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258篇
  免费   4757篇
  国内免费   3906篇
耳鼻咽喉   197篇
儿科学   1444篇
妇产科学   352篇
基础医学   4432篇
口腔科学   154篇
临床医学   14627篇
内科学   7503篇
皮肤病学   140篇
神经病学   9918篇
特种医学   467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5篇
外科学   2981篇
综合类   28954篇
预防医学   5179篇
眼科学   305篇
药学   13443篇
  115篇
中国医学   13389篇
肿瘤学   2012篇
  2024年   668篇
  2023年   2126篇
  2022年   1895篇
  2021年   2406篇
  2020年   2293篇
  2019年   2552篇
  2018年   1294篇
  2017年   2304篇
  2016年   2605篇
  2015年   3020篇
  2014年   4698篇
  2013年   4548篇
  2012年   5952篇
  2011年   6531篇
  2010年   5830篇
  2009年   5664篇
  2008年   6567篇
  2007年   5853篇
  2006年   5610篇
  2005年   5812篇
  2004年   5113篇
  2003年   4341篇
  2002年   3688篇
  2001年   3269篇
  2000年   2530篇
  1999年   2114篇
  1998年   1823篇
  1997年   1685篇
  1996年   1611篇
  1995年   1316篇
  1994年   1074篇
  1993年   741篇
  1992年   634篇
  1991年   520篇
  1990年   441篇
  1989年   434篇
  1988年   112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PTTG-bFGF通路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垂体瘤转化基因(PTT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PTTG、bFGF的表达.结果 各级别肿瘤中均不同程度发现PTTG、bFGF阳性表达,二者表达强度有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增强的趋势(rS分别为0.8757、0.7557,P<0.01),PTTG、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520,P<0.01).结论 PTTG-bFGF通路存在于人脑星形细胞肿瘤中,与肿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在胶质瘤的发生及恶性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前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30万居民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每年新发脑卒中为120万~150万人,死于脑卒中的为80万~100万人,其中50%是缺血性脑卒中[1].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故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二级预防前瞻性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3.
本文通过我科收治的多发性脑实质囊虫并发脑室囊虫患者,实施脑室外持续引流术后,给予联合、大剂量多疗程驱虫灭囊药物治疗。对患者的术后护理,用药期间的观察及护理,心理护理等各期护理工作,总结出经验和心得。  相似文献   
994.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病因学及病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既往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证据,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滞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近20年来,CT、MRI和DSA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改进,使临床医师能在疾病的早期获得典型的影像学证据;流行病学和凝血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在病因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临床治疗所采用的抗凝、局部溶栓和介入治疗,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人得以治愈。以至于有人乐观地认为本病是一种良性疾病。因此,本刊邀请几位专家分别在病理病因学、神经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论述,期望能够反映出国内的现状和研究进展。给神经科同行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5.
拉萨地区高原肺水肿经颅多普勒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了解高原肺水肿(HAPE)患者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的生理参数,为高原肺水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方法:将已确诊的HAPE患者,与颞窗通过低频脉冲多普勒(2MHZ),获得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主要动脉的多普勒超声频移信号,进行TCD检测.结果:TCD检测后了解到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主要动脉:颈内动脉末梢、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正常人的TCD测值相比明显增快,但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E )增快较收缩期血流速度(VP )不明显,故频谱仍为低阻波形,搏动指数(PI)、收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S/D)正常,阻力指数有所降低.结论:经TCD检测可知高原肺水肿患者在高原(在低氧环境下),颅内主要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即颈内动脉系统的MCA,ACA,PICA血流速度(Vs,Vm,Vd)增快,通过TCD检查可为高原医生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痉挛栓塞术后观察与护理的重要性。方法:本组36例颅内动脉合并脏血管痉挛患者入院72h内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前、术中常规罂粟硷30mg/10ml持续静脉内泵入,术后持续泵入3d,给予尼莫通抗血管痉挛。术后第2天开始实施三高疗法,术后常规腰大池引流,放出血性脑脊液。结果:本组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32例恢复良好(可恢复工作,无明显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2例中度致残(轻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但生活能自理)。结论:利用护理手段干预4方面中的可控因素,如平均动脉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血流速度(血液稀释度),使其控制在预设定目标范围内可保证脑的有效灌注压,预防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7.
