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5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71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35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749篇
内科学   480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116篇
特种医学   176篇
外科学   641篇
综合类   743篇
预防医学   122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314篇
  1篇
中国医学   126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51篇
  2005年   186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7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3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29,自引:1,他引:229  
目的研究新生儿窒息多脏器损伤的机理,提供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应用美国Ultramark-9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及丹麦ABL-500型血气分析仪等,对新生儿窒息全身性多脏器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有对照组的前瞻性研究。结果(1)窒息新生儿脑、肾上腺、肾、肝、脾、胃及肠道等各脏器血液灌流量均减少,尤以舒张期为甚;但各脏器减少的程度不一致。(2)肺动脉压力与阻力增高,严重者可致持续胎儿循环,是病情严重的标志。(3)心脏功能障碍是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结果,窒息性心功能障碍表现为舒张功能首先受累,而收缩功能障碍则右室重于左室。(4)低氧血症是新生儿窒息各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且低氧血症的程度与各脏器血流速度减慢的程度呈高度正相关(r=0.93~0.98,P均<0.01),与左室射血分数降低的程度呈高度正相关(r=0.91,P<0.01),与肺动脉压力增高的程度呈高度负相关(r=-0.97,P<0.01)。QT离散度是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特异而敏感的指标。结论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新生儿窒息各脏器损伤的主要原因,肺动脉压升高是新生儿窒息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超声检测各脏器血流动力学变化,可用于新生儿窒息多脏器损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2.
王强  陈敏  巩固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8):926-928,931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全麻诱导对心脏瓣膜置换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功能Ⅲ级,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病人5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及依托咪酯组(E组),每组25例,分别静脉注射丙泊酚2.5m g/kg和依托咪酯乳剂0.3m g/kg,再给予维库溴铵0.15m g/kg和芬太尼4μg/kg,3m in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诱导前、诱导后1m in、3m in以及插管后1m in、3m in和5m in时的心率(HR)、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SD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用药后两组病人血压和心率均呈不同程度下降,诱导后3m in,丙泊酚组SBP、DBP比诱导前显著降低(P<0.01)、HR显著减慢(P<0.05),而依托咪酯组SBP、DBP、HR与诱导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气管插管后两组SBP、DBP和HR均上升,但与诱导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组间比较,两组病人诱导后3m in,丙泊酚组SBP、DBP明显降于依托咪酯组(P<0.05)。结论:对心功能差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依托咪酯比丙泊酚诱导可获得平稳的血流动力学,有效地抑制插管时的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3.
肺心病死亡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肺心病死亡原因,方法:①选取1977~1997年住入我院的肺心病患者,随访5年期间死亡43例及存活33例得患者进行首诊各项检测对比。②对并发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前24~72h行血流动力学及氧合状态监测。结果:①直接死亡的43例患者主要原因为消化道出血15例(34.9%),感染性休克11例(25.6%)。②死亡年限愈短,MPAP愈高,CI、DO2、PaO2愈低。③死亡的43例患者临终前均有酸碱平衡紊乱及心电图改变,25例(58.13%)痰菌培养出致病菌57株。④肺心病感染性休克死亡前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是MPAPP、CI、DO2、均增高,分别为(31.8±81)mmHg、(4.1±0.9)L·min-1·m-2、(555.7±98.1)ml·min-1·m-2,但CaO2-CvO2明显降低为(3.2±0.4)ml·dl-1。结论:①机械通气虽然可降低肺性脑病的病死率,但肺心病死亡率仍高,其直接死亡原因以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性休克为主。②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缺氧除气流受限外,组织的氧利用及摄取障碍亦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治疗女童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ICPP女童用GnRH-A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末观察第二性征、生长速率(GV),B超检查子宫、卵巢大小,X线片推断骨龄(BA),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黄体素释放素(LHRH)激发试验以及预测成人终身高(PAH)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乳房退缩,子宫、卵巢容积缩小,LHRH激发试验显示促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基值和峰值均显著降低,E2恢复到青春期前水平,骨龄进展缓慢,BA/CA(实际年龄)比值下降,预测成人终身高提高。结论GnRH-A能有效地抑制性征发育和骨龄增长,并改善预测成人终身高。  相似文献   
65.
