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4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256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29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543篇
口腔科学   83篇
临床医学   402篇
内科学   446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0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09篇
综合类   1388篇
预防医学   161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1113篇
  1篇
中国医学   429篇
肿瘤学   22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5 毫秒
81.
GST Pull-down实验鉴定NF-κB相互作用多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体外鉴定NF-κB相互作用多肽与p50和p65间的相互作用。方法 首先构建GST-作用多肽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pET-42a/polypeptide及NF-κB p50和p65亚基保守结构域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2b/p50和pET22b/p65,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诱导表达,后进行GST pull-down实验验证多肽与NF-κB p50和p65的结合效应。结果 经诱导表达获得了可溶性的GST-多肽融合蛋白和具有DNA结合活性的p50、p65蛋白,GST pull-down实验证实3条多肽与p50发生特异地相互作用。结论 证实3条多肽在体外能与p50发生物理性的相互作用,这为获得靶向NF-κB的功能拮抗多肽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2.
HCV高变区合成多肽的抗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计算机同源模建,寻找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HCV HVR1)中保护性多肽抗原表位。方法:计算机同源模建,预测多肽的抗原性,然后用淋巴细胞转化的方法验证其抗原性,结果:同源模建与实验结果一致,多肽抗原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结论:同源模建是一种高效寻找具有保护性抗原多肽的经济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了NO、NOS和血浆C-型利钠多肽(CNP)水平在急性颅脑损伤早期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血浆CNP水平,生化法测定NO、NOS水平。结果:在治疗前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CNP水平和NO水平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水平(P<0.01),而NOS水平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水平(P<0.01),经治疗后一个月则与正常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血浆CNP、NO和NOS水平的变化对研究急性早期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判断疗效及预后观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4.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the HCV vaccines in China, be cause 11% 14% of patients with acute and choric hepati tis in this country are infected by HCV, and most of themare infected with Ⅱ/1b and Ⅲ/2a[1]. There are evi dences to indicate that a high variable region 1 (HVR1)exists in the terminal of E2 protein and contains some lin ear epitopes of B cells. Anti HCV antibodies can protectthe sensitive cells from infection by HCV[2 4]. We in tended to get some evidences for designing so…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研究信号转导中的蛋白激酶C(PKC)途径与磷酸肌醇3激酶(P13K)在人外周血γδT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L-2与IFN-γ中的作用.方法 人PBMC先用P13K抑制剂Ly29400Z、PKC抑制剂Rottlerin或NT-κB抑制剂TPCK分别预处理1h,再加入结核杆菌低分子量多肽抗原(Mtb-Ag)和rhIL-2刺激3 d,最后用低浓度PMA Ionomycin短时再刺激后检测γδT细胞IL-2和IFN-T分泌;并同时检测,αβT细胞作为对照.结果 无抑制剂的对照组γδT和αβT细胞中分泌IL-2的比例分别为44.5%和15.2%,分泌IFN-γ的比例分别为51.1%和10.7%;Ly294002、Rottlerin、TPCK组分泌IL-2的γδT和αβT细胞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后二组分泌IFN-γ的78T和αβT细胞亦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Ly294002组分泌IFN-γ的γδT和αβT细胞反而上升至77.2%和22.3%(P<0.01).结论 PKC途径活化促进人γδT细胞分泌IL-2与IFN-γ;PDK亦促进人γδT细胞分泌IL-2但在其分泌IFN-γ中起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86.
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了大鼠杏仁中央核内管活性肠多肽标记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的增龄性变化,血管活性肠多肽标记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杏仁中央核的外侧亚区,外囊亚区内亦有少量分布,偶见于内侧亚区和腹侧亚区。  相似文献   
87.
多肽在前体药物与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肽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无毒 ,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 ,已经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多肽主要应用于前体药物 ,利用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激活机制 ,用于癌症治疗或将其引入缓释系统 ,制成各种载体材料 ,控制药物释放。本文将介绍国外最近几年关于多肽在前体药物以及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观察蝎毒抗癌多肽 (APBMV)对CNE 2Z细胞生长周期和p5 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双标法。结果 :APBMV处理CNE 2Z细胞 48h后 ,进入S期的细胞明显减少 ,处于G1期和G2期的细胞明显增多 ,APBMV 16mg/L处理CNE 2Z细胞 48h后 ,G1期、S期和G2期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 5 9.7%、32 .3 %和 7.9% ,空白对照组的百分比分别为 5 3 .3%、45 .2 %和 1.5 % ,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0 1)。空白对照组CNE 2Z细胞P5 3蛋白 2 4h和 48h表达量处于较高水平 (2 7.2 3± 0 .93)和 (31.6 7± 1.75 ) ,经APBMV处理 2 4h或 48h后 ,P5 3蛋白表达量明显下降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APBMV能够阻止CNE 2Z细胞周期的移行 ,并抑制抑癌基因p5 3的表达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蝎毒抗癌多肽 (APBMV)与放疗 (RT)合用对H2 2 带瘤小鼠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取H2 2 带瘤小鼠 10 0只 ,观察不同剂量APBMV与放疗合用后肿瘤生长抑制率 (IR)、血清SOD活力和LPO含量的变化。结果 :放疗后第 6d和第 9d ,RT与APBMV合用后瘤重明显降低 ,IR最高达 78.2 8%和 70 .45 % ,高于单用RT组和APBMV组 (P <0 .0 5或P <0 .0 1) ;RT组SOD活力最低 ,LPO含量最高 (与对照组比较 ,P <0 .0 5 ) ,RT +APBMV高剂量组SOD活力明显提高 ,LPO含量显著降低 (与RT组比较 ,P <0 .0 1) ,接近空白对照水平。结论 :APBMV与放疗合用对H2 2 的抑制作用比单纯放疗和单用APBMV增强 ,APBMV可减轻辐射所致的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索东亚钳蝎蝎毒 (scorpionofButhusmartensiivenom)的分析及鉴定方法 ,建立相关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分析检测 8个蝎毒样品。结果 :蝎毒可分离出40多个组分 ,实验所使用的 8个省内所产蝎毒具有非常相似的图谱。蝎淋巴液和 3种蛇毒与蝎毒图谱有显著不同。同一样品 (二次冻干粉 )连续测定 5次进样量的精密度、重现性均达到有关规定。结论 :采用HPLC法获得了蝎毒的指纹图谱 ,并测定了可影响蝎毒质量的蝎淋巴液和可能用于掺伪的 3种蛇毒的图谱。本研究为蝎毒及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