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正>患者男,43岁,因右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3d来医院就诊。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0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半月前有不洁性交史。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min,血压125/85 mmHg(1mmHg=0.133kPa),双膝皮肤完好,无瘀斑,无糜烂渗出,右膝局部皮温高于对侧,髌周广泛性压痛(+),浮髌试验(+)右,髌骨碾磨实验(+),抽屉实验(-)偏向,(外侧)实验(-),半月板碾磨实验  相似文献   
102.
患者女,35岁。因右膝部渐增性包块伴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右膝部肿痛以夜间明显,呈渐进性发展,无发热、盗汗,无咳嗽、咳痰,无四肢小关节僵硬及游走性疼痛,近2周来体重减轻约5 kg。体检:右髌韧带前内侧明显隆起,部分皮肤青紫(封闭部位),无破溃,局部皮温高于对侧,皮下可触及一直径约6 cm大小的圆形肿块,质硬中,压痛明显,无波动感,边界模糊,无活动性,右膝关节屈伸活动明显受限。X线平片示:右膝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3.
病人,男,63岁.5 d 前因左侧后颈部疱疹并疼痛入院.查体:T 36.1 ℃,HR 76次/min,BP 110/80 mmHg (1 mmHg=0.133 kPa),余无明显异常.专科情况:皮损分布于左颈肩部及左侧上胸背部,为红斑基础上的簇集样疱疹,约米粒至绿豆大小,疱壁不甚紧张,内容物混浊,黄色至暗红色,部分疱疹相互融合,表面无渗出,无明显触痛,局部皮温较高,各簇疱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夏至及夏至前后督脉穴位皮温的变化情况.方法:夏至及夏至前后利用红外摄像仪对300名志愿者对督脉线穴位平均皮温及命门、至阳、大椎、肾俞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的温度进行了检测,并在自然状态下对志愿者背部进行了红外摄像观察.结果:夏至的督脉穴位皮温明显高于夏至前后的皮肤温度(P<0.05).结论:沿督脉循行线皮温度夏至时较高,说明节气对皮温具有一定的影响,督脉为阳脉之海,该部位的能量代谢较为旺盛,此时实施"春夏养阳"之法,运用中医外治的补阳之法,有助于人体虚弱的阳气得到调养恢复,使气盛血旺.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2011年夏至、小暑、大暑不同节气,慢性胃炎患者任督脉均温及六阴经原穴皮温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数字式红外热像技术,分别观察慢性胃炎患者在夏至、小暑、大暑节气,穴位皮温随节气更替情况.结果:患者任督脉均温,心经原穴神门、肝经原穴太冲皮温随夏至、小暑、大暑更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1),小暑时肺经原穴太渊、心包经原穴大陵皮温较夏至时有增高(P<0.05),大暑时脾经原穴太白、肾经原穴太溪皮温较夏至、小暑高(P<0.01).结论:节气更替可影响慢性胃炎患者某些经脉的经气运行,进而引起其穴位皮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6.
中药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炎46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98年,笔者用中药内外合治痛风性关节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6例中,男44例,女2例;年龄27~68岁,平均48岁;病程1天21例,2~4天17例,5~7天8例;首次发作12例,反复发作34例(发作2次以上)。病发在第1跖趾关节14例,踝关节21例,足背6例,腕关节3例,肘、膝关节各1例。34例有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的习惯。症见受累关节突然肿胀,剧烈疼痛,局部皮温高,皮肤暗红,压痛明显,被动活动疼痛剧烈。实验室检查血尿酸>488mmol/L25例,(488~386.76)mmol/L13例,<386.76mmol/L8例。经X光照片检查,有13例出现不同程度跖趾关节间…  相似文献   
107.
自1992~1994年采用手法针刺加针刺增效药氟哌酊醇、芬太尼等静脉无杜复合液(按0.055ml/kg/分,0.825滴/kg/分)麻醉,进行了肺切除手术共50例的研究。在术前我们对50例患者的皮肤温度和耐痛阈进行了预测,符合率分别达72%和70%,...  相似文献   
108.
患者,男,48岁,因左臀部疼痛20余天入院,既往体健,无明显出血病史,否认家庭中有出血疾病史。查体:一般情况正常,左坐骨结节处有压痛,未触及肿块,局部皮温正常,左髋关节活动正常。骨盆CT示:左坐骨支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骨皮质破坏(图1)。诊断:左坐骨恶性肿瘤(罗软骨肉瘤或转移性肿瘤待查)。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大鼠再植肢体不同时间主要静脉闭塞对其成活的影响. 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25只,按大腿离断再植术后股静脉切断的时间随机分成5组,即2、3、4、6和8 d组,每组5只.股静脉切断后对再植肢体进行肉眼观察、皮温测量和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 2 d组静脉回流严重受阻,未见新生侧支血管形成,再植肢体坏死.3 d组再植肢体的股静脉少量充盈,近侧有逐渐增多的侧支血管,但通过再植平面者稀少,再植肢体均发生大部分坏死.4 d组股静脉切断后早期常存在暂时性再植肢体供血不足现象,但再植肢体能成活.6 d和8 d组,随着时间的延长,再植肢体静脉回流逐渐改善.2 d和3 d组测量缺血肢体术前和术后温差在4.5℃以上、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少于30/mm2、毛细血管肌纤维率少于0.2、血管造影评分少于0.1的再植肢体常最终坏死. 结论大鼠断肢再植术后3 d内如主要静脉阻断,再植肢体将发生坏死;4 d后再植肢体可以依靠新生侧支血管的静脉回流得以成活.  相似文献   
110.
便携式红外线测温仪用于筛选发热病人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