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6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9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34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76篇
  2篇
中国医学   1423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16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7 毫秒
61.
目的观察艾灸推拿结合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85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归脾汤加减口服,联合艾灸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灸后予以推按百会、四神聪、安眠穴、神门、内关等穴位;对照组40例,给予归脾汤加减口服。两组口服药物均每日1次,观察组艾灸推拿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四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PSQI评分为(17.73±2.91),治疗后PSQI评分为(6.53±3.90),治疗前后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PSQI评分为(17.23±3.05),治疗后PSQI评分为(9.91±5.52),治疗前后相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的PSQI评分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PSQI各因子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推拿结合归脾汤调理能有效改善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睡眠质量,适宜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2.
固本培元法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遵循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基本原则,以培养顾护脾肾元气为核心的基本大法。王键在临证过程中,重视顾护脾胃与肾气,运用固本培元法治疗肿瘤术后诸证、不寐等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3.
周德安教授提出"治病先治神"的学术观点,建立了镇静安神法、补益安神法、重镇安神法、开四关法等一系列针灸治神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医脑病以及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的各科疾病。不寐病分虚实辨治,主要概括为肝郁气滞和久病及虚证,将不同的治神方法相互结合,辨证使用,配合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4.
近年来,笔者运用针刺承浆穴配合中药治疗失眠症,并与普通针刺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和单纯应用中药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寻治疗失眠症的更有效手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2013年在我院就诊的失眠患者132例,患者均表现有经常性的睡眠时间减少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至彻夜不寐,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辩证诊断标准,并结合国际通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规定的内容进行评分.  相似文献   
65.
[目的]总结浙江省名中医张永华教授应用半夏类方治疗不寐的临证经验,提高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跟师学习,记录和整理张永华教授运用半夏类方治疗不寐的医案,结合相关古籍资料及现代文献研究,研究半夏类方所主不寐的病机、半夏体质的主要特征以及半夏类方的应用,最终分析总结张永华教授运用半夏类方辨证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并通过验案佐证。[结果]张永华教授认为,不寐的病机与中焦不畅、阳不入阴有关,而半夏具有化痰降逆、通利中焦等功效。通过配伍,半夏秫米汤、半夏枯草煎、半夏厚朴汤、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等半夏类方可通过化痰降逆、通利中焦、调和阴阳,发挥治疗不寐的效果。所举医案,患者为胆胃不和、痰热中阻之不寐,治以理气化痰、清热安神之法,依次以半夏类方黄连温胆汤及黄连温胆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效果明确。[结论]张永华教授运用半夏类方药辨治属半夏体质的不寐疗效显著,经验值得临床传承及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针刺加红外线照射五脏调神穴联合药物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80例不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地西泮和谷维素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合红外线照射五脏调神穴治疗,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临床疗效及脑电图主要睡眠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得分得到优化,观察组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睡眠参数得到优化,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皆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刺加红外线照射五脏调神穴联合药物疗法治疗不寐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脑电图参数,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7.
许蒙  王新志 《中医学报》2020,35(4):746-749
人体的气机通过降、沉、升、浮,如环无端不停地进行圆运动。人体中焦轴轮不利,气机升、降、浮、沉失和,脏腑阴阳失交,便会引起圆运动运转失常,从而产生不寐。治疗应以"复圆"为原则,顺应圆运动的规律,恢复人体气机、调整脏腑阴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神安则寐。在临床上,可将不寐分为心阴不足证、肾阳亏虚证、肝阳不足证、脾胃失和证,其中,心阴不足证治以滋阴降火、安神定志,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肾阳亏虚证治以温补肾阳、宁心安神,方选附子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肝阳不足证治以养肝镇惊、安神定志,采用"升肝降胆"之法,方选酸枣仁汤加减;脾胃失和证治以补阳泻阴、宁心安神,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  相似文献   
68.
《黄帝内经》载有“心在志为喜”,“喜”属火而归于心,适度喜乐可助心行血以养神,并可改善由心气虚所致的悲忧状态。现代医学习惯性地将“喜”视为一种良性情绪表现。然而“过喜伤心”易导致喜证的产生,其病机主要与心火旺盛有关,病性多为实或本虚标实。“喜伤心”相关理论对癫狂、胸痹、心悸、不寐、郁证等心系病、神志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笔者在临床上运用针刺治疗不寐症208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学分析,探讨国医大师梅国强治疗不寐的临证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 收集梅国强教授2018年1月—2021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门诊部治疗的不寐患者病案资料,提取病案中的方药信息,运用古今医案云(V2.2.2)平台、Origin 2020软件与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106例,处方178首,其中使用频次≥40次的中药共23味,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法半夏、酸枣仁、川芎、茯苓、当归、枳实、郁金、黄芩、柴胡、陈皮。药性以温性最多,其次为寒、平、微寒;药味以辛味、苦味为主,其次为甘味、酸味、咸味等;药物归经以肝、脾、心、肺、肾、胃、胆经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得到5个聚类方。复杂网络分析显示,核心药物为法半夏、酸枣仁、川芎、当归、茯苓、郁金、枳实、陈皮、炒栀子、石菖蒲、远志、煅牡蛎、煅龙骨、土鳖虫、苏木、黄连、黄芩、淡豆豉、泽泻、柴胡。结论 梅教授治疗不寐以调和枢机为主,常采取和解少阳、清热燥湿化痰、调和脾胃、交通心肾、养血除烦等治法,常用核心处方有温胆汤、小柴胡汤、酸枣仁汤、小陷胸汤、远志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豉汤等,常用药对有柴胡-黄芩、石菖蒲-远志、当归-川芎、苏木-蛰虫、煅龙骨-煅牡蛎、墨旱莲-女贞子、五灵脂-蒲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