章放香  冯亚平 《药学进展》2005,29(4):170-173
目的:考察美托洛尔和芬太尼对高血压病人气管插管致循环系统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4 0例需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高血压病人,随机分成4组,每组1 0例。于麻醉诱导前各组分别静脉输液:A组用生理盐水(1 0mL) ;B组用美托洛尔4 0 μg kg 生理盐水(1 0mL) ;C组用芬太尼2 μg kg 生理盐水(1 0mL) ;D组用美托洛尔4 0 μg kg 芬太尼2 μg kg 生理盐水(1 0mL)。测定插管前后心率(HR)、收缩压(SAP)、舒张压(DAP) ,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 ,于相应时间点采集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去钾肾上腺素(NA)和肾上腺素(Ad)的浓度。结果:气管插管后1和3分钟,A组病人的SAP、DAP、HR、RPP及血浆NA和Ad浓度均有显著升高(P <0 . 0 5 ) ,B组病人插管后血浆NA浓度明显大于C、D组(P <0 .0 5 ) ,D组病人SAP、DAP、HR及血浆NA和Ad浓度较基础值无明显差异(P >0 . 0 5 )。结论:行全麻手术的高血压病人气管插管时存在明显的循环系统应激反应,单独应用美托洛尔4 0 μg kg或单独应用芬太尼2 μg kg仅能部分抑制插管反应,二者联用则能更有效地抑制插管反应。  相似文献   
66.
针药复合麻醉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功能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顾陈怿  胡军  蔡云彪 《中国针灸》2004,24(4):257-259
目的:探讨针药复合麻醉对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2例择期腹部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针药复合全身麻醉组(B组),分别于麻醉前、术后、术后第2天及第5天测定 T淋巴细胞亚群值,并监测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针药复合麻醉可以减轻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的程度,并且对维持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也起一定作用.结论:针药复合全麻是一种可供临床选择运用的良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7.
丁慧  宋文英  宋宇龙  赵静  杨瑞 《西部医学》2019,31(3):422-427
【摘要】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择期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评估两组麻醉后的Ramsay镇静评分和术中牵拉反应程度,观察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入手术室前记为T0,手术开始即刻记为T1,硬膜外注药完毕后10min记为T2,手术结束即刻记为T3),MMSE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低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高于T0(P<005);研究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达峰效应时间缩短,麻醉平面持续时间均延长(P<005)。术后第1天,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寒战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可缩短硬膜外麻醉的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时间,有效增强剖宫产术中镇痛、镇静效果,能保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会影响术后认知功能,同时右美托咪啶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8.
ObjectiveUsing a 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CTP) imaging method to explore the age-related distribution of the microcirculation perfusion function in the vertebral marrow, the bone material density (BMD), and the intervertebral discal degeneration (IDD). Further, to discuss a possible caus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MethodsOne hundred and eighty-six people were randomly enrolled by stratified sampling and grouped by age: ≤15, 16–25, 26–35, 36–45, 46–55, 56–65, 66–75, and ≥76 years old. The average CTP and BMD of the third and fourth lumbar vertebrae marrow were measured and the IDD incidence of the third-fourth vertebrae was assessed.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age-related changes of the CTP, BMD, and IDD were described,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 were calculated.ResultsThe microcirculatory perfusion function of the vertebral marrow develops to maturity by 25 years and is maintained until age 35, then declines with aging. The BMD grew to a peak from 26 to 45 years old, then decreased yearly. The IDD showed a sudden increase after 45 years of age. The CTP [BF (r = 0.806, P = 0.000), BV (r = 0.685, P = 0.005) and PMB (r = 0.619, P = 0.001)] showed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s and CTP [TTP (r = −0.211, P = 0.322) and MTT (r = −0.598, P = 0.002)]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BMD. The CTP [BF (r = −0.815, P = 0.000), BV (r = −0.753, P = 0.000) and PMB (r = −0.690, P = 0.000)] had strong negative correlations, and CTP [TTP (r = 0.323, P = 0.126) and MTT (r = 0.628, P = 0.001)]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incidence of IDD.ConclusionThe decrease with aging of the microcirculatory perfusion in the lumbar vertebral marrow preceded, and is a potential causative factor for the loss of BMD and the onset of IDD.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慢诱导插管与快速诱导插管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予以慢诱导插管,对照组予以快速诱导插管,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研究组插管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插管前后心率、血压变化显著(P〈0.05)。结论慢诱导诱发的心血管反应较轻,可确保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