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0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5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4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96篇
内科学   1357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1216篇
预防医学   14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79篇
  1篇
中国医学   292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63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80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探讨心脏收缩时间间期测定方法,为评价心室收缩功能提供客观指标。方法:用四道生理记录仪通过颈动脉搏动图法测定20例正常人心脏收缩时间间期的四项指标LVET、Q-S2、PEP、PEP/LVET。结果:LVET=0.284s,Q-S2=0.373s,Q-S2=0.373s,PEP=0.091s,PEP/LVET=0.32。结论:利用四道生理记录仪测定收缩时间间期方法简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72.
长 QT间期综合征 ( L QTS)是以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临床反复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Tdp)—晕厥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依病因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类。前者伴有的 Td P常于心室率较慢或短——长——短间期后发生 ,亦称为“间歇依赖性 Td P”;后者常在激动、惊吓、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状态下发生 Tdp,亦称为“肾上腺素能依赖性 Tdp”。在临床上类型之间常有些重叠。遗传性 L QTS据遗传特性主要分有 Jervell- Lange- Nielsen综合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先天性耳聋 )和 Romono- Ward综合征 (常染体显性遗传 ,听力正常 )。获得性 L QT…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8例AMI患者(AMI)72h内的QTd并与36例健康人(对照组)QTd作对比.结果 AMI组QTd为(60.57±47.03)ms,对照组QTd为(27.52±17.36)ms;AMI组中,死亡组(7例)QTd为(85.50±45.19)ms,存活组(31例)QTd为(49.90±32.0)ms,均P<0.01,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早期QTd增加可作为预测住院期间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4.
观察不同日期十二时辰按时电针开穴的效应差异,以正常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按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分析电针对心收缩时间间期(STI)的即刻效应。结果:乙日十二时辰的LEVTI(左心室射血时间指数)、丙时十二时辰的Q-S2I和LEVTI、丁日十二时辰的LEVTI、己日十二时辰的Q-S2I、壬日十二时辰的PEPI(射血前间期指数)和PEPI/LEVTI比值的电针前后差值之间的差异都有着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分析5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组)与63例非溶栓组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QTd比较,P〈0.05。溶栓成功组与溶栓失败组QTd比较,P〈0.01。结论 (1)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解低QT间期离散度,提高心电稳定性。(2)溶栓后QTd的减少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AMI体表心电图QTD、JTD,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前壁心面梗死组的QTD、JIT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QTD、JTD增加是AMI早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7.
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也是神经中枢的“中枢””’,该部位肿瘤手术风险大,治疗效果差。随着显微外科和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现在脑干肿瘤手术取得很大的进展。如何在尽可能切除脑干肿瘤的同时,及时察觉和避免损伤正常脑干组织,使手术更加安全,除了应用显微外科等...  相似文献   
78.
Q—T间期延长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估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对Q—T间期在心肌梗死中变化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摔死被认为与Q—TIN期的变化有关、本文将对27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提示Q—TIW期延长是影响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llta床资料1.l一般资料。取自我院收治的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分布40~84岁,其中40岁~50岁6例,sl岁~60岁9例,61岁~70岁10例,71岁以上者2例。1.2方法。测量所有心电图的Q—T间期变化.排除心率、年龄、性别及药物对Q—T间期的影响。根据D。rshazi及Cinca标准,测量AMI敏…  相似文献   
79.
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反映了相应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楹过程,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局部心肌的激动和复楹离散情况。本测定分析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的心电图QTd,旨在探讨QTd与AMI的预后关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0.
<正> QT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时程,体表心电图中不同导联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了心脏不同部位心室复极的差异。业已发现心脏病患者QTd增加和不良预后有关。本文总结1995~1997年间我院23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27例高血压心脏病(HPHD)患者心功能不全时QTd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入选病例 23例DCM中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55.8±14.4岁(30~79岁);27例HPHD中男13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7±12.5岁(41~82岁);均为住院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无心肌梗死、药物及血清电解质紊乱等影响QT因素;心功能按NYHA分级(Ⅱ/Ⅲ/Ⅳ),DCM为7/11/5例,HPHD为8/13/6例,两组患者临床情况有可比性。取同期健康成人心电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