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110篇
  免费   6591篇
  国内免费   4270篇
耳鼻咽喉   2004篇
儿科学   527篇
妇产科学   2380篇
基础医学   4504篇
口腔科学   544篇
临床医学   9436篇
内科学   7660篇
皮肤病学   362篇
神经病学   1044篇
特种医学   49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8篇
外科学   15731篇
综合类   14348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2397篇
眼科学   232篇
药学   4221篇
  32篇
中国医学   671篇
肿瘤学   21891篇
  2024年   141篇
  2023年   898篇
  2022年   1657篇
  2021年   2448篇
  2020年   2274篇
  2019年   1985篇
  2018年   1830篇
  2017年   2215篇
  2016年   2799篇
  2015年   2496篇
  2014年   4827篇
  2013年   4354篇
  2012年   5306篇
  2011年   5886篇
  2010年   5143篇
  2009年   4882篇
  2008年   4785篇
  2007年   5301篇
  2006年   5020篇
  2005年   4834篇
  2004年   3785篇
  2003年   3338篇
  2002年   2859篇
  2001年   2735篇
  2000年   2225篇
  1999年   1663篇
  1998年   1443篇
  1997年   1270篇
  1996年   801篇
  1995年   693篇
  1994年   585篇
  1993年   348篇
  1992年   330篇
  1991年   269篇
  1990年   247篇
  1989年   227篇
  1988年   212篇
  1987年   181篇
  1986年   155篇
  1985年   124篇
  1984年   70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63篇
  1981年   59篇
  1980年   44篇
  1979年   31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18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目的 观察动态增强MRI(DCE-MRI)定性诊断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组织活检诊断的64例乳腺单发ADH患者,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恶性与良性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及乳腺X线、DCE-MRI征象,分析DCE-MRI预测乳腺恶性ADH的效能。结果 64例乳腺单发ADH中,28例为恶性(恶性组),36例非恶性(非恶性组),组间活检方式、病灶最大径、MRI示乳腺实质背景强化(BPE)、乳腺X线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1);将上述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BPE为乳腺恶性ADH的独立影响因素[OR=7.550,95%CI(1.575,36.197),P=0.011]。DCE-MRI诊断BI-RADS 4A及以下者27例,其中3例为恶性;4A类以上(4B及4C)37例,25例为恶性,诊断敏感度89.29%(25/28),特异度66.67%(24/36),阳性预测值67.57%(25/37),阴性预测值88.89%(24/27)。结论 DCE-MRI可用于定性诊断乳腺ADH;其所示中重度BPE为术后病理恶性的正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 观察经导管动脉栓塞(TAE)用于改善经常规化学治疗(化疗)无效的局部晚期乳腺癌伴皮肤破溃的效果。方法 10例晚期乳腺癌经常规化疗及系统靶向治疗均无效,肿瘤增大伴皮肤破溃,伴恶臭、渗液、出血及感染等;于DSA引导下对其行TAE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术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10例均成功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均未出现栓塞相关皮肤坏死及神经损伤。术后7天皮肤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30天9例皮肤破损面积减小、1例皮肤破溃加重;术后2个月内6例、术后3个月内10例皮肤破损面积增大并症状复发。结论 TAE用于治疗伴皮肤破溃的局部晚期乳腺癌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症状,但中长期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多点注射抗生素治疗射频消融术后子宫感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术后并发子宫感染并经超声引导下多点注射抗生素治疗患者,观察其疗效。结果 5例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多点注射抗生素,未出现相关并发症。5例中,3例治愈;1例好转,经静脉滴注抗生素1周后治愈;1例首次治疗无效,经再次治疗后治愈。治疗后7天,子宫体积显著小于治疗前(t=4.939,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多点注射抗生素治疗射频消融术后子宫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腺性膀胱炎(CG)与膀胱癌的鉴别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0例CG (CG组)和70例膀胱癌(膀胱癌组),均于术前接受盆腔平扫和三期增强CT扫描。分别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图像上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按7∶3随机将患者分入训练集与测试集。对各期CT影像组学特征数据行归一化处理,以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法(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及5折交叉验证进行特征降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Delong检验评价其效能差异,以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应用价值。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正曲线评估模型拟合度。结果分别基于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了模型1、2、3、4,各纳入4、7、5及6个特征;其鉴别诊断CG与膀胱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0,且Delong检验表明不同模型间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2在测试组的AUC=0.939,高于其他模型。决策曲线分析表明,模型2用于临床鉴别CG与膀胱癌的净获益最高,Hosmer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2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集:χ~2=8.75,P=0.36;测试集:χ~2=4.72,P=0.79);校正曲线显示模型2的拟合效果较好。结论基于各时相盆腔CT影像组学模型均可用于辅助临床鉴别诊断CG与膀胱癌,其中基于动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996.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探讨阿帕替尼与替吉奥对比治疗结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阿帕替尼""替吉奥""结肠癌""等为中文关键词,以"Apatinib""Tegafur""Colon cancer"等为英文关键词,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限制在从建库到2020年12月。评价阿帕替尼和替吉奥对结肠癌的总体疗效,结肠癌进展和无进展生存期的差异。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与替吉奥对结肠癌的疗效相比,部分缓解+稳定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1.10,95%CI,0.71~1.71,P=0.640),在结肠癌进展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R=0.51,95%CI:0.28~1.32,P=0.205),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阿帕替尼组大于替吉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90,95%CI;0.42~1.37,P<0.0001)。结论相较于替吉奥,阿帕替尼用于治疗结肠癌患者能明显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总体生存效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97.
