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62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221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00篇
妇产科学   77篇
基础医学   735篇
口腔科学   95篇
临床医学   785篇
内科学   1324篇
皮肤病学   81篇
神经病学   1174篇
特种医学   200篇
外科学   253篇
综合类   779篇
一般理论   5篇
预防医学   763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2823篇
中国医学   619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42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234篇
  2014年   388篇
  2013年   1551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17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351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129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106篇
  1984年   118篇
  1983年   67篇
  1982年   67篇
  1981年   43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5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01.
枳实对大鼠胃肠电活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研究枳实对大鼠胃肠移行性综合肌电(MMC)的影响及其与P物质的关系,方法:采用电生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枳实灌胃前后大鼠胃肠电活动及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浓缩枳实液可使大鼠胃肠MMC活动相时程与周期比值(A/T)增大,胃肠肌间神经丛内P物质增多,结论:枳实对大鼠胃肠MMC具有兴奋效应并可能与P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目的 了解新疆某铀矿山周边食品的放射性水平,补充新疆食品放射性核素基线数据库,分析放射性核素含量,估算居民由膳食摄入所致内照射剂量。方法 2018—2020年采集食品样品6类71份,用高纯锗γ能谱仪对感兴趣核素238U、232Th、226Ra、40K和137Cs的比活度进行测量、统计、分析,并对其所致居民年有效剂量进行估算。结果 2018—2020年食品样品中均未检出核素238U,其余放射性核素的平均活度浓度和检出率分别为232Th:0.428 ±0.038 Bq/kg(18.3%)、226Ra:0.477 ±0.063 Bq/kg(38%)、40K:162 ±7 Bq/kg(100%)、137Cs:0.071 ±0.011 Bq/kg(29.6%),居民因食品放射性核素所致年有效剂量约为0.198 mSv。结论 新疆某含铀矿山周边食品的放射性水平在国家标准限值以内,居民因膳食所致年平均有效剂量与(UNSCEAR)2000年报告相符合,食品样品中检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的含量不会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05.
受体-A蛋白融合蛋白制备抗P物质受体血清及其特性WalterK.K.Ho(何国强);AlexisP.K.Che,郑德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生物化学系,香港沙田;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510182)本文报告了用直肠杆菌表达P物质受体-A蛋白融合...  相似文献   
106.
应用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到,在大鼠腰段脊神经节中,GriffoniasimplicifoliaI-B.(I-B4)结合反应物与P物质样免疫反应物均分布在小细胞中,且34%~43%的I-B4结合反应阳性细胞和87%~95%的P物质阳性细胞为I-B4与P物质双标细胞。切断单侧脊神经后根的大鼠,切断侧脊髓后角内I-B4结合反应在术后第3d即明显减弱,至第5d消失。向成年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后,脊髓后角和Lissauer束内的I-B4结合反应于第3d已明显减弱,于第5d、第7d和第10d减弱更显著,但仍有部分残留。电镜下.脊髓后角I~III层有大量轴突终末被I-B4标记,其中许多标记终末参与构成突触小球。在包埋前免疫金-银-ABC法双标电镜标本上,脊髓后角内I-B4与SP双标轴突终末分别占I-B4阳性轴突终未总数和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总数的33%~36%和39%~53%。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了I-B4与初级传入的小神经元结合的特异性,并表明I-B4结合位点是鉴别脊髓后角内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的初级传入来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7.
Peak E substance, 1,1-ethylidenebis[tryptophan], a contaminant found inl-tryptophan tablets, has been suggested as a causative agent for eosinophilia-myalgia syndrome (EMS). Peak E substance (50 mg/kg) was administered perorally to Wistar rats to determine its metabolism and distribution. A purification procedure using Bond Elut C8 cartridges followed by HPLC was develop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eak E substance.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peak E substance was 136 ng/ml at 1 h, and urinary excretion was 717 ng at 5 h and 10342 ng for 5–24 h, showing slow excretion of peak E substance into urine. The amount of peak E substance in the content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t 5 h, however, was 3136 g, much greater than urinary excretion for 24 h, indicating considerable transfer of peak E substance to large intestine without decomposition by gastric fluid in the stomach. We have detected for the first time not only the occurrence of peak E substance in plasma and urine, but also 1-methyl-tetrahydro--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 (MTCA) in blood and organs of rats treated with peak E substance, thereby suggesting MTCA as one of the the metabolites of peak E substance. The amount of MTCA in the contents of the large intestine as well as in urine of rats treated with peak E substanc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inl-tryptophantreated rats (50 mg/kg p.o.), demonstrating that MTCA was more readily produced from peak E substance than froml-tryptophan. Finally, we propose acetaldehydeinduced production of MTCA from peak E substance.  相似文献   
108.
豚鼠螺旋蜗轴动脉SP能神经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豚鼠螺旋蜗轴动脉(SMA)SP能神经支配的特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葡萄糖氧化酶-DAB-镍染色技术及免疫透射电镜,探讨P物质(SP)在SMA上的分布特点。结果 SMA近端外膜上存在着大量SP-IR阳性神经元,在SMA远端外膜上可见大量的SP-IR阳性神经纤维,相互交错,呈网状结构。结论 SP的耳蜗血管的调节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易军  宁莫凡  李娟  杨华  邱建勇 《医学争鸣》2001,22(17):1554-1557
目的 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皮肤中 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影响 .方法 犬 17只 ,随机分治疗组 10只、非治疗组 5只和正常对照组 2只 ,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 ,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 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 10 d(15 min·次 - 1 ) ;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 ;正常对照组不行缺血模型制作及负压治疗 . 3组均行左后肢趾皮肤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 .结果 非治疗组皮肤中 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 (P<0 .0 1) ,治疗组较非治疗组减少(P<0 .0 1) ,但仍较正常对照组增多 .结论 肢体负压疗法可促进皮肤感觉神经纤维中 SP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0.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选取地塞米松和P物质分别代表内分泌和神经因素,研究了它们单独作用及共同作用时对L4、L5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Ⅰ、Ⅱ层CGRP免疫反应性的影响,并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处理;同时用热板测痛法测量了痛阈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地塞米松尾静脉注射后痛阈升高,L4、L5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Ⅰ、Ⅱ层CGRP免疫反应减弱,提示地塞米松可能有抑制痛觉信息一级传入的作用;②P物质鞘内注射后痛阈降低,L4、L5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Ⅰ、Ⅱ层CGRP免疫反应增强,P物质可能有促进痛觉信息一级传入的作用;③地塞米松和P物质共同作用后痛阈有所降低,L4、L5脊神经节和脊髓后角Ⅰ、Ⅱ层CGRP免疫反应强度介于二物质单独作用之间,似乎二者的作用发生了“中和”,但免疫反应仍较对照组增强。结果提示痛觉的一级传入可能受神经-内分泌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