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3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87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80篇
内科学   180篇
皮肤病学   23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1769篇
预防医学   231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49篇
  2篇
中国医学   3755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27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314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339篇
  2006年   358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307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16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中医学报》2019,(11):2268-2272
循经远取动法是以传统经络循行学说为基础,根据疼痛部位特点和辨证归经治疗痛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刺和运动两个要素。针刺手法上多次行针,行提插捻转重刺激,在针刺穴位的同时嘱患者做不同的运动催促经气的运行。循经远取动法操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医患互动、针穴与经脉互动、近端与远端互动、经脉与病所互动,催促、引导经气到达病所。循经远取动法取穴特点是循病经、远而取之。其取穴特点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辨经取穴原则。循经远取动法以标本根结为理论基础,标-本、结-根两极相对取穴最为奏效,意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992.
杨秀毅 《中医学报》2019,34(6):1152-1155
《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详细阐述了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观察,并结合天干、地支纪年预测气象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进而提出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以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针对外感六淫邪气及疫气,提出"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的辨证思想,即首先认清致病邪气的性质,再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利用药物的性味去克制其所胜的邪气,使各种偏胜之气得以恢复正常;针对运气之郁,指出其发源于自然界气候气化得太过或不及,治疗上要纠正偏胜之气,使其所胜之气得以恢复,并在偏胜之气来临之前补益其所胜之气,以防止相乘太甚。  相似文献   
993.
本文梳理《黄帝内经》运气学说有关历法方面的内容,归纳出四分历、历元、干支纪年、气朔、置闰、三百六十日法、五星、夏时、漏刻9个问题。然后从历法学角度对这些问题的发展历史做了逐一回顾,提取这些发展历史中的重大事件作为断代标尺,以之来衡量运气学说所描述的历法内容,从而推论出运气学说的形成年代。最后的结论是其形成年代的下限在唐代以前,上限则基本否定了其形成于先秦、秦、汉初的可能性,更支持其形成于西汉中后期,或东汉以后,甚至南北朝之后。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五音的经络学机制对五行音乐疗效的发挥有重要意义。五音与经络腧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五行理论将经络赋予五音属性,使五音与经络形成了对应关系。从经络学说角度探寻了五音的作用机制、经络穴位的五音属性、五音诊断与治疗,以及子午流注择时施乐方法,为五行音乐机制的揭示奠定基础,为五音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为因时施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5.
胎毒理论是中医儿科学对某些疾病病因的独特认识。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对中医儿科胎毒理论源流进行梳理,认为其在宋之前开始萌芽,此时尚处于胎病理论阶段,认识到小儿尤其是新生儿诸多疾病的病因是在胎儿时期获得的,与患儿母亲胎孕时期养护及饮食不当相关,防治上注重清热解毒;宋金元时期明确提出胎毒为诸多儿科疾病的病因,并出现了胎毒医案的记载;明清时期渐趋成熟,认为胎儿形成前或胎儿期,由于父母嗜食辛辣甘肥,或五志过极化火,或房事过度,或孕母感受寒热之邪,形成胎毒内蕴,导致小儿出生后罹患鹅口疮、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虫疖、流丹、湿疹、痈疖等皮肤疾病,胎黄、胎惊等新生儿疾病以及麻、痘等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法上注重辨证祛胎毒。  相似文献   
99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AD危害极大,但病因复杂,病理不明,治疗方法不足。合适的AD鼠模型不仅能为富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研究材料,对于明确A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在此基础上探索AD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等各方面也均发挥关键的作用。根据AD发病机制的假说:脑衰老、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学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学说、铝中毒学说、胆碱能障碍学说及遗传基因突变学说等,AD鼠模型经历了从单一假说基础上的单一因素到多假说多因素造模的发展。AD模型鼠的发展为AD病理和诊治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997.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特点及发生发展过程与伏邪致病有诸多相似之处,其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调、饮食不节、素体虚弱而致脾胃运化功能虚弱,浊阴上逆.伏邪发病的三要素可概括为正气、邪气和环境,其致病特点多不易察觉即隐匿潜藏,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伺机而发,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表现为留连晚发的时间特点,深层潜藏的空间特点,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着动态变化的特点,这与胃食管反流病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役失常等诱发,停药后又极易复发的发病特点相似,而其表现除了反酸烧心等不适症状外,还同时伴随许多食管外症状如咳嗽等,易误导临床的诊断.临床治疗多从调畅内伏之肝胃气机,清化内伏之脾胃湿热,补益脾胃、顾护正气,未病先防、瘥后防复等角度着手,均有一定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8.
五脏相关学说,是将五脏六腑、四肢、皮毛、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五个脏腑系统,并阐释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自然界、社会等联系的学说。吴焕林教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并传承五脏相关学说,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取得较好疗效。论述了吴焕林从五脏相关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