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消肿膏治疗体表感染90例疗效观察程文亮,郝宗启,钟文元,刘毅,孔黎明,赵广翠,尹圣德,于德洋我院自1992年7月~1993年6月用自制消肿膏外敷,治疗体表软组织感染9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1~87岁...  相似文献   
92.
天花粉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植物栝楼F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具有生津止渴,清热排脓消肿之功,现代中药学归清热药,用于热病热邪伤津,口干舌燥,烦渴,以及消渴多饮,时常与五味子、葛根、知母等配伍,如玉液汤。治肺热咳痰稠以及咳血时常与贝母、桑白皮、桔梗同用,如射干兜铃汤,治痈肿疮疡,热毒炽盛,赤热灼痛之证,又可配伍金银花、贝母、皂角刺等,可内消肿毒,也可外用,各古典方剂、本草中,对于天花粉妊娠期禁用或慎用未见有记载,在诸药配伍中只记载了与乌头的禁忌。  相似文献   
93.
闫明  王俊志  历剑  刘丽 《中医学报》2022,37(2):345-348
王玉玺教授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样狼疮方法独特,认为"痰""热""毒"为本病的基本致病因素,临床治疗常选用蜈蚣、全蝎、土鳖虫等虫类药;从皮疹发生部位、疹形特点、伴见症状等不同层次,常选用药对生石膏、知母,牡丹皮、地骨皮,黄芩、百部等;取其"形"比其"类"常选用钩藤、皂角刺等;临证不拘泥于皮疹表象,追本求因,常选用炮附子、干姜、肉桂三品入药。  相似文献   
9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形态的皂角刺的性状特征。方法:使用微距摄像进行鉴别。结果:同样是药典正品皂角刺,但是在性状上有较大差异。结论:在对皂角刺进行鉴别时要从多个方面论证,不能仅以性状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95.
李岗  仙云霞  王晓  周洪雷  段文娟  于金倩 《中草药》2015,46(19):2846-2850
目的研究皂角刺(皂荚Gleditsia sinensis的干燥棘刺)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反复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1~4、6对人肝腹水腺癌细胞SK-HEP-1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氨基咪唑(1)、2,3-dihydro-5-(2-formylvinyl)-7-hydroxy-2-(4-hydroxy-3-methoxyphenyl)-3-benzofuranmethanol(2)、E-肉桂酸(3)、3-O-反式阿魏酰基奎宁酸(4)、反式咖啡酸(5)、4-hydroxy-3-methoxybenzamide(6)、threo-guaiacylglycerol-β-coniferyl aldehyde ether(7)、5,7-二羟基色原酮(8)、香草酸(9)、原儿茶酸(10)、3-O-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1)、3-O-咖啡酰奎宁酸乙酯(12)。化合物1对SK-HEP-1细胞的IC50值为34.47μg/mL。结论除化合物5外,其余化合物均首次从皂荚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对SK-HEP-1细胞具有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6.
中药饮片的应用混乱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为保证中药临床应用的准确有效,笔者参考有关文献[1-2],对皂角刺等4种中药与其易混品或所掺伪品的来源及简易识别方法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皂角刺提取液对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鼻咽癌CNE-2细胞,予不同的浓度皂角刺提取液作用于细胞,分别作用12、24、48 h后,通过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予不同浓度的皂角刺提取液作用于鼻咽癌CNE-2细胞48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较高浓度皂角刺提取液组(3.2、6.4、12.8、25.6 mg/mL)作用于细胞48 h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9.61±1.88)%、(96.99±0.66)%、(93.88±1.24)%、(84.15±0.86)%,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5)。2、2.5、3 mg/mL皂角刺提取液作用于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61±1.21)%、(22.08±1.70)%、(37.62±2.0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 < 0.01)。结论皂角刺提取液可抑制鼻咽癌CNE-2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98.
息肉的发病总由脾虚为先,湿浊、痰结、血瘀在后;以脾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故治疗应当健脾以治其本,化湿祛痰、逐瘀散结以治其标,如此标本同治才能恰对息肉之病机.仝小林院士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三味药物:威灵仙,皂角刺,生薏苡仁合成三味小方.方中生薏苡仁健脾祛湿以治本,调整机体脾虚之态,且薏苡仁能解毒散结,为治疗息肉的态靶同调之药;皂角刺搜风通络,化痰散结,其锋锐引诸药直达病所,威灵仙涤痰逐瘀,通行十二经络,可以消痰瘀凝滞之癖积,皂角刺和威灵仙同为治疗息肉的靶药.该三味小方态靶同调,标本兼治,从不同的角度达到健脾祛湿、涤痰逐瘀、软坚散结的目的.方中威灵仙常用剂量为15~30g,皂角刺常用剂量为15~30g,生薏苡仁常用剂量为15~60g,临证时应根据病情的变化、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合理调整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99.
于金倩  李岗  仙云霞  刘伟  王晓 《中草药》2017,48(7):1416-1419
目的建立皂角刺的HPLC指纹图谱,并同时测定皂角刺中7,3′,5′-三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醇、3,3′,5,5′,7-五羟基二氢黄酮醇、槲皮素3种黄酮类成分的量。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B)溶液,梯度洗脱,0~5 min,5%~13%A;5~20 min,13%~16%A;20~45 min,16%~20%A;45~50 min,20%~25%A;50~65 min,25%A;65~80 min,25%~40%A;体积流量0.9 m 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38 nm。结果对13批皂角刺药材进行研究,所得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14个共有峰,并对其中3个成分进行了测定,其质量浓度分别在0.091 3~5.840 0、0.176 3~11.280 0、0.014 0~0.895 0 mg/m L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97%~99.66%,RSD2.5%。结论该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为皂角刺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
大皂角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成熟果实。豆科植物皂荚在一些地区为较常见植物,入药部分有大皂角、猪牙皂、皂角刺、皂角子等,大皂角和猪牙皂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别收载。皂荚植物形态特征皂荚,落叶乔木,高达15米。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小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8cm,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