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6篇
中国医学   127篇
肿瘤学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用药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2018年在我院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用药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法,持续9个月。通过开展季度专项点评工作,每季度与上季度进行比较,统计分析PDCA循环法实施前3个月和实施3个月、6个月及9个月后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用药使用合理率的改善情况,以此来评价管理效果。结果我院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用药的使用合理率由PDCA循环法实施前的16.67%逐渐升高至实施9个月后的90.00%;其中,抗肿瘤药物的用药合理率每季度与上季度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肿瘤辅助用药的用药合理率在实施9个月后与实施6个月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通过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质量管理,我院抗肿瘤药物及其辅助用药的用药合理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2.
23.
周庆  张久亮  王奕 《骨科》2015,34(4):467-470
目的研究新型化合物鹅去氧胆酸浙贝乙素酯(CDCA-Ver)对H22荷瘤小鼠体内肿瘤细胞生长和免疫器官的影响。方法采用鼠系肝癌细胞H22造荷瘤模型,将H22荷瘤小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环磷酰胺(CTX)组、CDCA-Ver腹腔注射组和CDCA-Ver静脉注射组。模型对照组按每日10 mL·kg-1无菌0.9%氯化钠溶液腹腔注射1次,CTX组按每日20 mg·kg-1剂量腹腔注射1次,CDCA-Ver腹腔注射组每日按20 mg·kg-1剂量腹腔注射1次,CDCA-Ver静脉注射组每日按20 mg·kg-1剂量小鼠尾静脉注射1次。接种24 h后给药,给药量为0.1 mL·(10 g)-1,连续给药10 d。以CTX为阳性对照药,考察CDCA-Ver(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对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评价CDCA-Ver对荷瘤小鼠的免疫脏器指数(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的影响,采用组织病理学切片法研究CDCA-Ver对荷瘤小鼠瘤块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结果CDCA-Ver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方式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腹腔注射20 mg·kg-1剂量CDCA-Ver抑瘤率达48.3%,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X组作用相当。与模型对照组相比,CDCA-Ver腹腔注射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CTX组脾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表明CDCA-Ver发挥体内抗肿瘤作用不会降低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组织病理学结果也证实CDCA-Ver具有体内抗肿瘤作用。结论CDCA-Ver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张书琳 《医学综述》2015,21(1):114-116
槐耳生长于槐树、洋槐及青檀等树上,为多孔菌科真菌槐菌栓的子实体,其菌盖半圆形,呈耳状,生长于古中国槐上,故古称"槐耳"。近年来研究发现,槐耳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效,其与枸杞子、黄精等配伍后可得到真菌类新药-槐杞黄颗粒,其更大程度的增强了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该文将对槐耳及其复方制剂槐杞黄颗粒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5.
目的:了解海南省二级及以上医院肿瘤相关科室护理人员自身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健康状况,规范职业防护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参考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和防护要求及国内外相关文献,自行设计护理人员健康调查问卷,于2015年11月1日开始对肿瘤相关科室1200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护理人员自身健康状况平均(23.27±9.12)分,得分最高的三个条目分别为感到疲乏(2.64±1.25)分、脱发(2.22±1.38)分和月经周期不规律(2.03±1.2)分;②不同抗肿瘤药物接触频次的护理人员中恶心及呕吐(Z=-3.452,P<0.05)、月经周期不规律(Z=-2.383,P<0.05)和月经经期不规律(Z=-2.648,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年龄间护理人员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H=11.166,P<0.05);④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护理人员健康状况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抗肿瘤药物暴露职业防护情况(β=0.178),其次是护龄(β=-0.118)、接触抗肿瘤药物年限(β=0.079)和学历(β=0.076)。结论要加大职业防护设施的配备,重视化疗的潜在职业危害,并针对其影响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6.
肿瘤归巢肽(THPs)是一类对肿瘤组织或血管具有归巢效应的多肽,它能识别和结合肿瘤组织或血管表面的特异性受体或标志物.除了原位肿瘤,THPs还能识别并结合血管源性或转移性肿瘤.因此,THPs可将抗肿瘤药物直接靶向递送至肿瘤组织、细胞中,能够减少或消除药物耐受及毒副作用.本文将综述迄今人们对THPs的认识、开发及其在抗肿瘤诊断及治疗应用中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7.
罗星云 《中国药师》2014,(10):1659-1661
目的:对广西莪术叶中挥发油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与其传统的用药部位块根和根茎的挥发油成分对比,寻找广西莪术叶作为代替性药材的可能性,尽可能的扩大广西莪术的药用部位,提高广西莪术整株植物的经济效益。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运用GC/MS方法比较叶与根茎,块根的化学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广西莪术叶中分离得到38个色谱峰,鉴定出26种成分。结论:首次从广西莪术叶中鉴定出26种挥发性成分,叶中所含成分与根茎、块根的差别较大,但也含有部分抗肿瘤成分。  相似文献   
28.
29.
木瓜总黄酮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木瓜总黄酮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乙醇-正丁醇萃取方法提取木瓜总黄酮;通过分子药物筛选模型、酶联免疫法检测木瓜总黄酮对免疫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PD)-1与其配体(PD-L1)结合的抑制作用。通过H22肿瘤细胞模型小鼠,观察木瓜总黄酮对模型小鼠体内肿瘤体积与存活时间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小鼠腹水中肿瘤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正丁醇馏分中木瓜总黄酮占85%。木瓜总黄酮具有抑制PD-1和PD-L1结合的作用,且抑制效率具有剂量依赖性。木瓜总黄酮在复制模型10 d后对模型小鼠体内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对S180细胞表面PD-L1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对体内淋巴细胞侵润有明显增强作用。结论:木瓜总黄酮可以抑制PD-1与PD-L1的结合,同时可降低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从而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提高肿瘤鼠存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Herpes simplex viru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evere sporadic encephalitis. We report a case of herpes simplex type 1-encephalitis in a 50-year-old woman receiving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α monoclonal antibodies adalimumab. Although she was an acyclovir naïve patient, a mixed viral population (wild-type and acyclovir-resistant bearing a thymidine-kinase mutation) was identified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The viru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evolved and a second thymidine-kinase mutant virus emerged. Combined foscavir and acyclovir treatment resolved the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cyclovir-resistant 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 in a patient treated with adalimuma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