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结构CT测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萎缩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开滦集团公司1063名离退休职工进行健康查体,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按分界值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同时用CT线性测量脑的相关部位以诊断脑萎缩情况,并对各型脑萎缩与认知功能的相关系数及提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1063名观察对象中符合入选标准并资料完整者共计511名,其中108名有认知功能障碍,髓质脑萎缩55名、皮质萎缩5名、混合型萎缩30名;认知功能正常者403名,髓质脑萎缩214名、皮质萎缩13名、混合型萎缩62名。认知功能障碍组脑萎缩的发病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组间颞叶海马钩回间距(26.86mm±3.73mmvs25.95mm±3.80mm)及海马钩回间距/大脑左右径的比值(0.21±0.02vs0.2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钩回间距、皮质脑萎缩、混合型脑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呈负相关(分别为r=-0.094,P=0.034,r=-0.156,P≈0.000,r=-0.147,P≈0.000),以海马钩回间距20mm提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敏感度最高(98.14%),混合型脑萎缩的特异度(84.86%)、准确度最高(72.80%)。结论CT测量相关脑结构,判断脑萎缩类型可以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98.
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并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对64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36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283例未使用保护装置283例.结果 64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3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术后颅内出血死亡3例,术后30 d内总脑卒中或死亡6例,占1.2%.随访率为77 8%.再狭窄17例,占3.3%.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但术前对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正确评价,术中规范化操作及术后规范化护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9.
熵指数对异氟烷麻醉中切皮体动反应的预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熵指数(包括反应熵和状态熵)对异氟烷复合麻醉中切皮体动反应的预测作用并与双频谱指数(BIS)比较.方法 ASA Ⅱ级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0例,按切皮有无体动反应分为体动组(9例)和非体动组(11例).入室后常规监测,然后静注异丙酚、琥珀胆碱、芬太尼快诱导气管插管,持续吸入异氟烷,维持呼气末异氟烷浓度为1.3MAC,维持10min后开始手术,切皮前不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如果发生体动,则按10%提高下一个患者异氟烷呼气末浓度,如果不动则按10%降低下一个患者异氟烷呼气末浓度.分别于入室、切皮前60s、30s、切皮后45s、120s对每例患者同时行熵指数和BIS监测.结果 两组患者的熵指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IS无显著性差异(P>0.05).反应熵和状态熵可以预测切皮体动,其预测概率(Pk)值分别为0.893 7和0.885 2,BIS不能预测切皮体动,Pk值是0.591 9,熵指数和BIS的Pk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Pk与反应熵和状态熵的Logistic回归方程分别为ln [Pk/(1-Pk)]=32.517-0.481x和ln [Pk/(1-Pk)]=28.728-0.438x.结论 熵指数监测可以预测异氟烷麻醉中的切皮体动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各种方法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6例脑静脉畸形病例,均进行过磁共振T1WI、T2WI扫描,其中部分病例做过DWI、T2FLAIR、MRA、MRV、T1WI增强扫描及DSA。结果 幕上4例,幕下2例,T1WI、T2WI表现:引流静脉均为流空的低信号,深髓静脉为细条状长T1、长T2信号。其中1例DWI引流静脉及深髓静脉区域低信号;1例T2 FLAIR引流静脉流空的低信号,深髓静脉高信号;2例MRA均阴性,但MRV显示深髓静脉汇入引流静脉;2例T1 WI增强扫描:深髓静脉呈轮辐状汇入引流静脉;1例DSA:动脉期阴性,静脉期见典型的“海蛇头”征。结论 磁共振能明确诊断脑静脉畸形,T1WI增强扫描及MRV均较敏感,DSA为诊断脑静脉畸形金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