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887篇
  免费   9432篇
  国内免费   6113篇
耳鼻咽喉   861篇
儿科学   1267篇
妇产科学   1345篇
基础医学   2099篇
口腔科学   786篇
临床医学   38524篇
内科学   10805篇
皮肤病学   2061篇
神经病学   1828篇
特种医学   4260篇
外国民族医学   604篇
外科学   7133篇
综合类   72146篇
预防医学   9223篇
眼科学   1658篇
药学   23147篇
  149篇
中国医学   179954篇
肿瘤学   9582篇
  2024年   752篇
  2023年   3036篇
  2022年   2272篇
  2021年   3735篇
  2020年   3122篇
  2019年   4197篇
  2018年   1585篇
  2017年   4597篇
  2016年   5031篇
  2015年   5351篇
  2014年   10877篇
  2013年   10018篇
  2012年   13629篇
  2011年   15750篇
  2010年   16346篇
  2009年   15620篇
  2008年   15879篇
  2007年   13697篇
  2006年   13493篇
  2005年   14919篇
  2004年   16700篇
  2003年   17195篇
  2002年   15565篇
  2001年   19059篇
  2000年   19898篇
  1999年   16899篇
  1998年   17421篇
  1997年   16742篇
  1996年   15141篇
  1995年   13865篇
  1994年   8640篇
  1993年   4974篇
  1992年   4124篇
  1991年   3405篇
  1990年   1484篇
  1989年   1481篇
  1988年   498篇
  1987年   236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观察银黄清肺颗粒联合舒利迭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9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45例患儿采用综合治疗配合舒利迭进行治疗,观察组46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银黄清肺颗粒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综合评分均较前改善(P 0.05)。观察组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呼吸困难、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以及中医症状综合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1 s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 (IL-8)均较治疗前改善(P 0.05)。观察组治疗后FEV_1%、FEV_1/FVC、TNF-α和IL-8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较前改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呼吸症状、疾病影响和日常活动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银黄清肺颗粒联合舒利迭可有效改善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增强其肺功能,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医熏蒸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血液透析滤过联合司维拉姆进行常规止痒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止痒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熏蒸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睡眠状况以及瘙痒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夜间深度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夜间觉醒次数以及觉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瘙痒持续时间与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瘙痒频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中医熏蒸疗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减轻瘙痒对睡眠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冯秀芹 《光明中医》2020,(3):390-391
目的探究初产妇接受中药足浴、芳香疗法、穴位按摩干预,对其产程的影响。方法将初产妇100例以双盲法随机进行分组,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对照组分娩中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同时实施中药足浴、芳香疗法、穴位按摩干预,对2组初产妇干预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初产妇的焦虑评分、疼痛评分、总产程、产后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新生儿窒息率(0.00%)、剖宫产率(14.00%),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产妇接受中药足浴、芳香疗法、穴位按摩干预,能够缩短其产程,降低其疼痛、焦虑程度,且可对新生儿窒息、剖宫产率控制,降低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方法学、药物三方面探讨了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特点,总结了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六大优势,指出在针对胸腺病变治疗、针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的干预调节、以及通过强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其它系统功能等方面,大力发掘中医药潜力和优势有助于提高重症肌无力治疗水平,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关于中药灌肠在中风病中的一些研究文献,发现中药灌肠基于通腑法在治疗中风病中应用广泛,主要具有通腑化痰、通腑降逆、通腑开窍等作用,确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除常规口服及静脉治疗外的又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丰富了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仲景方进行分析,总结消渴病及其并发症的辨治规律。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病理基础,病在脾胃。仲景方多首方剂均可用于治疗消渴病及并发症,如白虎加人参汤、五苓散、肾气丸、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分别用于消渴之肺热津伤证、水湿阻滞证、肾虚津亏证、胃热炽盛证、瘀血内阻证;麦门冬汤、栝蒌瞿麦丸、黄芪桂枝五物汤、蒲灰散或滑石白鱼散或茯苓戎盐汤则分别适用于消渴之肺痿、肾病、血痹、淋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2月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活菌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心肌酶及免疫功能相关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变化,并观察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PCT、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CK、CK-MB、CRP、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s M,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s G,IgG)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患儿的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IgG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肠方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显著,且能明显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及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对乳腺增生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8例乳腺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疼痛积分为(2.54±0.46)分,肿块积分为(2.55±0.52)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为(5.52±1.25)分;治疗后:疼痛积分为(0.59±0.12)分,肿块积分为(0.61±0.15)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为(1.31±0.51)分;治疗后,患者疼痛、肿块及全身伴随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结论针刺疗法配合乳房按摩对乳腺增生症的临床价值较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临床应用角度探讨小柴胡汤的主治功用。举案例以揭示小柴胡汤具有和少阳,运枢机,宣通内外;利三焦,致津液,调达上下;协左右,调升降,疏肝理肺等功用。表明小柴胡汤确为神奇之方,外证得之,疏散以和少阳;内证得之,宣通以畅气液。其临床应用的确早已超过少阳病之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