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0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1篇
中国医学   1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评价模式——QAMS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分析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适合中药特点的质量评价模式———一测多评法(QAMS)的由来及其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近况,针对该评价模式建立过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展望了QAMS在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ⅡA、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的含量,验证该方法在丹参药材中应用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以丹参药材为研究对象,药材中4个有效成分为指标性成分,分别建立丹参酮ⅡA与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药材中4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16批丹参中4个指标性成分,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丹参酮ⅡA,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一测多评法可以用于丹参中多种成分的质量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93.
基于一测多评的中药多成分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兔林  石上梅  蔡宝昌  刘会珍  池玉梅  周渊 《中草药》2012,43(12):2525-2529
中药成分的复杂多样决定了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必须采用多成分定量和多指标质量控制,但中药化学对照品性质不稳定、货源严重紧缺和检测成本昂贵等,严重阻碍了这一模式的发展,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问题之一.“一测多评”分析方法通过测定一个对照品易得的成分实现中药多成分定量,是适合中药特点的多指标质量控制和评价模式.系统阐述了“一测多评”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药多成分定量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一测多评”法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探讨其优势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一测多评”法的研究思路在20多种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复方制剂中得到了验证,有望成为中药质量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建立指纹图谱及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8个成分含量的大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Symmetry C18(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测定11批大黄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以大黄酸为内参物,建立没食子酸、儿茶素、大黄素-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与内参物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进行含量计算,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11批大黄中8个成分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 11批样品指纹图谱标定了共有峰35个,指认了其中8个成分分别为没食子酸、儿茶素、大黄素-8-O-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这8个成分分别在0.062 4~1.56 μg(r=0.999 5)、0.18~4.5 μg(r=0.999 8)、0.028 8~0.72 μg(r=0.999 9)、0.019 8~0.495 μg(r=0.999 9)、0.050 5~1.262 5 μg(r=0.999 9)、0.063 7~1.592 5 μg(r=0.999 9)、0.098~2.45 μg(r=0.999 9)和0.163~4.075 μg(r=0.999 9)内线性关系良好。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行,可用于大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5.
目的 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金银花标准汤剂中7种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及异绿原酸C)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进行HPLC测定,以乙腈-0.1%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为327 nm。以绿原酸为内标物,建立与其余6种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实现一测多评,考察校正因子的重现性。结果 一测多评法测得的金银花标准汤剂中7种成分含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相比较,2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方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金银花标准汤剂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6.
目的 采用指纹图谱与一测多评(QAMS)结合的方法对贞蓉丹合剂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以松果菊苷为参照物建立贞蓉丹合剂HPLC指纹图谱,计算该成分与阿魏酸、丹酚酸B、淫羊藿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其含量。同时对QAMS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以确证QAMS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结果 研究建立了贞蓉丹合剂HPLC特征指纹图谱共有模式,标定了13个共有峰,占总体峰面积的91%,指认了其中4个共有峰,5批次贞蓉丹合剂的相似度均>0.99。5批次贞蓉丹合剂中4个主要成分QAMS法和外标法测定结果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QAMS结合指纹图谱可为贞蓉丹合剂的定量测定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7种成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生物碱和黄酮类7种成分,验证此方法在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应用的可靠性和方法适用性。方法 以氧化苦参碱为内参物,建立与其他6种成分(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三叶豆紫檀苷)的相对校正因子进行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对这7种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通过比较2种方法的结果来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结果 氧化槐果碱、槐定碱、N-甲基野靛碱、苦参碱、槐果碱、三叶豆紫檀苷的f值分别为0.789,1.872,0.408,1.533,0.953,0.409;2种计算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一测多评质量评价模式可用于复方苦参注射液中多指标成分的同步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六神丸中蟾毒配基类成分含量的分析方法,并验证此方法在六神丸中的可行性和适应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华蟾酥毒基(S)为内参物,建立日蟾毒它灵(A)、蟾毒它灵(B)、蟾毒灵(C)和脂蟾毒配基(D)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六神丸中5种蟾毒配基类成分的含量,并比较测定值和计算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六神丸中蟾毒配基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A/S=1.06,fB/S=0.896,fC/S=1.09,fD/S=0.914,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的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结论:以华蟾酥毒基为内参物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准确、可行,一测多评法可用于六神丸中蟾毒配基类成分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建立蒙药材蓝盆花的HPLC指纹图谱及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及异绿原酸C 4个成分的含量,评价药材质量。方法: 采用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分别为326 nm(含量测定)和350 nm(指纹图谱),柱温30℃。以17批样品建立指纹图谱共有模式。以异绿原酸A为内参物,建立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C与内参物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含量,并与外标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了蓝盆花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标示了10个共有峰,并指认其中的7个色谱峰,分别为绿原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大波斯菊苷、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芹菜素。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以异绿原酸A为内参物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与多指标检测模式可为评价蒙药材蓝盆花的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赖增发  姜建伟 《中国药师》2013,(11):1659-1662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香砂六君丸中两种木香内酯类成分的HPLC分析方法,更有效控制其质量。方法:以木香烃内酯为内标,建立其与去氢木香内酯的相对校正因子,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计算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对"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建立的相对校正因子重复性良好,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与外标法实测值基本一致。结论:"一测多评"法可用于香砂六君丸中木香内酯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靠、结果准确,能有效控制该制剂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