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295篇
  免费   9423篇
  国内免费   10894篇
耳鼻咽喉   1142篇
儿科学   2079篇
妇产科学   2156篇
基础医学   12259篇
口腔科学   2440篇
临床医学   16945篇
内科学   19471篇
皮肤病学   2754篇
神经病学   4107篇
特种医学   40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5篇
外科学   11303篇
综合类   43982篇
预防医学   6531篇
眼科学   2976篇
药学   20460篇
  224篇
中国医学   8616篇
肿瘤学   8925篇
  2024年   1210篇
  2023年   4039篇
  2022年   3491篇
  2021年   4069篇
  2020年   3450篇
  2019年   3964篇
  2018年   2144篇
  2017年   3468篇
  2016年   3978篇
  2015年   4371篇
  2014年   6266篇
  2013年   6295篇
  2012年   9003篇
  2011年   10142篇
  2010年   9373篇
  2009年   9745篇
  2008年   10525篇
  2007年   10012篇
  2006年   9504篇
  2005年   9277篇
  2004年   7965篇
  2003年   6989篇
  2002年   5645篇
  2001年   5105篇
  2000年   3712篇
  1999年   3026篇
  1998年   2578篇
  1997年   2260篇
  1996年   2084篇
  1995年   1786篇
  1994年   1392篇
  1993年   896篇
  1992年   715篇
  1991年   665篇
  1990年   519篇
  1989年   499篇
  1988年   162篇
  1987年   119篇
  1986年   71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与ERβ相互作用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ERβ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从乳腺cDNA文库中钓取ERβ-AF1 cDNA,构建诱饵蛋白载体pAS2-1-ERβ—AF1,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技术,在乳腺cDNA文库中筛选与ERβ-AF1相互作用的蛋白。将含有pACT2-候选基因的酵母菌与含有pAS2—1-ERp—AF1的酵母菌进行交配实验,利用LacZ报告基因检测ERβ—AF1与候选蛋白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然后将ERp—AF1和候选蛋白分别构建到pGEx-KG和pET-28a上,并纯化GST-ERβ-AF1和His-侯选蛋白融合蛋白,利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ERβ-AF1和候选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结果:所获取的候选蛋白为CTGF,是CCN多肽家族成员。交配实验表明,CTGF与ERβ-AF1特异相互作用,而不与空载体或BRCT1对照相互作用。GST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CTGF与ERβ、ERα均存在相互作用,但与CTGF同源性较高的NOV蛋白却不与ERβ、ERa结合。结论:CTGF和ERβ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观察4周模拟海拔3000米高住高练低训(HiHiLo)过程中红细胞CD35数量及红细胞C3bRR、ICR的变化,探讨HiHiLo对机体红细胞CD35数量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将16名足球专项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高住高练低训)和对照组(低住低训)。实验组每晚入住低氧房(O2浓度14.2%,相当于海拔3000米高度)10小时,每周2次低氧房内72%VO2max蹬功率自行车运动30分钟;对照组每周2次正常条件下80%VO2max蹬功率自行车运动30分钟。两组每周同时进行3次由同一教练执导的专项训练。实验期共4周。分别于实验前、入住低氧房10小时、实验2周末、3周末和4周末清晨抽取受试者肘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CD35几何平均荧光强度,采用红细胞免疫花环试验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实验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CD35数量较实验前分别下降了4.9%和10.5%(P<0.05),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较实验前分别下降了16.7%和24.9%(P<0.01),红细胞IC花环率较实验前分别升高了29.9%(P<0.05)和32.4%。结果表明:(1)HiHiLo对人体红细胞CD35数量的影响不如对红细胞CD35活性的影响明显;(2)HiHiLo影响RBC-C3bRR和RBC-ICR较低住低训更明显,HiHiLo3周后实验组运动员出现临床上的继发性免疫低下现象,4周末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谷氨酸是否能够影响腺苷A2A受体对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调节。方法用1000ng/ml脂多糖(LPS)刺激小胶质细胞,分别加入100nmol/L A2A受体激动剂CGS21680以及不同浓度的谷氨酸(0,1,0,25,0,5mmol/L)干预,观察NOS活力变化。结果LPS诱导NOS活力增高,激活A2A受体可以产生抑制作用;0,25及0.5mmoL/L谷氨酸和A2A受体激动剂同时存在时,NOS活力进一步增高。结论高浓度谷氨酸可逆转腺苷A2A受体激动剂抑制升高NOS活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将人的增生性瘢痕植入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3周后,用不同剂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进行瘢痕内注射治疗.治疗3周后解剖取材,通过测量瘢痕的大小观察瘢痕的体积变化,用Masson 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移植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数量的变化.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靶向血管治疗3周后, 增生性瘢痕的体积明显减小, 瘢痕胶原和微血管明显减少.结论 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具有抑制增生性瘢痕微血管生成、胶原合成及抑制瘢痕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脑膜瘤中生长激素受体(GHR)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0例脑膜瘤的GHR和PCNA,并比较不同级别脑膜瘤GHR、PCNA的差异,分析GHR、PCNA对复发的影响以及GHR与PCNA的相互关系。结果脑膜瘤GHR阳性率为32.5%,PCNA标记指数(PCNALI)为55.4%±20.8%。非典型及恶性组的PCNALI显著高于良性组,复发组的PCNALI显著高于非复发组。GHR阳性与阴性组的PCNALI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HR的表达对脑膜瘤的增殖无重要作用。PCNA作为脑膜瘤的增殖活性标记物,可为预测复发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6.
随着技术的进步,肝脏移植数量逐年上升,受体生存期明显延长。与此同时,减少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提高受体生存质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骨病是肝脏移植术后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由于骨量丢失而继发骨折、骨痛以及股骨头坏死等。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62例TCC标本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TCC组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56.5%(35,62),而8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VEGF表达均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x^2=9.032);VEGF表达与膀胱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复发密切相关。结论VEGF的异常表达在TCC的发生、发展过两组比较差异有程中起重要作用;该指标的检测有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8.
例1:患者男性,40岁,已婚。于1988年4月6日头部被汽车撞伤,伤后昏迷约30分钟,立即送我院。人院时查体:意识呈朦胧状态、躁动,前额头皮肿胀、双眼眶周围青紫。人院后给予对症治疗,病情渐趋好转,于受伤后第13天出现多饮、多尿,约半小时至一小时排尿一次,24小时饮水量7~8升。病人烦渴、全身无力。患者既往健康。化验检查:尿糖(一),尿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AT2受体在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取新生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T2受体兴奋剂CGP-42112A,在不同时间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凋亡细胞比值,并结合TUNEL分析.结果CGP-42112A不同浓度加入细胞24h后,随着剂量的增大,凋亡细胞所占比值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10-5M CGP-42112A作用于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所占比值逐渐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AT2受体可诱导新生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与受体剂量正相关,与受体兴奋剂作用时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0.
本文对严重烧伤病人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理及药物治疗进行探讨,并总结出对严重烧伤病人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应从早期开始,良好的液体复苏,H2受体阻断剂的应用,控制感染,积极的营养支持等综合措施,是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