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7篇
中国医学   20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附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各种色谱方法对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子根附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8个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海替生(1)、8-乙氧基-14-苯甲酰基中乌头原碱(2)、10-羟基乌头碱(3)、次乌头碱(4)、中乌头碱(5)、北草乌碱(6)、尼奥灵(7)、附子灵(8),其中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2.
吴清华  王光志  马云桐  马庆  徐瑞超 《中草药》2012,43(7):1403-1406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健康与患病乌头不同生长期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结果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患病植株土壤蔗糖酶活性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在相同生长期,健康植株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低于患病植株,脲酶在3~5月均呈逐渐增强的趋势,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先降低后增强的趋势。结论健康与患病乌头根际土壤酶活性差异较大,为乌头病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郑琴  郝伟伟  杨明  王木生  乐志艳  陆浩伟  胡鹏翼 《中草药》2012,43(10):1957-1960
目的 考察合煎、分煎镇痛灵方提取液中乌头总生物碱、芍药苷及胡椒碱的变化.方法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UV-Vis)法测定乌头总生物碱;采用Hypersil ODS2 C18柱,流动相分别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15∶85),在230 nm波长处测定芍药苷;甲醇-水(75∶25),在328 nm波长处测定胡椒碱.结果 线性范围分别为乌头总生物碱3.28~29.80 μg/mL、芍药苷0.408~40.800 μg/mL、胡椒碱1.5~9.0 μg/mL,合煎液中乌头总生物碱和芍药苷的量明显高于分煎液,合煎液和分煎液中胡椒碱的量无明显差别.结论 镇痛灵方合煎与分煎对有效成分的溶出有影响.  相似文献   
94.
目的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95.
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附子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生物碱经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以附子中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的转移率为指标,采用UV,HPLC,TLC分别对富集前后附子提取物中的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及其成分鉴别.结果:采用D101型大孔树脂富集附子生物碱,总生物碱转移率83.70%,纯度67.34%;乌头碱转移率77.78%,次乌头碱转移率94.12%,新乌头碱转移率52.63%;TLC比较发现显示6个相似的生物斑点,说明富集前后生物碱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结论:D101型大孔树脂能有效提高附子中总生物碱的纯度,且各生物碱转移率较高,可用于大生产推广.  相似文献   
96.
基于生物转化的附子减毒增效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固态发酵筛选能使附子减毒增效的微生物,并初步探讨其生物转化机制。方法:选用附子粉为原料,以菌种生长情况、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变化及物质成分变化为评价指标,通过固态发酵方式筛选适合附子生物转化的菌种。采用HPLC-MS初步鉴定新增物质的结构,为附子生物转化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采用黑曲霉对附子进行生物转化,可使乌头碱含量减少,新增1种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原碱。结论:黑曲霉发酵附子实现了减毒增效的目的,为附子炮制新方法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目的测定8种清热解毒类藏药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乌奴龙胆、五脉绿绒蒿、铁棒锤、蒺藜、兔耳草体外抑菌活性。方法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研究8种清热解毒类藏药体外抑菌活性,以抑菌圈和最小抑菌浓度(MIC)为评价指标。结果藏药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对所选菌种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形成抑菌圈直径范围为8~22 cm,MIC范围为1.56~50.00 mg.mL-1。其中异叶青兰和甘青乌头抑菌活性最强,五脉绿绒蒿基本没有抑菌作用。结论8种藏药水提取物,抑菌活性异叶青兰>甘青乌头>獐芽菜>兔耳草>铁棒锤>蒺藜>乌奴龙胆>五脉绿绒蒿;而对于醇提取物,异叶青兰>甘青乌头>铁棒锤>兔耳草>蒺藜>獐芽菜>乌奴龙胆>五脉绿绒蒿。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丸对脾阳虚证大鼠适应性产热的增强作用.方法:18窝新生Wistar大鼠,同窝匹配、体重均衡,随机分9组,不切除甲状腺的5组为获得性脾阳虚,切除甲状腺的4组为发育性脾阳虚.d1切除部分甲状腺,d42切除肩胛骨间棕色脂肪,d56高脂饲养,d70用药防治.每周称量计算体重增长率,d98观察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适应性产热的峰值(℃)和曲线下面积(℃·h),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获得性脾阳虚大鼠,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体重增长降低37.1%(P<0.01),适应性产热峰值降低3.2%(P<0.01),曲线下面积减少3.4%(P<0.01).温治组与高脂组相比,体重增长增加33.6%(P<0.01),适应性产热峰值升高0.5%(P<0.01),曲线下面积增加0.7%(P<0.01).发育性脾阳虚大鼠,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体重增长降低16.6%(P<0.01),适应性产热峰值降低5.5%(P<0.01),曲线下面积减少5.6%(P<0.01).温治组与高脂组相比,体重增长降低58.8%(P<0.01),适应性产热峰值升高1.1%(P<0.01)、曲线下面积增加0.9%(P<0.01).结论:附子理中丸增强获得性和发育性脾阳虚模型大鼠的适应性产热.  相似文献   
99.
舒晓燕  侯大斌  李凤 《中国药房》2010,(31):2916-2918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附子生物碱和多糖的含量。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附子总生物碱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蒽酮-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不同品种附子总生物碱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差异较大,附子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附子炮制后,黑附片中总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下降,附子多糖含量稍有增加。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附子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川乌被19种药用真菌发酵后,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的变化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方法:将川乌作为"药性基质",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应用双向发酵技术,使其被槐耳、灵芝、红栓等19种药用真菌发酵,产生药材的"药性菌质",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药性菌质"和生药材中所含的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进行含量测定,比较其含量的变化及指纹图谱的差异。结果: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大多数的菌株在川乌基质上的适应性良好,菌丝体生长旺盛,如代号A、C、D、E、F、M、Q、V、SW、い等真菌。发酵之后的川乌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含量与生药材比较多数有明显的降低。结论:双向发酵后多数"药性菌质"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明显降低了,提示双向发酵是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应用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