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332篇
  免费   1434篇
  国内免费   629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46篇
妇产科学   210篇
基础医学   665篇
口腔科学   85篇
临床医学   6483篇
内科学   2209篇
皮肤病学   60篇
神经病学   587篇
特种医学   11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4篇
外科学   5457篇
综合类   18376篇
预防医学   2475篇
眼科学   201篇
药学   7300篇
  120篇
中国医学   2476篇
肿瘤学   450篇
  2024年   242篇
  2023年   951篇
  2022年   777篇
  2021年   1169篇
  2020年   1144篇
  2019年   1080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859篇
  2016年   877篇
  2015年   966篇
  2014年   1804篇
  2013年   1767篇
  2012年   2345篇
  2011年   2657篇
  2010年   2612篇
  2009年   2585篇
  2008年   2875篇
  2007年   2834篇
  2006年   2481篇
  2005年   2797篇
  2004年   2506篇
  2003年   2594篇
  2002年   2239篇
  2001年   1895篇
  2000年   1283篇
  1999年   1008篇
  1998年   723篇
  1997年   637篇
  1996年   542篇
  1995年   493篇
  1994年   348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37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目的胫骨骨折是膝关节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手术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患者的常见手段,但不同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本研究探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胫骨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10-08-2018-11-23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胫骨骨折固定手术治疗的104例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52例例患者为观察组,52例实施全身麻醉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及心率(heart rate,HR)变化。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分别为(12.09±2.23)和(5.76±1.23)min,均短于对照组的(16.11±3.42)和(7.15±1.49)min,t值分别为7.100和5.188,均P<0.001。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508.26±69.34)mg,低于对照组的(691.78±96.52)mg,t=11.135,P<0.001。T0时,两组MAP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1与T2时,观察组MAP值分别为(110.59±13.27)和(88.95±9.18)mm Hg,均低于对照组的(118.61±12.28)和(95.04±9.27)mm Hg,t值分别为2.199和3.366,P值分别为0.002和0.001;观察组T3时MAP值为(88.49±9.89)mm Hg,高于对照组的(83.09±9.21)mm Hg,t=2.881,P=0.005;观察组T1时HR值为(82.26±10.23)次/min,低于对照组的(88.17±11.25)次/min,t=2.803,P=0.006;观察组T2与T3时HR值分别为(76.16±8.17)和(75.53±8.46)次/min,均高于对照组的(71.67±8.59)和(71.28±7.33)次/min,t值分别为2.731和2.738,均P=0.007。结论胫骨骨折患者术中经超声引导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有效缩短拔管与苏醒时间,减少丙泊酚用量,利于控制血流动力学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全麻下胸腔镜下肺叶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叶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组(G组),术毕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U组),手术结束后超声引导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PCIA组(E组),手术结束关胸前外科医师直视下行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术毕启动静脉镇痛泵行PCIA。记录完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直视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记录胸椎旁神经阻滞后各时间点心率(HR)、血压(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后各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咳嗽时VAS评分、感觉神经阻滞节段;记录术后48 h静脉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观察术后Ricker躁动评分、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U组比较,E组完成胸椎旁神经阻滞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 <0.05),而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节段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更多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降低老年患者上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的作用,为老年患者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12月择期行上腹部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249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83例,分别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比较各组患者拔管后5 min呼吸功能、麻醉恢复情况、肺部感染征象发生率;术后24 h、72 h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及T细胞亚群CD4+、CD8+数量,计算CD4+/CD8+比值,比较3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5 min复合麻醉组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呼吸频率(R)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3 d发热、咳嗽、肺部音、胸部X线片特征表现、白细胞计数>10×109/L发生率低于静脉麻醉组和吸入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 CD4+/CD8+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麻醉组术后24 h、72 h IL-6、IL-8水平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CD4+/CD8+明显高于静脉麻醉组、吸入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上腹部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苏醒快,对呼吸功能影响小,免疫抑制程度低,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36.
咪唑安定对肾移植病人术后精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咪唑安定对肾移植病人术后精神功能的影响。方法:肾移植手术病人40例,根据麻醉辅助用药的不同分为3组:咪唑安定组(M组)、氟哌利多组(D组)和哌替啶组(对照组),评估麻醉前、手术结束后1h、术后1d、术后2d的精神功能。结果:术后1h对照组MMSE评分较低(P<0.05),BRMS明显偏高(P<0.01)。术后1dM组镇静程度较深(P<0.05),SAS评分较低(P<0.05),D组SDS和SAS评分较高(P<0.05)。结论:小剂量咪唑安定能够降低肾移植病人术后精神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快恢复移植肾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在麻醉中的作用.方法:两组比较.结果:罗哌卡因具有毒性小,麻醉效果确切,安全范围大,维持时间长等特点,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麻醉时间长于手术时间,对血压的降幅也适度,说明其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论:罗哌卡因是具有毒效小,麻醉效果确切,安全范围大,维持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38.
产科手术     
宫颈环扎术治疗孕中期宫颈机能不全43例临床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科处理246例临床分析;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治疗的术式探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39.
我院于1999~2005年对19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采用CT定位,局麻下行颅骨钻孔,尿激酶注入引流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18~59岁,平均33.4岁。1·2临床表现有一过性昏迷的6例,无昏迷的13例,头痛19例,伴有恶心呕吐的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24小时者3例,24~72小时者9例,3~7天者7例。GCS评分8~15分,其中8~10分6例,10~13分9例,13~15分4例。有颅盖骨骨折15例,中颅窝骨折4例。19例患者术前均经CT检查,血肿量计算公式T=1/2×L(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计算,血肿量在20~30m …  相似文献   
40.
Lenegre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enegre病由法国学者Jean Lenegre于1964年首先报告,其报告的1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有双束支阻滞,逐渐又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其中10人有晕厥病史。经病理学检查证实,除双束支纤维化外.该组患者心脏传导系统都存在弥漫性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