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13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用疏血通注射液6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丁苯酞组为对照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200mg,3次/d,连续治疗10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0d后各抽取患者肘静脉血检测NSE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前NSE水平上,治疗组与对照组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0d后NSE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33例发病36h入院的患者采用动态观察方法,显示对照组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血清NSE的含量也逐渐升高,其中NSE含量于发病后第72小时达到峰值,而后逐渐下降。而采用丁苯酞的治疗组在发病后72h、120h、168hNSE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减轻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缺血及再灌注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丁苯酞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预处理组(均n=12);预处理组制模前给予丁苯酞80 mg/(kg.d)灌胃14 d。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24 h行Zea 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观察Caspase-3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和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和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预处理组脑梗死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对照组和预处理组的Caspase-3表达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增高(P均<0.01);预处理组的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预防性应用丁苯酞可以减轻SD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梗死体积,减少Caspase-3表达;预防性应用丁苯酞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Caspase-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香丹注射液和阿司匹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下降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基本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无变化的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为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丁基苯酞(buty lphthalide,DBT)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及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影响,探讨DBT对血管性痴呆的干预疗效。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G)、模型组(MG)、丁基苯酞大剂量治疗组(DBT1)、丁基苯酞小剂量治疗组(DBT2)、丁基苯酞预防组(DBT3),用药1月,采用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A1区NF-κBp65、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DBT不同剂量治疗1月后,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坏死不同程度减轻;NF-κBp65、COX-2阳性细胞数表达减少(P〈0.01),且不同剂量组间亦有差异(P〈0.01)。结论丁基苯酞改善实验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少实验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丢失,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NF-κB、COX-2表达,可能具有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方案对急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12月确诊为急性CI并住院治疗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 (常规治疗)75例和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丁苯酞)53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治疗组NIHSS为(4.02±1.36)分,常规组为 (7.69±2.53)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组。治疗后两组hsCRP、LPA含 量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常规组。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方案与常规治疗方案相比,能更有效地改善急性CI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且能降低患者血清hsCRP、LPA水平。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采用丁苯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血清神经营养因子-3(serum nerve nutrition factor-3,NT-3)、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美多芭和盐酸舍曲林片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疗程均为12周.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帕金森统一分量表(UPDRS)评分、BDNF、5-HT、血清NT-3和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和UPDR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T-3、BDNF、5-HT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CRP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T-3、BDNF、5-H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降低血清CRP水平,明显提高BDNF、5-HT、血清NT-3水平,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丁苯酞联合TLR4抗体通过调控Hsp70通道蛋白表达对内淋巴积水(Endolymphatic hydrops,ELH)小鼠模型的诊疗价值.方法 选取50只BALB/c雌性小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实验组(C组).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予内淋巴积水造模;实验组在模型组基础上2天后:A...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运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与丁苯酞的临床疗效以及血清中相关因子的变化情况,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均施以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试验组4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NGF用药,评估两种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核细胞趋化激活因子(MCAF)表达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ADL及NIHSS评分、总有效率、MBP、NSE及MCAF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联合运用NGF与丁苯酞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清中MBP、NSE及MCAF等指标的表达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对疗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川芎嗪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血液流变学[(全血低切黏度(LSV)、全血高切黏度(HSV)、血浆黏度(PSV)、血浆纤维蛋白原(FIB)]、S-100蛋白(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100B、Hcy水平低于对照组,而NG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加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用丁苯酞软胶囊,可更加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降低血清Hcy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丁苯酞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