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5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24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68篇
  1篇
中国医学   104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王敏  赵春玲 《齐鲁药事》2006,25(1):59-60
双黄连注射液系纯中药制剂,由金银花、连翘、黄芩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已成为临床上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慢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等症的常用药物,随着应用的广泛,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本文报道的3例静滴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供临床参考。1致静脉炎1例患者,男,31岁,汉族,体重75公斤。因上呼吸道感染来诊,给予双黄连注射液40 ml加入250 ml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两天后,患者输液之血管出现红肿发硬,遂停药,经过3天的热敷患处治疗后,症状痊愈。2致皮肤过敏反应1例患者,男,36岁,汉族,体重…  相似文献   
992.
银翘散为吴塘独创辛凉轻透之代表方,本方谨遵《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剂”。在临床上凡感受风温湿热,瘟疫,冬温等邪气所引起的疾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自汗,头痛,口渴,舌苔白,脉浮数,属风热型感冒者均用本方治疗。特别是对小儿外感热病有其独特之疗效。  相似文献   
993.
4 巧用引药 ,善用药对业师认为 ,一首疗效显著的方剂固然与选用的“主辅”药的正确与否有关 ,但与“引经”药应用恰当与否也不无关系 ,甚而有时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云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 ,药无引则不通病所”。如此看来 ,“引药”之妙 ,非此一端。先生对引经佐使药的应用颇有寓巧于法之妙 ,除传统固有的作用外 ,还寓以新意。如用以防微杜渐 ,控制或截断疾病的自然发展趋势。在选用引经佐使药时 ,也力求选与“主辅”药有“同气相求”的特征。认为盖肺为清虚之脏 ,非轻不举 ,微辛则降 ,辛凉则平。风热咳嗽方…  相似文献   
994.
郑成军  李忻红 《新中医》2021,53(11):212-215
八纲辨证理论根据病位的深浅把各种疾病分为表证和里证。当外邪侵犯人体,病位表浅时通常构成表证。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的两大共同点是位置表浅和外邪侵犯。当病原生物侵犯皮肤与黏膜表现为显性感染时,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不伴发热恶寒的广义表证,狭义表证和里证。利用现行医学教材中皮肤黏膜感染的病种作分类统计,发现总病种数为124种,其中116种出现广义表证(94%),76种出现狭义表证(61%),68种出现里证(55%)。皮肤黏膜感染与表证密切相关,皮肤黏膜感染的初始阶段通常形成广义表证,如果病势发展伴随发热恶寒者则形成狭义表证,少数情况下病势进一步深入才出现里证。  相似文献   
995.
急性扁桃体炎是儿童的常见病之一,易反复发作。抗生素治疗易致细菌耐药,同时产生许多副作用,影响儿童健康。自2000年5月~2003年5月我们应用复方瓜子金颗粒(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治疗儿童急性扁桃体炎28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6.
湿疹是好发于1~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医外治法疗效显著,接受度高[1]。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婴儿湿疹属中医"奶癣"范畴。《外科正宗·奶癣》载:"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宁,瘙痒不绝。"认为胎毒遗热与此病的发生相关。《幼幼新书》云"奶癣脾积热气行"。指出奶癣的病因为脾胃积热。可见湿疹源于孕母嗜食无度遗热毒于胎儿,小儿饥饱不知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湿热内蕴,又复感风热之邪所致。  相似文献   
997.
总结刘建博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经验。刘建博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主要病位在肺、胃,并与脾、肝、肾密切相关。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等均可成为其病因。虽最终病理变化总不离“胃失和降,肺失宣降”,但病机有脾虚痰湿、肝气犯胃、肾虚水泛之不同;可分脾虚痰湿证、肝气犯胃证、肾虚水泛证3型辨治,分别以健脾化痰、调肝和胃、培肾制水为治法,相应采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肾气丸合旋覆代赭汤加减;根据临床病症表现佐以降气止咳之炙枇杷叶与旋覆花药对、制酸止痛之海螵蛸与煅瓦楞子药对及下气消积之枳实与厚朴药对,同时可配合穴位按摩,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9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以胃灼热、反酸,吞咽疼痛及吞咽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易反复发作,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江苏省名中医徐进康教授结合多年临证经验,自创五花芩钱汤,临证疗效显著,屡起沉疴,兹介绍如下。1五花芩钱汤方剂组成:菊花10 g,绿萼梅10 g(后下),玫瑰花10 g,旋覆花12 g(包),合欢花10 g,黄芩10 g,金钱草15 g,八月札10 g,麦门冬10 g,木蝴蝶6 g,清半夏10 g,煅瓦楞子30 g(先煎),浙贝母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辨证运用中药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儿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25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43例按中医辨证分三型论治:风寒袭肺型予辛温解表、宣肺化痰中药,风热犯肺型予辛凉解表、清肺化痰中药,痰热壅肺型予清热化痰、泻肺平喘中药;口服,7~10d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内试验组治愈率为88.4%,对照组为56.0%,2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且试验组热退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和胸片肺部阴影消失时间较对照组为短(P<0.05或0.01).结论:辨证运用中药治疗小儿腺病毒肺炎效果显著,明显优于西药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热犯肺证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1例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相关症状及不良发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 (P<0.05);两组治疗后相关症状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及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热犯肺证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能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及缩短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时间,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