。  结果  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6种膳食脂肪酸模式。以人群中占比最大的模式6(己酸、十三烷酸为主)为参照组,模式1(以长链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和模式2(中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均可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后的OR值及其95% CI值分别为0.47(95% CI:0.25~0.86)、0.45(95% CI:0.21~0.98),其他模式未观察到与口腔癌发病风险有关联(均有P>0.05)。  结论  相对于以己酸、十三烷酸为主的模式6,以长链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模式1和以中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模式2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呈负相关。科学合理摄入脂肪酸,可能降低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福州市初中生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在福州市随机抽取3所中学的初中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口腔健康知识认知、态度和行为。结果学生842人的口腔健康知识总体知晓率为72.2%;口腔健康态度普遍较为积极(得分4.5±0.8);除"刷牙习惯每天≥2次"总体情况较好(84.6%)外,其余口腔健康行为均不理想,大部分低于50%,其中"正确使用牙线"率仅13.8%,"应用氟化物防龋"和"正畸治疗"率仅12.6%和11.5%。结论福州市初中生口腔健康知识水平尚可,口腔健康态度普遍较为积极,但口腔健康行为较不理想,存在知识、态度和行为脱节现象。提示应注意中学生口腔健康行为落实,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整体口腔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饮酒、吸烟与口腔癌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相关资料,病例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经病理确诊的新发口腔癌病例206例,对照为体检人群及其他科室患者584例。每位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资料进行分析,估算饮酒、吸烟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调整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分析饮酒与吸烟的交互作用。结果饮酒、吸烟可显著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调整OR值为2.06(95%CI:1.33~3.20),2.46(1.77~3.41);开始饮酒年龄越早、平均每天饮酒精量的增加和饮酒年限的延长,饮酒者患口腔癌的危险性增大。其中平均每天饮酒精量超过60g者与口腔癌有显著关联(P〈0.05),调整OR值为5.98(95%CI:3.26~10.95);吸烟且饮酒者患口腔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且不饮酒者的4.77倍(95%CI:2.71~8.39),烟酒乘积项的调整OR值为3.58(95%CI:2.45~5.24),调整后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为2.87(95%CI:0.73~5.02)、归因比(AP)为0.60(95%CI:0.33~0.87)、交互作用指数(S)为4.20(95%CI:0.95~18.66)。结论饮酒、吸烟是口腔癌的危险因素,饮酒与吸烟二者有协同作用,可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均衡组间协变量后, 评估血清铬(Chromium, Cr)对口腔癌(oral cancer, OC)发病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收集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发确诊的395例OC患者为病例组, 选取同期社区健康人群1 240例为对照组, 并利用PSM设计, 按1:1匹配从对照组中选取与病例随机匹配的309名对照者。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Cr元素与OC发病的关系。   结果   病例组血清Cr水平178.91(121.83~284.19)μg/L, 低于对照组324.27(264.82~397.69)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剂量-反应分析表明, 随着血清Cr含量的增高, 患OC的风险逐渐下降, 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 相比于Q1组, Q2、Q3、Q4组血清Cr调整后的OR值分别为0.14(0.08~0.26)、0.15(0.08~0.28)和0.10(0.05~0.20), 且存在血清Cr含量越高保护作用越强的趋势(Ptrend < 0.001)。无论是否吸烟、是否饮茶、摄入鱼类、水果、绿色蔬菜频次的多少及不饮酒人群中, 血清Cr与OC发病风险均呈负相关关系。   结论   高水平血清Cr可能是OC发病的保护因素, 且血清Cr浓度越高, OC的发病风险越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与人乳头状肉瘤病毒16(HPV16)感染在食管癌发病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病例-病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10例食管癌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的突变与HPV16感染进行了检测。结果110例食管癌组织标本p53基因突变率为49.1%,其中外显exon5—6,exon7,exon8—9的突变率分别为19.1%,27.3%,17.2%。食管癌组织HPV16的检出率为49.1%。吸烟患者p53基因突变率(61.4%)明显高于非吸烟患者p53基因突变率(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患者p53基因突变率(65.2%)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53基因突变率(37.5%);HPV16阳性者中,p53突变率是40.7%,HPV16阴性者仅为57.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V16感染可能是食管癌高发区的危险因素;p53基因突变与吸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HPV16感染和p53基因突变可能是2个独立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发病的影响.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组为2010年12月—2015年12月经病理学确诊的舌癌新发病例243例,对照组为社区来源的、经年龄及性别频数匹配的1046例健康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值及其95%CI,评估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发病的影响. 结果 牙齿缺失(目前牙齿数为20~27颗和<20颗)、口腔不良修复体、复发性口腔溃疡可显著增加舌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的OR分别为1.78(95%CI:1.24~2.55),3.02(95%CI:1.93~4.73),1.95(95%CI:1.41~2.70),4.17(95%CI:2.49~6.99);刷牙频率(1次/天和≥2次/天)、口腔保健周期(2~4年/次和≤1年/次)可降低舌癌的发病风险,其调整的OR分别为0.26(95%CI:0.14~0.49),0.14(95%CI:0.07~0.26),0.45(95%CI:0.25~0.82),0.37(95%CI:0.17~0.79). 结论 口腔卫生状况对舌癌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增加刷牙频率和口腔保健次数,改善不良的口腔卫生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舌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河南安阳地区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食管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阳肿瘤医院食管癌病例110例,用PCR方法检测HPV, PCR-RFLP方法分析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病例病例对比研究方法分析在食管癌病例中HPV感染与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PCR检测结果表明,河南安阳地区食管癌组织中HPV检出率为59.1%;HPV阳性者中,Arg/Arg基因型的频率是60.0%,HPV阴性者中仅为17.8%,两者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结论 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可能是安阳地区HPV相关食管癌的易感因素之一,携带p53 Arg/Arg基因型的个体更容易发生HPV相关的食管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