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82篇
  免费   1979篇
  国内免费   1065篇
耳鼻咽喉   239篇
儿科学   126篇
妇产科学   469篇
基础医学   808篇
口腔科学   170篇
临床医学   2090篇
内科学   1469篇
皮肤病学   234篇
神经病学   533篇
特种医学   537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578篇
综合类   4614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931篇
眼科学   800篇
药学   7764篇
  27篇
中国医学   3836篇
肿瘤学   59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42篇
  2022年   410篇
  2021年   738篇
  2020年   679篇
  2019年   579篇
  2018年   791篇
  2017年   868篇
  2016年   981篇
  2015年   885篇
  2014年   2006篇
  2013年   1853篇
  2012年   2079篇
  2011年   2164篇
  2010年   1618篇
  2009年   1340篇
  2008年   1219篇
  2007年   1283篇
  2006年   1168篇
  2005年   1021篇
  2004年   748篇
  2003年   660篇
  2002年   572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354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49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17篇
  1976年   11篇
  1975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实验利用慢性微电极技术观察了清醒活动四季鹅(产蛋期鹅和休产期鹅)下丘脑细胞自发放电及第Ⅱ脑室注入去甲肾上腺素(NE)对单位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产蛋期鹅还是休产期鹅.其下丘脑放电均以中频为主,但产蛋期鹅高频放电高于休产期鹅.放电有单个连续、束状、组群式等3种形式,无论是产蛋期鹅还是休产期鹅,其下丘脑均以单个连续放电为主,但产蛋期鹅组群式放电高于休产期鹅.第Ⅱ脑室注入NE后,75%的单位放电数增加,25%的单位放电数减少.  相似文献   
72.
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阿霉素(ADM)在采用推进法注射时,经肝血管或外周静脉途径二者的肝、心与血液浓度均无显著差别.如采用控速缓慢输注法,则经肝血管较经外周静脉在提高肝脏浓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心脏内浓度也有一定程度降低。如在肝血管内输注时与血液净化联合应用,则更能提高上述要求。以上结果将为临床抗癌药介入治疗应用方法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心力衰竭 (HF)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92例住院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 30ml加 5 %葡萄糖液 2 5 0ml,静滴 ,每日一次 ,共 2周。疗程结束后 ,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3.4 8% ,对照组有效率 71.74 % ,两组对比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HF的治疗效果佳 ,副作用少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4.
灯盏花素合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 0例 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例。治疗组给予灯盏花素、力源精纯溶酶加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分别观察 2组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用量的变化 ,检测静息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 (93.33% )、改善异常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硝酸甘油用量〔(0 .4 5± 0 .15 ) m g/ d〕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灯盏花素联合力源精纯溶栓酶治疗 U AP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哮喘缓解期联用乌体林斯、黄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控制哮喘发作的疗效 ,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哮喘缓解期患者 5 6例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3 2例采用相同穴位交替选择药物 ,隔日穴位注射治疗 ;对照组 2 4例予常规治疗。并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 (FVC) ,1秒钟用力呼气量 (FEV1)和肺活量 (VC)的变化。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为 96.87%和 79.17%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χ2 =10 ,P <0 .0 1)。治疗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VC分别为 ( 1.79± 0 .43 )L和 ( 2 .91± 0 .64 )L ,P <0 .0 5 ;FVC分别为 ( 1.64± 0 .46)L和 ( 2 .0 9±0 .62 )L ,P <0 .0 5 ;FEV1分别为 ( 0 .92± 0 .70 )L和 ( 1.3 5± 0 .3 5 )L ,P <0 .0 5。对照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不明显 (P均<0 .0 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哮喘缓解期联用乌体林斯、黄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控制哮喘发作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6.
参附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参附注射液对TNF-α的影响,探讨参附注射液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参附注射液预处理组(SF组)和假手术组(C组)。采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的方法制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浆、肠组织TNF-α含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光镜观察肠粘膜损伤情况。结果IR组再灌注后MAP下降,与C组和SF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SF组肠粘膜损伤程度减轻,与IR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SF组血浆及肠组织TNF-α水平降低,与IR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明显防治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肠粘膜损伤,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的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矫正面部凹陷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患者脂肪丰厚的部位,注射器抽取脂肪颗粒,经清洗液反复冲洗后,将脂肪颗粒分点多层注入皮下。结果本组85例患者,55例注射1次,25例注射2次,5例注射3次。72例随访6~24个月,3例上下睑凹陷出现局部不平整,2例患者出现无菌性炎症,其余效果满意。结论面部凹陷畸形采用自体脂肪颗粒填充矫正,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消痔灵注射在直肠内脱垂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改良方法.方法:对38例直肠内脱垂患者行消痔灵直肠黏膜高位柱状注射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1~24个月,治愈28例(占73.7%),好转7例(占18.4%),总有效率达92.1%.结论:消痔灵直肠黏膜高位柱状注射治疗直肠内脱垂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系统评价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集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合格研究,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方法统计相关数据。结果 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Jadad评分所有研究得分均低于3分,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比较的相对危险度(RR值)=1.04,99%的可信区间(CI值)为(0.88,1.23)。结论 前尚无充分证据证实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要进一步验证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行设计合理、执行严格、多中心大样本且随访时间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80.
The effects of injected 50 Hz alternating current on the function of cardiac pacemakers has been observed in 18 patients with implanted unipolar VVI units. Current, in the range 0-600 microA was applied via electrodes attached to the patients' upper body and feet and fed from a specially designed current injection unit at the bedside. Most implanted pacemakers reverted to interference mode in the current range 29-250 microA. At current levels just below the reversion current all units developed irregular and inappropriate pacing. This current level was pacemaker dependent and varied in the range 27-246 microA. The total reversion current depend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injecting electrodes and on the patients' postur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units to injected interference was increased by deep inspiration. Temporary pacing catheters fitted to an additional ten patients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interference voltage which would be sensed by an implanted unit. This voltage was similarly dependent on patient posture and on deep respiration. Current injection has proved to be a safe, controllable and reproducible method of testing the sensitivity of implanted pacemakers to 50 Hz external interf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