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69篇
  免费   1100篇
  国内免费   293篇
耳鼻咽喉   172篇
儿科学   156篇
妇产科学   155篇
基础医学   761篇
口腔科学   489篇
临床医学   1822篇
内科学   2150篇
皮肤病学   185篇
神经病学   1383篇
特种医学   851篇
外科学   1159篇
综合类   1819篇
预防医学   466篇
眼科学   1781篇
药学   740篇
  3篇
中国医学   249篇
肿瘤学   12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566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521篇
  2018年   514篇
  2017年   538篇
  2016年   614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1120篇
  2013年   1020篇
  2012年   932篇
  2011年   951篇
  2010年   775篇
  2009年   708篇
  2008年   682篇
  2007年   698篇
  2006年   574篇
  2005年   448篇
  2004年   354篇
  2003年   249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70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13篇
  197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6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S)作为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CAS)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相比较,具有易操作、创伤小、并发症低等优点,作者就CS的现状、操作方法及并发症处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60例脑梗死患,均经头颅CT证实,年龄在48~72岁之间,采用SONELINE VersaPro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增厚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有22例颈动脉内粥样斑块合并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占37%;全部22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病例中有19例同侧有脑梗死,占86%。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及Bcl 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16周龄雄性SHR各 12只分别为厄贝沙坦组 (30mg·kg- 1·d- 1 )和非厄贝沙坦组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大鼠 12只为正常对照组 ;颈总动脉切片采用HE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 (PSR)染色、免疫组化法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IP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胶原面积百分比、Bcl 2和Bax蛋白表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率(APOI)。结果 非厄贝沙坦组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高 2 5 0 .11%± 15 .6 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下降了 4 3.2 4 %± 8.6 2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胶原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SBP高 2 0 1.6 7%± 16 .7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仅仅下降了 17.70 %± 6 .4 5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率APO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经药物治疗后下降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MCBcl 2阳性率较非厄贝沙坦组明显减少 ;非厄贝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SMCBax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  相似文献   
65.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颈动脉超声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入选对象分为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S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3组冠脉造影结果:正常组21例,单支病变组18例,多支病变组29例。结果冠心病患者IMT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增厚(P<0.01),且冠脉造影正常组与单支、多支病变组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确切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6.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滕乐群  沈晨阳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128-1133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患者远期认知功能下降,而既往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
置入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术式,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执行能力等特定领域的
认知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中栓子的形成,术后脑血流灌注提高,以及神经代谢
水平等改变可能在机制上解释颈动脉重建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此外,围术期炎症反应,血脂水平,
以及基因易感性等都是术后远期认知功能结局的临床预测因素,以上因素对于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
的生活质量、治疗术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8.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护理干预的疗效及护理。方法:5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n=21),干预组(n=33),对照组给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与认知、心理、行为干预。观察两组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静脉输液通畅,高压灌注线管理良好,恐惧,意识体征变化,尿潴留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术中实行护理干预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刃厚头皮片移植厚中厚皮片供区以抑制瘢痕增生的可行性及应用效果。方法:烧伤后全身大范围的增生性瘢痕患者24例,行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切除,应用非功能部位的大张厚中厚皮片修复,厚中厚皮片供区应用刃厚头皮片移植修复。结果:24例患者非功能部位厚中厚皮片供区经刃厚头皮片移植后,未见有明显的瘢痕增生。经随访半年至2年11例,2年以上3例,均未见有明显的瘢痕增生。头皮片供区无瘢痕形成,头发生长良好。结论:应用自体刃厚头皮片移植厚中厚皮片供区抑制瘢痕增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0.
Background: The slitlamp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 The length of a slit object is increased until the corneal and iris/lens images appear to just touch. Multiplying the just‐touching‐slit‐length (JTSL) by a conversion factor gives an estimate of the ACD as measured by ultrasonograph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 affects the accuracy of this technique. Methods: The ACD of 50 subjects was measured by A‐scan ultrasonography and estimated by the slitlamp technique. CCT was measured by ultrasonic pachometry. The refractive error was determined subjectively. Results: The average ultrasonographic ACD for all subjects was 3.32 ± 0.65 mm. The average JTSL was 2.46 ± 0.38 mm. The conversion ratio between the ultrasonographic ACD and the average JTSL was 1.35. The predicted ACD using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JTSL on the ultrasound anterior chamber depth (USACD) was 3.32 ± 0.54 mm.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using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JTSL and CCT on USACD was exactly the same, that is, 3.32 ± 0.54 mm. Conclusion: Incorporation of CCT into a regression equation does not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Smith techniq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