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59篇
  免费   2994篇
  国内免费   890篇
耳鼻咽喉   285篇
儿科学   205篇
妇产科学   2207篇
基础医学   2833篇
口腔科学   927篇
临床医学   2647篇
内科学   1413篇
皮肤病学   372篇
神经病学   1679篇
特种医学   1090篇
外国民族医学   27篇
外科学   2826篇
综合类   4872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1305篇
眼科学   117篇
药学   1323篇
  29篇
中国医学   1275篇
肿瘤学   4303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398篇
  2022年   632篇
  2021年   1139篇
  2020年   1037篇
  2019年   845篇
  2018年   772篇
  2017年   1091篇
  2016年   1232篇
  2015年   1179篇
  2014年   2149篇
  2013年   1820篇
  2012年   1722篇
  2011年   1877篇
  2010年   1495篇
  2009年   1287篇
  2008年   1221篇
  2007年   1256篇
  2006年   1128篇
  2005年   870篇
  2004年   727篇
  2003年   712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499篇
  2000年   329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299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68篇
  1995年   239篇
  1994年   217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49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31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92篇
  1985年   141篇
  1984年   153篇
  1983年   106篇
  1982年   125篇
  1981年   93篇
  1980年   115篇
  1979年   71篇
  1978年   68篇
  1977年   59篇
  1976年   69篇
  1973年   4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Although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occlusions are rare, acut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vary from mild to devastating strokes primarily due to tandem occlusions in the intracranial arteries. Three patients with acute CCA occlusions were treated with systemic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Blood pressures were kept at the upper limits allowed with TPA therapy with fluid balance and the 'head-down' position. Recanalization occurred in intracranial vessels only. Marked early neurological improvement occurred in two of three patients. CCA occlusion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contra-indication to systemic thrombolysis.  相似文献   
52.
53.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椎动脉血管表达的意义及复方川脊片的干预效果。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颈复康组,复方川脊片组。硬化剂注射法造模,4周后,模型组,颈复康组及川脊片组分别以生理盐水、颈复康及川脊片混悬液灌胃。治疗4周后检测椎动脉血管搏动指数,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椎动脉血管MMP-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搏动指数提高,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增加,MMP-2表达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搏动指数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降低,MMP-2表达较少(P<0.05)。结论:部分的抑制MMP-2在椎动脉的表达可能是复方川脊片治疗颈椎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4.
家兔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建立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动物模型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 3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模型组家兔置于特制低头位框架中,低头角度为45度,每天1次,每次5小时;对照组除不低头外余条件相同.12周后分别进行颈椎X线、颈后部红外热像图、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以及颈后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观察.结果 模型组颈椎X线改变积分值实验后明显高于实验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模型组与对照组颈后部红外热像图有明显差异;模型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模型组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家兔颈后肌受长期应力作用后出现颈部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失衡.  相似文献   
55.
颈椎斜位片在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C形臂X线机以不同角度拍摄的尸体颈椎样本的斜位片观测颈椎椎弓根。在此基础之上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上观察术前拟行下颈椎椎弓根钉植入的患者颈椎椎弓根影象学表现。在这两个观测的基础上找到颈椎椎弓根及螺钉植入的最佳斜位片角度。方法选用干燥的人颈椎(C3~7)标本在C形臂X线机辅助下通过透视不同的斜位角度(40°、45°、50°、55°、60°)观测椎弓根。同时在颈椎标本观测的基础上,对拟行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患者术前摄不同角度的颈椎斜位片(45°、50°、55°)观测颈椎椎弓根的显示。两次试验都是观测椎弓根的长度及对侧椎弓根在椎体上显影的位置(把椎体3等分)。结果通过测量发现55°颈椎双斜位片对椎弓根长度的显示及对侧椎弓根位置显示与其他角度斜位片相比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5°双斜位片对术前颈椎椎弓根的判断及术中椎弓根钉植入准确性的判断是斜位片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腮腺深叶癌切除面神经后,即刻功能性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84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收治的11例腮腺癌患者,术中采用将肿瘤连同腮腺及面神经切除,同时行颈丛神经移植重建面神经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面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复诊,见患者静态时面部对称,动态时口角轻度偏斜,术后一年两侧面部完全对称,睁、闭眼及提口角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腮腺癌根治术中采用颈丛神经移植能有效地恢复面神经的功能,既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又符合功能外科的发展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7.
<正>1906年,Crile等人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提出了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这一术式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RND损伤了副神经和颈部的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常导致患者斜方肌瘫痪萎缩,出现翼状肩胛、垂肩、肩周疼痛麻木、手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8.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5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各项化验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Gensini积分值表示,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多因素线性回归证实: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0),而性别、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家族史及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无明确相关.结论: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27例,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棒,运用“弓弦原理”,采用CD旋棒技术恢复颈椎的序列,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7个月,平均11.6个月。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除5例A级、2例B级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外,其余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8级,其中5例患者达到E级。[结论]颈椎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完全恢复颈椎序列,复位良好,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为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颈前瘢痕及严重的颏胸黏连、胸前瘢痕癌等的治疗方法。方法 颈横动脉起自甲状颈干后,向外行走于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深面。皮支在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交点处穿出,并营养锁骨上、下区及前胸区皮肤。本组46例患者,颈部瘢痕及严重的颏胸黏连45例,胸前瘢痕癌1例,均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转移修复。术中先将颈部瘢痕切除,充分松解挛缩后或将肿瘤切除后,在锁骨上、下及前胸区依创面大小,结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的应用解剖,设计皮瓣,转移到受区。如供区采用预扩张术,则供区创面可拉拢缝合。否则。供区需采用断层或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 本组46例患者,11例为带蒂皮瓣转移,余均为岛状皮瓣转移,颏胸黏连完全纠正,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颏胸黏连、胸前瘢痕癌等,手术可一次完成,无继发畸形,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