中国是肝癌大国,全世界每年>50%的新发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肝癌的化疗敏感性较低,以抗血管生成为主的靶向治疗是进展期肝癌的主要系统治疗手段,但能达到的有效率和生存延长作用十分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临床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疗效,正在改变肝癌治疗格局,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程序性死亡配体-1、肿瘤突变负荷、错配修复蛋白等临床常用生物标志物在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十分有限。与其他病因相关肝癌比较,中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具有其独特的基因变异图谱,但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尚未建立。更加有效且多样化的系统治疗手段,可推动肝癌进入综合治疗新时代,相关诊断与治疗规范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确立。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肝癌免疫治疗策略的进展与思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国内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025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9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809例,女216例;年龄为(54±11)岁,年龄范围为16~83岁。1025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值为14.3%,其中高RDW(RDW-CV>14.3%)病人347例,低RDW(RDW-CV≤14.3%)病人678例。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及生存情况。(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高RDW病人年龄(≤70岁、>70岁),肝硬化(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或C级),甲胎蛋白(≤200μg/L、>200μg/L),肿瘤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313、34例,152、186例,161、53例,158、143例,186、109例;低RDW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41、37例,359、310例,415、48例,367、227例,547、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09,6.787,23.906,7.114,34.375,P<0.05)。(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RDW-CV、肿瘤长径、肿瘤数目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388,1.432,1.534,1.455,2.813,1.505,95%可信区间为1.004~1.920,1.086~1.887,1.263~1.864,1.211~1.748,2.293~3.450,1.173~1.9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DW-CV、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20,1.340,2.427,1.438,95%可信区间为1.007~1.032,1.027~1.749,1.801~3.272,1.057~1.956,P<0.05)。(3)随访及生存情况:10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0,P<0.05)。(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针对年龄、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3个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954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30,P<0.05)。71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3,P>0.05)。459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60,P<0.05)。487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0,P>0.05)。733例单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0,P<0.05)。240例多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0,P<0.05)。结论术前RDW可预测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高RDW病人预后更差。RDW在年龄≤70岁和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99.
胆管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总体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使早期胆管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策略。对于多数晚期胆管癌病人,系统治疗成为主要手段,但目前可用于治疗胆管癌的一线药物选择有限,疗效有限。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策略利用宿主免疫系统进行有效的抗肿瘤反应,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笔者回顾并总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胆管癌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腹腔内吻合正逐渐成为结直肠手术领域中的热点。研究者发现:腹腔内吻合与腹腔外吻合比较,前者在促进病人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潜在优势。且腹腔内吻合较腹腔外吻合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术后疼痛评分更低。但对于腹腔内吻合的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重要指标吻合口漏的比较,尚缺乏足够证据。而手术技术不统一、吻合口漏定义不明确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困难。多项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对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的客观评价仍需要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旨在为我国结直肠外科临床研究探索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